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人大主席团三维发力绘就“八五”普法新图景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09-15 11:50:12.0  推荐人:邓传铎  推荐老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来源:今日老区

本网讯(巴东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森林 通讯员 蒋渊芳 邓传铎)

“以前总觉得法律离咱老百姓远,这次在村里听了普法课,让我知道遇到电信诈骗该咋保留证据、找谁求助。”2025年9月3日,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谭家村社区居民田必胜拿着工作人员发放的《老年人防诈骗手册》,对镇里的普法工作连连称赞。

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野三关镇以基层立法联系点为纽带,从“立法征集”“精准普法”“用法实践”三维发力,让法治成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立法征集搭“民意桥”,让普法从“被动听”变“主动议”

“这些年野三关避暑康养产业越做越好,应该多鼓励老百姓发展民宿。”今年7月,野三关镇民宿经营者黄庆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乡村民宿发展条例(草案)》意见征集座谈会上,提出“鼓励农户、村集体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自主经营民宿”的建议,最终被纳入条例修订稿。

这样“原汁原味”的民意融入立法,在野三关镇已成为常态。该镇将立法意见征集作为普法的“前置课堂”,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线上通过村(社区)微信联络群推送法律草案原文、解读要点,方便群众随时查阅;线下组织人大代表、村民代表、行业从业者走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开展座谈,让不同群体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截至目前,该镇已完成《湖北省电梯使用安全条例(草案)》等4部法规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累计收集群众建议37条,其中“养老机构应配备全职医护人员”“民宿经营需明确环保标准”等12条建议被立法部门采纳。

“以前学法律是‘念条文、记概念’,现在参与立法征集,是带着生活里的问题琢磨法律,反而记得更牢。” 参与过3次意见征集的青龙桥社区信息员邓金波说,每次意见征集前,镇里都会组织专项法律知识培训,如今他不仅成了能提建议的“立法信息员”,还能回到社区给乡亲们讲清楚“为什么这么立法、法律能解决啥问题”,让立法过程变成了普法宣传的生动课堂。

创新普法“四模式”,让法治服务“精准滴灌”

“同学之间起冲突,能随便动手吗?动手后要承担哪些责任?”今年秋季开学季,野三关司法所工作人员走进校园,以本地真实校园欺凌案例为切入点开展法治课,台下学生纷纷举手抢答。这种贴合需求的“订单式”普法,该镇已面向中小学生开展21场次,覆盖5000余名师生,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青少年心里。

针对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野三关镇打出普法“组合拳”,面向妇女群体,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15场次,帮助3名女性成功维权;面向农民工,讲解劳动合同签订要点,今年已妥善化解欠薪投诉线索61条,共追讨欠薪1460多万元;面向老年人,讲解老年人赡养、遗嘱效力、村集体土地征收后土地补偿费分配、防电诈等内容,并通过“醉美野三”微信公众号推送法治宣传推文86篇,阅读量超8000人次,还链接恩施州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让群众随时能在线咨询。

更接地气的是“沉浸式”普法,镇市场监管所干部带着商户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查台账、看后厨,“边检查边讲法”;村干部在处理“三资”问题时,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逐条对照,“用法解决问题才记得住”。

用法实践“连民心”,让法治成果“落地生根”

“要不是社区帮忙调解,我们这起财产纠纷还不知道要闹到什么时候。”9月1日,铁厂荒社区居民谭某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时,发出由衷的感慨。此前,谭某与亲属因遗产分配问题争执多年,镇人大代表、社区“法律明白人”黄顺新、谭平安主动介入,运用遗嘱继承、民法典物权等相关法律条款耐心释法,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在野三关镇,法治不仅是“纸上条文”,更是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全镇88名镇人大代表中,58名代表主动担任“法律明白人”,2025年以来累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45起,成功化解36起,调解成功率达80%;镇政府还与夷水律师事务所建立长期合作,为30个村(社区)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累计审查经济合同52份,代理诉讼案件3起,帮助村集体和群众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以前办事总有人说情、找关系,现在大家都知道‘按程序来、靠法律办’。” 野三关镇人大主席吴波介绍,通过完善镇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2025年以来已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34人次,代拟法律文书28件,“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在村里的知晓率从去年的30%提升至70%,越来越多群众遇到问题时,会第一时间想到“找法律”而非“找熟人”,法治正成为群众解决问题的“首选方式”。

下一步,野三关镇将持续加强立法信息员专业培训,深化基层立法联系点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让法治阳光真正照进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湖北省巴东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