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书记来了以后,不仅帮我们修了路、修了灯,村子发展也越来越好,生活环境也越来越美了。”说起村里的第一书记唐海云,柘荣县楮坪乡楮坪村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唐海云是福建省档案馆的一名干部,2021年7月,经组织选派,到楮坪乡楮坪村挂职担任第一书记。三年来,唐海云发挥派出部门优势,盘活村庄闲置资源,发动村民开展规模化瓜果种植,持续提高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三年来累计增收近30万元,2024年荣获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成为村里人
要想不被村民当成“外人”,首先自己得先成为村里人,光拉近乎不行,必须得深下去、融进去。楮坪村地处楮坪乡政府所在地,位于104国道旁,晚饭后成群遛弯、唠嗑谈笑是很多村里人的习惯,唐海云注意到这点,他把走村入户作为驻村第一课,也是自身必修课,为了与村民打成一片,他要求自己每个月至少要有半个月以上时间,晚上去村民聚集地和村民拉家常。刚来时,免不了要做自我介绍,后来,被人介绍,再后来,都变成“来了,唐书记”。经过一番努力,在与村民的“农村夜谈”中,唐海云不仅能简单的听懂本地话,更认识了更多村民,也了解到更多的村情,倾听到更多村民的心声。为兼顾走访覆盖面,唐海云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制定了一个走访与座谈相结合的调研规划,他要求自己做到三个一遍来迅速熟悉村情民意,即群众家里走访一遍,田间地头“丈量”一遍,历史风俗收集一遍。空闲时,他不仅制定走访提纲,每次走访前认真做足功课,还定期拍摄驻村日记,用视频记录楮坪村的点滴变化,以便督促自身更好工作。
唐海云(右)走访倾听村民心声
做好贴心人
“既然选择了驻村工作,那就要踏踏实实沉淀下去,办好村民的每一件实事小事”。唐海云把自己当“村里人”,把村民当亲人,亲人有什么困难,他就尽全力同村“两委”成员一起解决。例如村民集体反映夜间走路太黑,于是他就在洋边村河道两旁建设栏杆与太阳能路灯,便于村民夜间出行;在楮坪村修建机耕路,方便农用车辆运送化肥、工具、农产品上下山,提高农作效率;老国道边的村主出入口处,修建新的候车亭,方便群众雨天候车出行。由于在村从事农业的村民年龄都比较大,为避免他们滑倒摔伤,唐海云推进实施田园步道延伸项目,方便村民出入耕作及采摘。初到村时,村民韦石寿拉着唐海云上山,一边说着方言,一边笔划指着一块茶园,刚来由于听不懂方言,于是经与村“两委”、村民了解得知,因路泥泞不通导致村民出入茶园不便,唐海云当即会意,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当路修建好后,得到村民一致认可。村民反映楮坪会议红色遗址闲置荒废,唐海云得知便发挥派出部门优势,提出挖掘并展示楮坪村史,根据原有楮坪会议红色遗址,建成柘荣楮坪乡村记忆馆,让这里成为老一代楮坪村人寻觅乡愁、找回记忆之所,他也把自己当做其中一员。
唐海云(左)帮助村民锄地
唐海云(左)帮助村民打稻谷
当好领路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唐海云深知,驻村工作不是简单地提供资金帮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他一直在思索该如何发展壮大村级产业。2019年,楮坪乡政府确定从浙江临海挂果引入宫川蜜桔,但后面的蜜桔品质却多表现汁水少、品相差,唐海云通过深入研判,带领村“两委”历经数月在各地考察,得出其问题出在气候、土壤、管理等多方面。针对该情况,唐海云积极联系对接省档案学会,邀请会讲本地话的农科所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到村,为群众现场开展理论教学,并到园地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和管理养护要求,除此之外,唐海云还争取到省档案学会捐赠的化肥赠送给村民,最终蜜桔品质得到很大改善,市场反响良好,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800元。
唐海云(右)到橘园了解村民种植情况
同时,在促进村集体增收一事上,唐海云不放过村庄任何闲置一角。楮坪中学原校址荒废,唐海云与村“两委”通过积极争取拿到使用权,2022年至2023年,楮坪中学全面翻新,现已建成拥有21间客房,48张床位,利用上级开展“四下基层”活动等契机,现已建成具有接待能力的研学劳动基地,同时与霞浦一家专业户外研学机构于今年年初达成合作意见,便于更好承接研学培训班,让学员有更好研学劳动体验。
初心如磐终不改,笃定前行显本色。时光荏苒,虽然三年驻村工作已近尾声,但村子美了、人心暖了,日子火了。唐海云说,虽然即将返回原单位,但他一直会把楮坪村村民这一身份铭记于心。
(唐海云:福建省档案馆派驻柘荣县楮坪乡楮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图文来自:柘荣组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