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精神在革命老区的传承发扬
芦山县大川镇关工委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1-09-17 16:56:15.0  推荐人:常乐宝  推荐老区:北京市.市辖区.石景山区  来源:今日老区

(摘要)举世震惊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锻造出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红军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胜利的伟大力量和根本保证!也是老区人民跨进新时代同奔小康共圆中国梦的伟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诞生于长征途中,扎根于老区人民心中!弘扬于全国人民!几十年来老区人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弘扬着红军长征精神!

(关键词)长征精神,民族精神之魂,伟大力量

一、诞生在血与火中的长征精神

众所周知,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第五次反围剿因机会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中央苏区丢失。所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中央红军(以下称红一方面军)被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天上几十架飞机狂轰滥炸。经过8个月的艰苦跋涉,于1935年5月底,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来到雅安。6月8日红军占领了芦山城。在芦山经过休整,中央红军在芦山筹粮20多万公斤,并得到一周左右时间的休整后,为翻越红军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做好了物质准备。为中央红长征途中的天堂。”红一方面军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来红一方面军再次克服艰难险阻,越过杳无人烟的草地继续前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和陕北红军会师。几个月后,二、四方面军也来到陕北,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自此中国革命的的新局面就打开了!

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在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这样描写长征:“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100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56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5000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即近24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这就是伟大的举世无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锤炼了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从而铸造出了长征精神!长征精神蕴涵着伟大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长征精神诞生于血与火的长征途中!扎根于革命老区!弘扬于全国人民!

二、老区人民和红军共同在血火中历练

艰苦奋斗的精神上长征中锤炼出来的长征精神的内核!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其魅力无穷。

雅安在当年中央红军长征时,特别是芦山县,是中央红军休整、筹粮、扩军的地方,又是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的临时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在这里战斗了108天。雅安市革命老区。人民生活在军阀、地方反动势力的统治下,深处水深火热之中。红军到来,宣传的革命道理,很快的点燃了苦难中的老百姓心中的烈火,红军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雅安老区人民,牢牢地扎根在雅安老区人民心中!

南下红军在芦山期间,建立了四川省委、芦山县委、太平县委,又建立了省、县、乡、村苏维埃政权。各级苏维埃政权对扩大红军、建立游记武装、宣传反蒋抗日等工作从来没有中断过。

南下红军在芦山期间,建立了四川省委、芦山县委、太平县委,又建立了省、县、乡、村苏维埃政权。各级苏维埃政府对扩大红军、建立游击武装、宣传反蒋抗日等工作从来没有中断过。从红军各政治部留下的大量标语即可证明。如“穷人不当亡国奴只有来参加红军才是出路。”这条标语刻于石塔区石碑上,署名:崇安政。“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救穷人!”落款:德城。又如“太平场天主堂左右石坎上内容为:“拥护中国共产党!”落款:拔起政治部。右为:“武装起来建立游击队!”落款:潮山政治部。正文每个字高约1.75米。南下期间战斗频繁,红军伤亡多,减员大,急需兵员补充。“天全、芦山宝兴三县的红军医院,收留了不少红军轻重伤员。

