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人物】31年,只为一粒好菌种 ——革命老区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党员谭德富研发生产蜜环菌助力天麻产业特写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08-20 11:09:23.0  推荐人:邓传铎  推荐老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来源:今日老区

本网讯(湖北省《恩施日报》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向华 陈美强 邓传铎)

(在巴东县水布垭镇龙坪村,谭德富正在恒温室查看蜜环菌培育情况)

(谭德富在天麻基地向种植户传授技术)

2025年8月15日,从清江岸畔的革命老区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集镇驱车向上爬升,一路越过清江、密林、山峦,海拔1800米的龙坪村映入车窗,略带初秋的氛围感。

不远处,村民谭德富的院坝里传来隆隆机器声,工人忙碌的身影如织。

走近一看,粉碎锯末,摊平晾晒,定时翻动……蜜环菌加工生产已进入备料模式,谭德富说:“锯末是基础原料,还要麸皮、玉米、黄豆、石膏等10余种配料,9月1日正式开工,计划制作5万瓶蜜环菌。”

话语刚落,谭德富打了一个比方:蜜环菌好比天麻的“营养专线”,要抢抓时令赶制,一刻也慢不得!

地处水布垭镇南端的龙坪村,属于高山村落,四季分明、气候温润,是天麻生长的天然温床。经过10余载的天麻产业接力探路,2000余亩天麻田在龙坪村扎根,“长”出了一个“亿元天麻村”。

谭德富回忆,早在1994年,他第一个吃螃蟹种植天麻,将从山上采挖的野生天麻作为种子,放种、摆放木材、放置蜜环菌、覆土、盖叶,到了采收季,却喜获了一场意外的丰收,一筐天麻赚得150元。

初次尝到了甜头,谭德富的劲头更足了,天麻种得一年比一年多,却在2000年栽了一个大跟头:由于蜜环菌质量不达标,天麻产量跌入低谷,7万本钱打了水漂。

痛定思痛的谭德富清晰明白:蜜环菌是天麻产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把蜜环菌生产加工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天麻丰产在田的底气。

于是,谭德富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引进蜜环菌母种,通过对母种改良、转扩,培育出适宜本地气候的生产种,并办起了蜜环菌加工作坊。

2013年,谭德富再次迎来一个转折,在村支部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冲在产业第一线的党员。

“我是一名党员,就要带好头、发好光,做好每一粒菌种,带着乡亲们把天麻产业饭吃得更香、更甜。”谭德富自我定位三个目标角色:党员先锋、致富带头人、科技特派员。

“党员先锋作用要发挥,就要把服务阵地建在群众中间。”1年后,谭德富投资18万元,建成占地400平米的标准厂房,引进杀菌锅、锅炉、锯末粉碎机等设备,在9月至12月蜜环菌生产期,吸纳周边群众参与到拌料、装瓶、接种和培育菌棒等工序中,支付工资15万余元。

脱贫户许启才农忙时下地种田,秋收过后,在蜜环菌生产线上做工,挣点零用钱,他称“沾了老谭的光,四季不闲着,收入不断档!”

目前,有3名脱贫户跟着谭德富一边制作菌种,一边学习天麻种植技术,建起自家产业致富田,拥抱小康新生活。

去年,“一亩八分地种出58万元”的天麻高产传奇在龙坪村诞生,创造者名叫谭克华,幕后的技术支持则是谭德富。谭德富和谭克华是叔侄关系,免费为她传授天麻种植秘诀,讲解管护关键技术,将科技含量转化成天麻产量。

如今,谭德富将技术课堂搬到田间,为全村天麻种植户传播科技种子。

900余公里外的甘肃省陇南市康县,一块块天麻田块里,当地天麻种植户时常和谭德富视频连线,在线咨询技术难题,他的线上课堂穿越山河,一路奔向西北。

作为康县“天麻产业科技特派员”的谭德富,每年年初、年中时段,他都要辗转康县10余个乡镇,走进天麻基地指导菌种生产、品种改良,成为当地种植户的“好帮手”。

“越来越多的乡亲腰包鼓了,我这个党员分量也越来越重了,一切努力都值得!”谭德富曾在原西淌村当了18年小组长,带领组员架设电线、用上电灯,开山劈石、修通公路,还带头种高山药材、蔬菜,在一次次摸索、失败再尝试的曲折往复中,最终将产业落脚到天麻种植上,蹚出了带农致富的康庄大道。

31个四季轮回,党员谭德富深耕大山深处,只为一粒好菌种,他以党员示范、科技赋能,为增收致富注入精神能量、科技养分。

“在龙坪村天麻产业一线,党员谭德富只是一个先锋代表,还有谭克勇、覃中喜等天麻‘土专家’,试水有性繁殖零代麻种、桶装天麻栽植等新技术,引领种源优选、品种优化,推动天麻产业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水布垭镇党委组织委员谭凯说。

(湖北省巴东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