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金字名片”,是传承地域文化、推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福建省永安市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底蕴,已成功培育18件地理标志商标,涵盖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具有区域辨识度的特色产业集群。为进一步释放地理标志的经济、文化、健康、社会等价值,探寻共富路径,助力老区乡村振兴,9-10月永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通过走访永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供销社,深入安砂、罗坊等乡镇及金线莲等地理标志使用企业,经过调研分析、认真梳理,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永安市地理标志商标总体情况
截至2024年底,永安市拥有18件地理标志商标,数量位居三明市各辖区首位(占三明市地理标志商标总数的21.7%),同时拥有7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形成“双标并行”“覆盖宽广”的保护格局。
(一)从区域分布看,地理标志覆盖乡镇宽。18件地理标志商标覆盖永安市15个乡镇(街道)中的11个。其中贡川镇、槐南镇、西洋镇等特色产业集中区域分布较为密集,形成“一乡一品”“多乡多品”的发展格局。
2024年,永安市地理标志产业总产值超30亿元,直接带动从业人员约5万人,人均年增收超2000元;其中永安笋干、永安冬笋、永安贡鸡等核心产品年产值均突破1亿元,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力量。
(二)从产业类型看,地理标志覆盖领域广:
1.种植业类12件(如永安黄椒、永安笋干);
2.养殖业类3件(如永安贡鸡、永安大湖鱼);
3.加工业类2件(如槐南粉干、永安罗坊腊鸭);
4.文化手工艺品类1件(安贞旌鼓),全面覆盖农业、文旅等核心领域。
二、重点地理标志商标发展现状与典型案例
永安市18件地理标志商标各具特色,部分产品已形成“从地标到品牌、从产业到集群”的发展模式,以下是代表性案例分析:
(一)农业标杆类:从“特色产品”到“产业支柱”
永安笋干(注册号18272617)作为永安市地理标志的“龙头产品”,永安笋干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因“肉厚节密、色泽金黄、口感脆嫩”被誉为“闽笋之冠”,2017年获批地理标志商标。目前,永安市建成全省最大的闽笋交易市场,入驻企业80余家,年交易额超15亿元,产品远销浙江、上海、广东及东南亚地区,带动3.2万户笋农年均增收4800元。
永安黄椒(注册号6862869)永安市第一件地理标志商标(2009年获批),以“辣、香、脆、润”四大特点闻名,2011年在日本东京展会签下500万元订单,成为永安“舌尖上的金名片”。目前,永安黄椒种植覆盖全市8个乡镇,年产量超2万吨,通过“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带动1600余户农户增收。
永安贡鸡(注册号69860198)2023年获批的第18件地理标志商标,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曾为朝廷贡品),以山地放养、肉质鲜美著称,被誉为“山区燕窝”。贡川镇作为核心产区,被农业部授予“中国贡鸡第一镇”称号,高峰期年出栏超1000万羽,产品主要供应上海、广东等南方市场,全产业链产值达1.6亿元,带动500余户农户从事养殖、加工环节。
(二)文旅融合类:从“文化符号”到“经济载体”
安贞旌鼓(注册号13776367)全省第一件乐器类地理标志商标(2014年获批),源于宋代槐南镇民间文艺,因“阵容庞大、声含柔情与热情”成为永安“十大魅力城市”名片,曾亮相国家农民运动会、省运会开幕式。目前,安贞旌鼓已形成“表演+文创+旅游”模式,槐南镇依托安贞堡景区,推出旌鼓体验研学项目,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当地民宿、餐饮增收超2000万元,助力槐南镇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永安贡川草席(注册号15097039)源于宋代的传统手工艺品,因“吸汗、冬暖夏凉、耐用”成为贡品,2008年其制作工艺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获批地理标志商标。贡川镇目前保留10余家传统草席作坊,通过“非遗+电商”模式,草席产品线上销售额年均增长30%,同时开发草席文创摆件、家居饰品等衍生产品,推动传统工艺“活态传承”。
(三)新兴潜力类:从“小众特色”到“市场热点”
永安金线莲(注册号19930547)2018年获批地理标志商标,作为“药食同源”的珍稀中药材,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名医赖沂曾用于治疗小儿惊风)。目前,永安市建成标准化组培车间和林下种植基地,年产金线莲1000万株;福建天奇健、天芝韵等企业开发出金线莲茶、口服液、冻干品等深加工产品,远销新加坡、日本,年产值超1亿元,带动小陶镇、洪田镇等山区1万余户农户发展林下经济,亩均增收5万元。
安贞雪蔗(注册号16446914)因产于安贞堡周边沼泽地,蔗心如雪而得名,2017年获批地理标志商标,具有“甘甜多汁、生津润燥”的特点,是安贞堡景区的“网红伴手礼”。槐南镇通过“旅游+种植”模式,将雪蔗种植基地打造为观光采摘园,2024年种植面积1560亩,产值超1000万元,游客采摘占比达40%,实现“农旅双赢”。