各级苏维埃政府、各红军政治部始终把扩大红军列入议事日程。但是,芦山人口少,兵员有限。“截至红军撤离,全县参加红军总人数为1330多名。”根据少共省委书记1936年1月30日的汇报:“一月二十一日,整连整队的少先模范团在赤色芦山成立誓师,武装上前线。超额完成一个少先模范团的任务,为红军队伍输送了共计1275名的新鲜血液,其中芦山520人,太平90人。”在扩大红军的革命热潮中,大批青壮年纷纷响应党和红军号召,踊跃报名参加游击队和红军。出现了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子女,兄弟、父子、夫妻一同参加红军的动人情景,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运粮食、送弹药、抬担架,支援红军作战,在战时环境中建立的基层苏维埃,把支援前线、帮助红军放在第一位。在当时,红军中有数以千计的伤员需要用人力与担架从前线转运至后方医院。大川乡一位运输员回忆:“当年他和王爷庙的尹全安、石家坎的徐显明、岗上的胡文先、李子树槽的王洪章,还有外乡的几十人,在红军二十七师供给部李委员和医院看护班长的带领下,从大川经白石河出南宝山运送枪弹去邛崃高场(今火井)前线,又抬伤病员送红军医院。待重伤员换药后,我们抬着再翻龙池岗、围塔岗转送双河场红九军医院。当年天气奇寒,冰天雪地,我们身披棕蓑衣,脚裹棕皮,穿麻窝子草鞋。每天行走在积雪很厚的羊肠小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运输任务。”那时的芦山,交通不便,特别是大川,虽说通卭崃、大邑、芦山,但全是羊肠小道,有的地方小路就挂在悬崖绝壁上,空手走路,尚且吃力,更不要说抬着担架,行走的又是冰天雪地崎岖道路了。其艰难程度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苏维埃干部不但要组织人员上前线,而且要亲自参与。当时红军的重伤员医疗基地选择在铜头场与宝兴灵关,抬送伤员路途遥远,道路崎岖。在苏维埃干部组织领导下,许多妇女与老人起早贪黑地加入到支援红军的运输队中。基层苏维埃干部在组织群众运送伤员的同时,还帮助红军加工与运送粮食,大川的老乡们还把棕树砍了,剥下棕皮送给红军御寒(包脚、缝蓑衣)。“红军每个军、师都有供给部,负责粮食的收集与加工。在临近撤退时,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作出决定,把各军、师储存的粮食向夹金山方向转运。转运粮食的主要路线是飞仙——县城——双河——灵关,然后再转运过夹金山,交至懋功。数百里行程,肩负重担,磨破多少肩膀,考验了无数芦山儿女。”对此,芦山苏维埃省委书记傅钟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进入天芦等地区,为时未及四月,而自省委成立之后,甚多地方党政工作干部积极努力发动群众,对当时红军之作战汇合起其重要作用,尤以粮食之供给,表现成绩更大。”数万红军在芦山3个多月,共筹粮150万公斤,其他棉被等物资若干,为南下红军渡过严冬做出了突出贡献。1936年2月16日红军撤离芦山,国民党军进占芦山,反动派、地主还乡团用尽各种残酷手段,疯狂报复、杀害留下的苏维埃干部和广大支持红军的群众。只要看看这些侦辑队、还乡团在审问时所用的酷刑,就令人毛骨悚然:“吊鸭儿凫水、吊半边猪、吊四马串蹄;打乱棒、打柴花棒;熏猪肉、火烧鲢鱼、烧香头子、铁烙、穿手心、穿耳心、穿嘴皮、踩杠子”等酷刑。所谓杀即除枪杀、刀劈、砸死、淹死、吊打死、活埋、乱刀砍死外,还有罕见的挖心,分尸、“钉活门神”、“蒸渣肉”等凶残手段,令人发指。”

根据不完全统计:地主还乡团在全县杀害的苏维埃干部、游击队员、少先队员、家属、群众100多人,年龄最大的73岁,年龄最小的1岁半。

红军在同川军的战斗中牺牲了很多人,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红军和老区人民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红军离开后老区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收留、掩护红军伤员,有的还献出了生命。他们还保护红军留下的标语、遗迹。他们相信总有一天红军会回来。他们和红军血肉相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所以,红军长征精神诞生在血与火中,铭刻在老区人民心中!

三、建国以来老区人民自觉地传承和弘扬着红军长征精神

建国以来植根于老区人民心中的长征精神:理想、信念高于天和艰苦奋斗、不折不挠的精神!表现在解放初期的百废待兴的运动中。

解放初期,各地国民党潜伏下来的军警宪特等敌特分子,搞破坏、搞暗杀,策动土匪爆乱,暗杀人民政府干部,竭力阻挠民主政权的建立。党领导老区人民开展了清匪反霸除恶运动,沉重打击了特务、恶霸和其他反革命分子,“肃清了国民党在芦山的反革命势力,巩固了各级人民民主政权,有力地保证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过镇反运动,广大人民群众扬眉吐气,心情舒畅,衷心拥护、信任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大力宣传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扩兵期间,广泛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通过检查爱国公约,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和保卫土改胜利果实、保卫和平的意识,从而使扩兵工作顺利完成。此后,连续几年的扩兵工作都顺利完成,为抗美援朝前线的志愿军和担负保卫祖国任务的解放军及民警部队,送去了思想、体格合格的芦山儿女。”

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上下掀起了慰问志愿军的活动,机关干部广大群众、学校师生纷纷送慰问品,写慰问信,鼓励志愿军在前线英勇杀敌。1952年3月29日,《西康日报》刊发了思延小学学生聂宗明(这位小学生在红军长征精神的激励下不断进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后来任司法局长,直至退休。)写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慰问信,思延乡省级劳动模范、水稻生产模范刘泽能还代表全县人民参加“中国人民第三次赴朝鲜慰问团西南总分团西康代表队”,前往朝鲜战场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提高了芦山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芦山人民用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前线,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在农村,“多打粮食,支援前线”成为群众实际行动;“精耕细作,不荒一亩土地,多搞副业生产,多捐献,多支前”成为爱国公约的重要内容。这就是老区人民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发扬着红军长征精神,把国家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团结一致,相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具体表现!

