本网讯(巴东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华 阙晋伟 通讯员 段勇 邓传铎)
2025年3月31日,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罗溪坝社区纸厂河(小地名)药材基地,残障人士谭志新和谭民带着工人们匐在田间栽种钩藤。
“大家注意啊,窝子挖15-20公分,每株间隔150公分。”谭志新半弯着身子伏在拐杖上,指导大家科学种植;谭民则忙着从马路边抱着一扎扎钩藤苗,送到田垄上。工人们顺手就可拿到钩藤苗,按照要求栽种。
“你到旁边坐会儿休息哈,这边有我呢。”谭民一边忙活,一边催促谭志新。豆大的汗珠从谭志新的脸颊上流下,因为他不能久站,会引起腰痛、腿痛,但他忍着,依然站在田间。
出生在沿渡河镇官田村的70后谭志新,从掌勺做厨师到自己开餐馆,生活日益富足。但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谭志新在一次骑摩托车送乡亲就医的归途中不幸侧翻,导致他左腿骨折,落下残疾,轮椅、双拐不离手。面对不幸的生活,谭志新始终保持一颗奋斗的心。随后,他坐着轮椅摆过地摊,开过打字复印店,从事过保险业务。当生活逐渐有起色时,2019年,谭志新再一次遭遇车祸。
同村80后村民谭民,曾在宜昌某中医药公司干过仓储保管员,走南闯北承揽工程,带领乡亲赚钱。2019年,他的右手不慎绞入工程机械,仅剩下大拇指。
两个同病相怜的同村人,虽然命运坎坷,肢体残缺,但他们总是“挺”着腰板,从不向命运低头!
官田村位于神农架南麓,神农溪穿境而过,山清水秀,适宜种植药材,且分布着种类丰富、名目繁多的野生药草。谭志新、谭民从小就跟着父辈种过药材。近些年,巴东县多措并举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谭民自幼聪明,善于捕捉商机,便邀约谭志新一起种植中药材。
2023年11月,谭民和谭志新依托官田村一组、二组海拔800余米的二高山地区,成片种植百部、车前草、夏枯草等药材,建起100余亩中药材基地。
发展之初,谭民和谭志新吃了不少苦头。谭民手有残疾,腿脚方便,背、挑全靠他;谭志新行动不便,成天“坐”在田里下种、覆土。辛苦总有收获,看着药材长势一天天向好,让两人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但随后由于土地存在流转遗留问题,药材基地不得不缩水减产。
即便如此,谭民和谭志新没有放弃,不断向同行学习,寻思新的发展思路。2024年,谭民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襄阳多邦药材有限公司的市场负责人,在他的帮助下,谭民和谭志新开始琢磨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筹建初加工车间,在药材价值链上延伸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年7月,谭民和谭志新投资40万元,与罗溪坝社区一家闲置农产品加工厂签订租赁协议,重新布局厂房、划分功能,购置药材烤房设备、切片机和振动筛等加工机械,成立巴东县新煜药材有限公司,以公司运作模式、链式发展思维,打造集药材种植、生产加工、收购销售于一体的小微药企。并与襄阳多邦药材有限公司达成订单收购协议,解决了公司市场销售问题。
谭志新双手灵活,主要负责公司内务,找药材货源,组织工人加工、包装药材;谭民腿脚利索,就负责跑市场、学技术,两人形同“手足兄弟”,既有身体上的手足组合,也有感情上的手足同心。同时,他们特别潜心好学,因为他们清楚唯有自己勤奋才能获得同行认可。
为此,他们还专门搜集、整理了300多种中药材,包括药材图样、特性、功效,编印成书——《新煜药业》。
“这些活儿都很轻松,主要是分拣、除渣。”在初加工车间,残友张某平忙着清理、筛分血藤中的杂质。
像张某平一样,来自周边村(社区)的10余名残友被公司吸纳就业。“我们会定向选择有劳动能力的残友来公司就业,帮助有意愿就业的残友走上就业岗位。”谭志新介绍。
今年,谭民和谭志新在罗溪坝社区纸厂河(小地名)流转村民土地30亩,建起了药材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钩藤、百部、大叶麦冬等中药材,并在该镇堆子、泉口、两河口等地设立中药材收购点6个。至目前,公司已销售血藤、百部等中药材50吨,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吸纳2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坚信只要努力奋斗,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谭志新表示。
(湖北省巴东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