三、永安市地理标志保护利用成效
(一)“三位一体”的保护之路走得实
完善标准体系。永安市推动5件地理标志产品制定地方标准(如《地理标志产品 永安金线莲》DB35/T 1388-2013、《地理标志产品 永安鸡爪椒》DB35/T 1004-2010),明确种植、加工、质量检测等全流程规范;其中永安笋干、永安冬笋还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产品产地、加工企业等信息。强化执法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联合供销社、农业农村局开展“地理标志打假专项行动”,2022-2024年查处假冒永安笋干、永安黄椒案件3起,罚没金额0.3万元;同时加强闽笋交易市场、电商平台监管,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目前全市30余家企业获得专用标志使用授权。创新司法协同。依托三明市“知识产权司法与行政协同保护体系”,永安市与明溪法院建立地理标志纠纷快速响应机制,设立“地理标志维权联络点”,2023年协助解决永安鸡爪椒商标侵权纠纷1起,维护了地理标志权利人合法权益。
(二)“地理标志+”的发展之路走得红
“地理标志+精深加工”。突破传统“初级产品外销”模式,推动永安笋干开发油焖笋、笋丁酱等深加工产品,永安金线莲开发保健品、护肤品,产品附加值提升3-5倍;永安吉山老酒(注册号15865282)通过“窖藏+文创包装”,推出“三冬老酒”礼盒,单价从50元/坛提升至200元/坛,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地理标志+文旅融合”。结合永安“中国笋竹之乡”“国家森林城市”品牌,打造“地理标志文旅路线”:以永安笋干为核心,串联闽笋交易市场、竹林康养基地;以安贞旌鼓为核心,联动安贞堡景区、槐南民俗文化村。2024年该路线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地理标志产品文旅销售额超1.38亿元。
“地理标志+区域合作”。借力“沪永对口合作”契机,2023年在上海江杨市场设立“永安冬笋国家地理标志直销仓”,推动永安笋干、永安黄椒入选上海“百县百品”目录,其中永安冬笋在上海市场占有率达15%;同时依托“山海协作”,在泉州、厦门设立地理标志产品展示中心,拓宽销售渠道。
(三)“富民强村”的共富之路走得稳
带动农户增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18件地理标志商标直接带动5万户农户参与种植、养殖、加工;其中永安莴苣(注册号8972825)带动八一村等20个村发展莴苣种植,亩均产值超8000元,成为农民“致富菜”;罗坊乡依托“永安罗坊腊鸭”(注册号30256557),发展腊鸭加工户30余家,户均年增收6万元。
壮大集体经济。内炉村(永安内炉芙蓉李核心产区)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发展芙蓉李种植8800亩,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120万元,从“贫困村”变为“汽车村”;安砂镇依托“安砂淮山”(注册号43781015),成立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淮山,2024年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永安市地理标志保护利用取得显著成效,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以下短板:
(一)“重本位、轻全局”,协调机制缺乏
地理标志保护涉及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农业农村、文旅等多部门,但目前存在“分段监管”现象:农业农村部门侧重生产环节质量管控,市场监管部门侧重商标使用监管,文旅部门侧重文旅融合推广,缺乏统一协调机制。例如,永安金线莲在种植标准、加工规范、品牌推广上存在“各自为政”,导致部分小企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品牌信誉。
(二)“重注册、轻运营”,部分地标走弱
18件地理标志商标中,永安笋干、永安黄椒等6件产品形成规模产业,其余12件中,安贞旌鼓、永安贡川草席等产品因“运营主体不明确”(部分由协会代管,缺乏专业团队),存在“注而少用”“用而不响”问题;例如,永安鸡爪椒虽获批地理标志,但因前期被企业抢注普通商标,导致地理标志与普通商标并存,市场认知混乱,2024年产值仅0.98亿元,未达预期规模;罗坊腊鸭的销售渠道窄,产品未建立质量标准化、未建成区域公共销售平台,产品生产小而散,难以支撑产业;安砂淮山虽然种植面积有2000多亩,但由于病害比较大,品种培育和种植技术要求高,种植面积难以扩大,加上市场销售不稳定,影响种植积极性,产品缺少指导性机构引导,缺乏产业化和一条龙服务体系,产品难以形成规模。
(三)“重初级、轻全链”,科技赋能不足
多数地理标志产品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永安冬笋以鲜笋外销为主,深加工率不足20%;永安内炉芙蓉李以鲜果销售为主,果干、果汁等衍生产品开发滞后;同时,种植环节科技投入不足,永安莴苣、永安黄椒等仍依赖传统种植技术,抗病虫害能力弱,产量波动较大。此外,缺乏专业科研平台,地理标志产品的功效验证、工艺改良等技术攻关滞后,制约产业升级。
(四)“重条框、轻创新”,金融支撑乏力