“1953年9月29日,西康省委农村工作部转发《中共雅安地委关于骆何氏玉米丰产经验的总结》,总结中指出:骆何氏,芦山县芦阳镇东营村人,贫农成分,现年48岁,只有一个12岁的孩子。土改分得了土地,在共产党的教育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并能接受先进经验,改进耕作技术,如在当初号召玉米‘去雄选种’时,群众都观望不敢尝试,但她说‘人民政府是为我们好的’,首先做了。由于她的努力,已获得了两年的丰产,并荣获了‘西南玉米丰产模范’的称号,以及奖金20万元(旧币)和奖章奖状等。她组织领导了一个16户的互助组,积极负责,对组员生产与生活上的困难积极关心和帮助解决,积极带头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为国家作贡献,互助组被评为玉米丰产组。由于她觉悟高,能联系群众,在生产中起了骨干和带头作用,光荣地加人了中国共产党。1953年普选,她被群众选为乡和县的人民代表。”

骆何氏这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农村妇女,当年红军长征到芦山时,她正是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亲身经历、目睹了红军在芦山的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情景,目睹了芦山人民对红军的支援行动,又听到红军宣传的革命道理,更看到了芦山青年积极参加红军的火热场面,红军长征精神扎根在她心里。当土地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开展后,农民分得了土地,但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好一部分人却种不起地:沒有种子、农具、缺少劳力。骆何氏组织了互助组,团结贫穷农户一起克服困难搞农业生产,推广先进技术,获得了玉米丰产。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看到了红军长征精神在芦山老区人民身上的传承与弘扬!

生活在山高路远、偏僻落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边远山区的老区人民,他们积极探索,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步步改变老区落后面貌,进而奔向小康,共圆中国梦。

充分发挥长征精神的感召价值,感动召唤、激发鼓励老区人民,用长征精神把老区人的活力、激情、信念、力量鼓动起来,燃烧起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藐视困难、克服困难、艰苦奋斗,改变老区落后面貌,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老区党政干部老区人民一直践行着红军长征精神。

上世纪70年代初,芦山县为了贯穿芦山南北交通,县上成立中大路指挥部,由宝盛、太平、中林、快乐、大川五个公社(按当年对乡镇的称谓)的民工修建中大路。这几个乡就是原南下红军建政的苏维埃太平县,都建立了各乡、村苏维埃政权,都曾轰轰烈烈地打士豪、分田地,宣传红军的革命道理,当年都红红火火掀起参加红军的热潮,有许多青年人加入到红军的队伍中。而今各公社民工们在所分路段夜以继日地施工,每日0.30元的生活补助,自带口粮,借住在农家竹楼上,用简陋的工具,发扬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向大自然开战,用钢钎、二锤向顽石进攻。三、四十里长的路线上人声喧天,炮声隆隆。那个热火朝天的火热场面感人至深。一两千民工艰苦奋战了五百多个日日夜夜,不计得失,团结一致,互相支援,终于将公路修通,芦山南北大通道贯通了。这条公路修通后,受益的是当时的中林公社、快乐公社、大川公社。而宝盛公社、太平公社根本不受益,但这两个公社的人民却不计较,顾全大局,毫无怨言地完成了分给他们的路段,无私地贡献了他们的力量!

这不就是红军长征精神中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在老区人民身上的具体表现么?这不就是老区人民旷达的胸襟和精神品格么?

四、新时代老区人民传承红军精神奔康圆梦

革命老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强化人员支持,加强长征精神的宣传教育,保护好革命遗址,创新红色文化的宣传弘扬形式。革命老区更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精心打造当地的特色产品和文化。以雅安市北部最边远的芦山县大川镇来说,地处邛崃山脉之中,是当年南下红军临时根据地的北部屏障。红九军27师在那里英勇战斗,以不怕牺牲和艰苦奋斗精神,在冰天雪地,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挡住了川军数倍于己力量的进攻。

