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人物】“骑行帮办”易盛荣 坚守33年服务老区群众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11-15 15:33:16.0  推荐人:邓传铎  推荐老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来源:今日老区

本网讯(巴东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志鹏 通讯员 谭艳坤 邹松格 邓传铎)

(易盛荣(中)为村民送社保卡)

“山高路远,我一个人跑了,乡亲们就不用跑了。”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正是老革命根据地湖北省巴东县金果坪乡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易盛荣坚守33年的信念。

10月15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这位55岁的基层人社干部凭借三十余载扎根深山、骑行帮办的感人事迹光荣入选,他用18万公里的山路里程,书写了一部为民服务的动人篇章。

鄂西深山的巴东县金果坪乡,是一片浸透着红色记忆的革命老区,却也曾因“群山叠嶂、道路崎岖”成为发展的梗阻。在过去,从乡里到县城200多公里的路程,需摆渡清江、翻越“鄂西屋脊”绿葱坡,耗费整整一天时间,“山路绕三绕,出门靠双脚”是当地群众出行的真实写照。

这份艰辛,深深烙印在易盛荣的童年记忆里,那时候,父母外出办事,每次都要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数十公里,经常是深夜才拖着疲惫身体回家,让年幼的他默默许下心愿,“要是有人能帮乡亲们少跑点路就好了。”

2002年,在调任金果坪乡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后,易盛荣终于有机会将儿时心愿付诸实践。他花6000元买下一辆二手摩托车,配上结实的麻布袋和随时备用的打气筒,开启了“骑行帮办”的征程。当时最远的村距集镇50多公里,仅有3条土路可通摩托车,坑洼不平的路面常常让轮胎被碎石扎破,打气筒成了他出行的“必备神器”。而那只不起眼的麻布袋,更是装满了乡亲们的期盼,上百张社保卡、各类申请表,最多一次竟装了100多件待办事项,有时还会顺带装上老人急需的常用药,在山间小道上穿梭往返。

岁月流转,易盛荣的交通工具从摩托车升级为小汽车,山间土路也变成了平坦公路,金果坪乡到巴东县城的车程缩短至四个小时,但他的帮办之路从未停歇。一次返程途中,一块脸盆大的石头从天而降砸在车前,惊险万分;三十余年的风里来雨里去,让他落下一身伤病,55岁的年纪精力已大不如前,但这些都没能阻挡他前行的脚步。

(易盛荣为村民宣传相关政策(资料图)

“帮石板水村刘大爷上门换发三代社保卡”“去沙岭村送新社保卡”“教桃李溪村老人用手机查养老金......”他依旧每天清晨对照“待办清单”出发,夜晚回家仔细整理群众所托,为第二天的行程做好规划,周而复始,从未间断。

易盛荣的为民情怀,不仅温暖了乡亲,更融入家风、浸润乡风。妻子张梅英在乡街经营鞋店,柜台成了人社政策的“义务咨询台”,她总是热情为村民答疑解惑;远在上海工作的女儿易霓虹,化身父亲的“远程技术顾问”,常常深夜通过视频指导他操作政务APP。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乡党群服务中心的年轻同事主动跟着他下乡学习帮办技巧,各村村干部自发收集村民需求,返乡青年也纷纷加入“帮办队伍”,帮助邻里老人操作智能软件,“人人愿帮办、事事有人办”的良好氛围在金果坪乡蔚然成风。

时代在发展,服务方式也在创新。面对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线上办理成为主流的新变化,易盛荣主动适应,推出“上门帮办+邻里互助”模式,跑遍全乡所有村社区,为老年人解决养老认证等“数字难题”,同时培训年轻人成为“临时服务员”,让互助精神在乡村传递。他还牵头打造“金果人社”微信公众号和APP,将“互联网+人社”的高速路修进了山旮旯,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部分业务,用创新举措延续为民初心。

33年时间,3万余人次帮办,18万公里路程,这组沉甸甸的数字,是易盛荣坚守初心的见证。他就像深山里的一盏明灯,用骑行丈量责任,用坚守诠释担当,让为民服务的光芒照亮每一条山间小道。如今,“中国好人”“荆楚楷模”“全国人社服务标兵”等荣誉加身,他却依旧保持着朴实低调的本色,继续在基层岗位上默默奉献。

“能为乡亲们多办点实事,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易盛荣的话语依旧朴实,却如鄂西群山般厚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着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湖北省巴东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