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馆里的一份残缺档案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3-02-10 19:22:17.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作者:许一跃 林小春

在霞浦县崇儒畲族乡岚下湖岭头村的“湖岭苏区革命历史陈列馆”里,一份残缺档案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这是一份由湖岭头一位村民保存了几十年的珍贵档案材料。材料上显示的人物有当时国民党驻扎闽东保安第二旅旅长李树棠、当时霞浦县长张丹崖以及所谓“投诚”人员,材料上的文字有的已经残缺,但依稀可见当年的一段历史踪迹。

李树棠(1903~1976),广东梅县(今梅江区)城北干才村人。黄埔军校第四期炮科、陆军大学第八期毕业,曾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一师三团党代表,第九师二十五旅四七六团营长、团长。1934年后任漳州城防司令,福建省保安第二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保安第二旅旅长兼第三战区闽东后援司令部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第三十七军代理军长等职。

1934年,李树棠所在的部队转至福建漳州驻防,他以团长身份兼任漳州城防司令,负责闽南一带地方治安工作。1936年改任福建省保安第二旅旅长,授陆军少将衔,驻防福建省东部的宁德县境,负责福建省东部地区保安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树棠以保安第二旅旅长身份,兼任第三战区抗敌后援司令部司令,负责闽东各县和三都湾一带沿海的抗敌守土工作。李树棠在闽南、闽东驻防期间,根据各地民情风俗,制订适合当地情况的治安管理办法,维护各县的社会治安。在兼任闽东地区抗敌后援司令期间,经常召开各界人士会议,号召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组织抗敌后援队伍,加强闽东沿海地区防御工作,确保闽东地区领土和领海的安全。1941年春,李树棠奉命从福建调往当时驻在湖南长沙的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任少将高级参谋,派驻第三十七军司令部,协助军长陈沛工作,并曾一度代理军长职务。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李树棠定居于南京。退役后,在南京开办小型工厂。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后,李树棠继续留在南京开办小型工业。先后办过植物榨油厂、塑料加工厂。李树棠热心教育事业,曾任南京两广中学董事。“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送江苏北部泗阳县穿城公社劳动改造。1975年冬因病从泗阳县返回南京医治,终因年老体弱,医治无效,于1976年4月在南京逝世,终年74岁。

张丹崖,浙江临海人。抗日战争时期任霞浦县长,后调任浙江杭县担任县长。

土地革命时期,湖岭头村是霞浦苏区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因此多次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1935年10月,湖岭头苏区又遭受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而沦陷,区政权组织解体,福霞中心区向双牛望月转移,区游击队北进霞鼎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7年12月,国民党闽东军政当局被迫同闽东红军达成合作抗日协议,闽东国共和谈终于成功,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全团1300多人,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1938年2月24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在叶飞、阮英平的率领下,奔赴皖南抗日前线,闽东土地革命结束。

虽然土地革命结束,也已开始国共合作抗日,但国民党还在以“抗战”“治安”为名,继续对苏区实行严格搜查参加红军人员。1939年8月至1940年9月,为了“抗战需要”,霞浦县长张丹崖执行国民党政府的命令,发动民众拆城毁墙,后仅剩城门和护城河;破坏道路;分别疏散县城中、小学学生,迁往溪西、岚下湖岭头、崇儒等地。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福建省保安二旅旅长李树棠司令部派遣下属部队驻扎在湖岭头村。

保安二旅下属部队以湖岭头为中心,对霞浦执行所谓“治安政策”,对所谓曾经参加共产党的怀疑对象,进行所谓的“投诚”动员,凡“投诚”者,予以颁发“投诚自新”证明。这份残缺档案就是刘光孝“自新”和四位担保人员的“投诚”证明。

湖岭村民保存的这份档案,虽然残缺,但让后人了解了当年湖岭头的一段历史。土地革命时期,湖岭头村是一个重要的革命阵地;抗日战争时期,湖岭头村也是敌后一个重要基地。这份档案让人们看到了当年驻扎在湖岭头国民党军队的所谓“治安”行为,也为研究霞浦抗日时期历史增添了重要内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