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老促会
炮楼岗原是敌炮楼倒塌后的废墟,位于霞浦县松港街道下村村东南方向的小山岗上。
土地战争时期,霞浦军民在中共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开展游击斗争,实现工农武装割据,而且在三年游击战争中,霞浦是闽东苏区较为巩固的四块根据地之一。霞浦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万状,国民党《福建民报》不仅公开宣称:“闽东匪祸之深,实不下闽西各县,而其中尤其以福安、罗源,霞浦各县为甚。”从1934年10月起至1937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大批军队对霞浦苏区进行疯狂的“围剿”。第一次“围剿”挫败后,敌人妄图困住红军游击队,在霞浦地区修筑炮楼100个以上,是1934年冬“围剿”时所筑炮楼的6倍,而且以东坡为中心与各炮楼建立电话网,指挥军事“围剿”,建在下村村东南方向小山岗上的炮楼就是其中一个。由于炮楼建在大树旁,极其隐蔽性,炮楼有三层楼高,又建在小山岗上,居高临下,四周远近只要有风吹草动均难逃监视。这给革命活动的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因此红军游击队常常利用夜黑风高的天气,悄悄接近炮楼,挖掉炮楼墙角,吓得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1936年四五月间,当敌人以为共产党和红军游击队已被消灭,将大部分兵力撤出霞浦苏区时,在山上坚持斗争的村苏维埃政府干部和红军游击队回到村,大家一齐动手,挖的挖,砸的砸,推的推,炮楼就这样轰然倒塌了。此后国民党反动派再也无法在下村村将炮楼重建起来。
虽然敌炮楼已经成为废墟,但村民还管那个小山岗叫“炮楼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