现在那里植被覆盖率达98%,山青水秀,风光旖旎,空气清新,近年来备受成都市市民的青睐。一到夏季暑热天气,老头老太们带着孙儿孙女到大川来消夏避暑;每逢周末上班族也是携家带口前来纳凉休闲。大街上人如流水,车似马龙。傍晚时分,十里长堤上,游人三五成群,摩肩接踵,沐浴着习习凉风,谈笑风生。尤其是杨坎门农家乐聚居点,这里是当年南下红军攻占大川场时与川军激战的地方。1986年秋,一位重走长征路的老红军战士向大川镇中学学生讲述了当年红军攻克杨坎门的事迹,他曾在这里吹响了向敌人进攻的冲锋号,英勇的红军战士一举攻下了杨坎门。而今这里山脚下楼房鳞次栉比,公路边的长廊里布置着小镇挖掘整理出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故事,由县上方志办制作的文化牌;长廊里面还有琳瑯满目的山货小吃摊,河风习习,吹送着一股股浓郁的泥土芳香。廊坊前面是一块翡翠似的湖泊,水源来自鱼泉洞,故名“鱼泉湖”。再过去就是平坦的河滩了,河滩里玩水的人比比皆是,有父母亲带子女玩的,有爷爷奶奶领孙子女玩的,有初恋情侣携手游玩的;还有身边亲人护着坐助力车、柱拐棍的老人欣赏游玩的……雄伟壮丽的镜月桥横亘在河水上,回头向上游望去,一帘飞瀑凌空而泻,那是皂角湾电站引水隧洞的排水口。

在走访调研中,当地鱼泉山庄主人介绍了这里农家乐的情况。近几年来,这里农家乐发展势头很好,每天要接待近两千人,天气最热时常常一房难求。几年前,他是杨开村支部书记,复退军人。在任期间,他始终围绕如何让全村人走上致富之路、步入幸福美丽新农村的殿堂这个目标而打拼。当农家乐初露头角时,他便带头并动员村民办农家乐,发展旅游产业。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这位中年汉子以他的睿智,感觉到开发旅游的春天来了。于是,他把杨开村的受灾拆迁户安置在皂角湾,与杨坎门隔河相望;又挨家挨户动员杨坎门的村民把旧房拆掉,原址重建新房,建成农家乐,开发旅游业;他还专门请设计人员为村民们设计了多套川西民居。在他的努力下,杨开村旅游业终于有了今天的规模。他说:“旅游业不仅要发展起来,还要巩固下去,除了土特产外还需要打造高端旅游产品”。于是他投资十万余元,建造了一个专酿粮食酒的酒厂,名“渔泉酒厂”,现在所产的酒已供不应求。他说:要让群众行动起来跟着做,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带头干,看到你成功了,后面自然就有很多人跟上来了。现在,那里成了旅游避暑胜地,这是“4.20”芦山地震后革命老区新兴的产业,新增的经济亮点。一个美丽繁荣的新农村,一个崭新幸福的小康村。

可见,一村一地之兴,关键要有能人!这位村书记、复退军人就是这样的能人,他和他的村民们以实际行动自觉地践行着长征精神,弘扬着长征精神!

大川镇还活跃着一群五老志愿者,他们退休不退职,开展挖掘历史文化的工作,编写大川故事,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他们走东闯西,爬山涉水,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草坪山、横山岗挖掘历史积淀,采访搜集民间传奇,发扬革命老区红军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通过不懈努力,整理编写了大川传奇故事和南下红军在大川的战斗故事六十多篇。由芦山县方志办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号、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芦山县方志办又把故事制作成展板,展示在相关景点,成了文旅融合的新亮点!

这群五老志愿者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支撑,以发挥余热为动力,以实际行动奉献着关爱,诠释了红军长征精神,传承了红军长征精神!弘扬了红军长征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他又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广大老区人民自红军长征精神诞生以来,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长征精神!传承着长征精神!弘扬着长征精神!他们一定会在新时代的长征中,继续践行、传承、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牢记初心,不忘使命”,迈开大步,奋勇前进在新时代的伟大长征路上。把老区建设得更加美好,让老区的山水更加亮丽,让老区的人民实现小康的幸福生活,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圆中华民族强国梦!

资料索引:

(1)《芦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第35页;

(2)《红星照耀下的中国》第200页东方出版社;

(3)《中国共产党简史》第65页,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4)《新编红军在芦山》,红军在芦山重要革命遗址遗迹;

(5)《芦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48页,中共党史出版社;

(6)《芦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第49页,中共党史出版社;

(7)《新编红军在芦山)第42页,中国文化出版社;

(8)《芦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第49页,中共党史出版社;

(9)《新编红军在芦山》第52页,中国文化出版社;

(10)《芦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第49页,中共党史出版社;

(11)《芦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第70页,中共党史出版社;

(12)《芦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第72页,中共党史出版社;

(13)《芦山县革命老区发展》第83页,中共党史出版社;

(14)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新华社。

作者:汪成文,男,现年74岁,原芦山县大川镇初级中学校长、支部书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为大川镇关工委委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