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筑防线 淬炼党性护安澜
——湖北省巴东县绿葱坡镇强降雨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08-19 19:32:56.0  推荐人:邓传铎  推荐老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来源:今日老区

本网讯(通讯员 杨梦帆 邓传铎)

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革命老区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遭特大暴雨,绿葱坡镇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防汛要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全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将防汛作为检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成效的“实战考场”。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用责任与速度交出了一份守护生命的答卷。

(镇党委副书记谭鹏带着“青年党员突击队”正在勘察水库和泥石流现场)

未雨绸缪,防汛网格精准管控

“防汛必须跑在雨前!”6月30日夜,镇防汛指挥办灯火如昼,各部门负责人紧盯气象云图,部署拉网式隐患排查,全力筑牢防汛网格防线。

早在汛期来临前,绿葱坡镇党委便组建起“1+4+N”立体防汛体系,以镇党委为枢纽,构建“村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村民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整合党员先锋队、技术专家队、群众志愿队三支力量,形成“党委领航、支部联动、党员示范、科技赋能”的防控格局。

由24名90后党员干部组成的“青年突击队”勇当防汛先锋,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转移群众,科学规划临时避险场所,7月底已完成全镇地灾点3轮拉网式排查,储备挖掘机、铁锹等12类200余件应急物资。

“每个隐患点都装了‘安全锁’,每名群众都系了‘保险绳’。”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张祖志展示的防汛地图上,7个地灾点和4个山洪灾害区域的责任人、转移路线、安置点信息一目了然。

为筑牢生命防线,绿葱坡镇建立重点区域动态巡查机制,对校园、水库、河道等关键点位实施网格化管理,配备专职责任人实时共享预警信息,确保极端天气下应急响应零延迟。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创新采用“人防+技防”双重保障模式,通过专业监测系统对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4个山洪灾害区域进行24小时精准监控,构建起立体化预警网络。

(绿葱坡社区党委书记雷仕林蹚着泥水转移最后一户雷绍魁一家)

(镇平安办副主任税光辉正入户雷绍魁家中做转移的思想工作)

生命至上,紧急避险争分夺秒

8月10日,绿葱坡镇全面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防汛大考正拉开帷幕。

“快撤!山要滑了!”10日上午,绿葱坡社区九组组长邹运平和党员中心户长邹运凯在例行巡查中发现村民唐井学屋后的山体变形,呈现出滑坡的迹象。两人立即吹响防灾“前哨”,通知社区“两委”启动应急机制。

社区干部迅速调配棉被、食品等物资补充临时安置点,镇平安办副主任税光辉第一时间上门说服唐井学全家转移。4小时后,600余立方米泥石流裹挟断木倾泻而下,唐井学的房屋被泥浆吞没,所幸预警及时,无人员伤亡。事后,社区为受灾户建立“一户一策”帮扶台账,协调住建部门鉴定房屋安全、联系保险公司快速理赔,将关怀落到实处。

(绿葱坡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张琴正在转移受困群众唐井学)

12日清晨,绿葱坡社区党委书记雷仕林已连续奋战36小时。他蹚着没过脚踝的泥水,嘶哑着嗓子叩响村民雷绍魁的家门:“雷大爷,雨势太猛必须转移!”直到确认最后一户村民安全抵达安置点,他才松了口气。此时,众人发现这位书记的胶鞋里已积满沉甸甸的泥水。截至13日,社区共转移3户10人,设置3处警戒带封闭危险区域,严防人员回流。

“叮——”8月10日下午六点半,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雨幕,中村村防汛值班员唐庆双的鞋还没来得及换,接到镇防汛办的电话后就冲进了这瓢泼大雨中。暴雨如注,在中村村三思线公路上,随处可见不断滚落的山石和塌方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路面蔓延。

“主路已封,你们必须保支线畅通!”镇防汛办指令如军令,唐庆双带领村民用铲车铲开淤泥。1小时后,中村村广福桥塌方处重现通路。中村村委会时刻关注水位变化和道路情况,及时清理路面上的障碍物,确保道路保持基本通行状态。同时,还在其他关键路口实施交通管制措施,引导车辆有序绕行,避免交通堵塞,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看到他们在,我这夜里也能睡踏实。”唐井学在临时安置点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新认知。从“前哨”预警到“最后一户”坚守,绿葱坡的党员群众用分秒必争的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泥石流冲毁的是房屋,却冲不垮党群连心的防线;暴雨冲刷的是道路,却冲不散“人民至上”的初心。

以战促学,作风转变才见真章

当休假中的税汉典主动请缨连夜转移群众,当刘家荒村党委书记李宗平攥着喇叭嘶吼“不漏一人”,绿葱坡镇120余名党员干部已将学习课堂搬到泥泞的救灾现场,用“路多走一遍、门多敲一次”的实战,把防汛预案从纸面方案锻造成肌肉记忆,让“人民至上”从誓言化为脚底沾满的泥浆,而这些沾满泥土的脚印,正是八项规定精神带来的作风之变。

这场暴雨,成了最生动的教育现场。党员干部以汛情为令、以灾情为镜,在转移群众的“敲门行动”中练就群众工作本领,在排查隐患的“拉网式”巡查中提升应急处突能力。截至目前,全镇出动360余人次组建28支突击队,累计敲门227次、整改隐患24处,转移3户10人,用“零遗漏”的实战数据交出学习成效答卷。

从“课堂学”到“现场练”,从“纸上谈兵”到“泥泞作答”,这场以战促学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学习课堂搬到救灾一线,让作风转变经受暴雨检验,才能真正将“人民至上”写进群众心坎里。

(湖北省巴东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