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湖北省《恩施日报》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张华 邓传铎)
“100万元!”铃声“叮咚”一响,周良瑛手机屏幕上弹出一条贷款到账信息,她紧皱的眉头瞬间舒展,压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这笔贷款有个很新鲜的名字,叫“气候贷”。
周良瑛是湖北省巴东县久诚魔芋有限公司负责人,她一直扎根在有着“恩施州十大魔芋乡镇”之称的清太坪镇,用一个个形似“土疙瘩”的魔芋,将种植、收购、初加工、销售串线成链,深挖魔芋产业附加值,释放出助农增收致富的新“魔”力。
靠着敢拼敢闯的劲头,周良瑛创办的公司走出了一条稳健向上的成长路线,由小微企业渐渐入列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魔芋产业重点龙头企业方阵,魔芋产品出山出圈、俏销四方。
“2022年以来,公司累计带动当地5000余户农户,增收超500万元。”周良瑛晒出一张支出账单,每个数据的背后,都是沉甸甸的民生幸福。
群众的口袋鼓了,周良瑛甩掉了创业初时的忧虑,但一个心结仍横亘于心:魔芋生产基地多分布在山间洼地,时常遭遇洪涝灾害;魔芋生长对降水、温度等气象条件要求高,精准把控气候变化有些摸不着北。
“高涨的洪水倒灌进厂房,淤泥遍布生产区域,原材料也差点被损毁。”回忆一个月前的特大暴雨历险记,周良瑛一脸茫然,她感叹:种魔芋是“看天吃饭”,雨量不可控、产量不可估,心里没得底。
周良瑛从安全感暴跌到幸福感爆棚的转折,始于巴东县气象局聚焦"干部素质提升年"主题主线,引领干部职工沉入实践一线,对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等开展学习、考试,成立工作专班,苦练天气模型建立、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递进式预警传播等专业能力,升级建设4套自动气象站,优化一体化气象服务平台。
同时,整合、分析近十年降水、气温、风速、雷电等气象数据,结合企业具体实情,在全县范围内创新建立区域气象风险动态评估模型,精准评估企业防灾能力,为金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数据支撑,推出“气象+金融”协同联动模式。
靠着巴东县气象局出具的一张气象评估报告,中国工商银行巴东支行迅速为创业人周良瑛匹配"额度高、利率优、审批快"的"气候贷"产品,该笔资金将为企业抗灾增效筑牢“三道堤坝”:升级厂区防洪排涝系统,防范极端降雨的冲击;布设智能化气象监测设备,实现种植全程气象预警;改造低碳烘干生产线,降低加工环节碳排放。
“这笔‘气象贷’就是一根救命稻草,有了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就增添了扩产能、增产值的动力。”周良瑛说,气象和金融跨界联动,为创客们插上了一双爬坡过坎的翅膀。
“53个气象观测站像哨兵一样,每5分钟可将气象数据传输到省级平台,实现数据资料共享,晴雨预报和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暴雨预警提前量可达120分钟、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可达40分钟。”县气象局副局长郑都华表示,精准的气象预报监测系统好比一个“最强大脑”,助力银行降低“气候贷”的金融风险,指导企业动态完善灾害防御方案。
目前,巴东县“气候贷”已发放2笔、金额180万元,开创了恩施州“气候风险评估—金融精准扶持—产业提质升级”的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径。
据介绍,下一阶段,巴东县将深化推进“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聚焦气候敏感型产业发展痛点和企业绿色转型需求,持续推出“气候贷”金融服务,通过构建评估体系、加强风险管控、助推转型发展等举措,探索“气象数据变信用、绿色金融促发展”的“两山”转化路径,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风险管理弱、转型动力不足等问题,点燃企业绿色引擎,“贷”出企业发展的一片蓝天。
(湖北省巴东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