地理标志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或合作社,缺乏有效抵押物,现有金融产品难以满足需求:例如,闽笋交易市场商户年均需资金周转200-500万元,但银行贷款审批周期长、利率高;尽管推出“闽笋贷”“邮笋贷”,但2024年仅200多户商户获得授信,覆盖不足30%,部分小企业因资金短缺无法扩大生产。
五、对策建议
(一)深化顶层设计,强化要素保障
统筹规划布局。坚持全市“一盘棋”发展理念,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布局要合理、发展要均衡,坚持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之路,避免同质化竞争。重点选取一批基础好、带动强、效益高、潜力大的地标农产品开展示范建设,并在资源配置、项目发展、基础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城区建设“三品一标”农产品展销中心,将农产品地标保护工程与乡村振兴统筹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集聚,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
优化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地标农产品生产、研发、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配套服务,健全行业标准、技术支撑、创新研发、检验检测、电商销售、人才培养等服务体系,提高地标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水平。定期开展农产品地标监测和评估,引导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确保地标农产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二)深化机制创新,激发运营活力
建立联席制度。由市政府牵头,每季度召开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文旅、供销社等部门联席会议,统筹地理标志培育、保护、运营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如农业农村局负责制定种植标准,市场监管局负责商标维权,文旅局负责文旅融合推广),避免“多头管理”。
明确运营主体。对“走弱”地理标志,优先由产业协会或国有平台公司(如永安市燕城供销集团)作为运营主体,负责品牌推广、标准制定、授权管理;例如,针对安贞旌鼓,可由槐南镇文旅协会牵头,开发旌鼓文创产品、研学课程,激活品牌价值。
(三)深化科技赋能,提升产业层次
加强科技攻关。联合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建立“永安市地理标志产业研究院”,重点攻关永安金线莲深加工技术、永安笋干保鲜工艺、永安莴苣抗病育种等课题;同时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
打造核心矩阵。筛选永安笋干、永安金线莲、永安贡鸡3件核心地理标志,集中资源打造“永安地标三件套”,通过短视频、直播电商(如与抖音、拼多多合作)推广品牌故事;例如,拍摄《永安笋干:千年贡笋的现代重生》纪录片,提升品牌文化内涵。
聚焦全链发展。推动永安冬笋开发速冻笋、笋罐头,永安黄椒开发泡椒、辣椒酱,永安金线莲开发面膜、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探索“地理标志+预制菜”模式,如开发“永安笋干烧肉”“罗坊腊鸭煲”等预制菜品,对接上海、广东预制菜市场。建设永安地标产品展销中心,让地标产品走进百姓,走出永安,走向世界。
(四)深化金融研发,破解融资困局
创新地理标志金融产品。推广“地理标志商标权质押贷款”、“订单农业贷款”。例如,允许企业以永安笋干地理标志授权合同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扩大“闽笋贷”覆盖面,将贷款利率降至LPR基础上下浮10%,审批周期缩短至3个工作日。
(五)深化融合发展,拓展价值空间
“地理标志+文旅融合”。升级打造“永安地理标志文旅节”,举办永安笋竹宴、安贞旌鼓表演、金线莲采摘体验等活动;在桃源洞、鳞隐石林等星级景区设立地理标志产品展销点,实现“旅游+消费”联动。
“地理标志+区域合作”。深化依托“沪永对口合作”,在上海设立“永安地理标志体验馆”,开展“永安地标进社区”活动;对接“一带一路”市场,推动永安笋干、吉山老酒出口东南亚,争取永安金线莲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清单”,拓展国际市场。
“地理标志+乡村振兴”。提质推广“内炉村模式”,鼓励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参与地理标志产业;开展“地理标志带头人培训”,每年培育100名懂技术、会经营的地理标志产业带头人,带动农户增收。
六、结语
永安市18件地理标志商标是地域特色的“活化石”,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未来,需以“保护为基、创新为魂、融合为径”,通过健全机制、科技赋能、品牌升级、金融支撑,推动地理标志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从“弱链短链”向“强链全链”转变,让“永安地标”成为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