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黄柏乡,晨雾漫过蒲头梯田的曲线,将层层叠叠的稻浪晕成淡金色;山间茶园里,茶农戴着斗笠穿梭其间,指尖划过嫩绿的芽尖,露珠顺着叶脉滚落;中华游氏文化园的飞檐下,风铃伴着山风轻响,诉说着这里的人文故事。作为柘荣县西南部的农业大乡,黄柏乡正以“红色铸魂、绿色赋能、金色富民”的发展路径,绘就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的乡村振兴图景。

柳明格 摄
走进黄柏乡,“农业强、产业兴”的气息扑面而来。在黄柏村的太子参种植基地,连片的绿色植株顺着缓坡铺开,村民们正忙着采收根茎,泥土里满是中药材的清香。作为福九味“柘荣太子参”的主要产区,这里不仅是中国驰名商标样品取样地,更通过“支部领办+龙头企业+基地”模式,让560亩太子参成为村民的“致富参”。2024年,黄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2.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2万元,曾经的“脱贫村”如今成了产业振兴的“示范村”。

钟龙键 摄
不远处的长冠村,同样是一片丰收景象。600亩油茶林里,饱满的茶果压弯了枝头,村合作社的社员们正驾驶着小型收割机穿梭林间。这个获评“中国传统村落”的古村,近年来累计投入100余万元发展油茶产业,2024年村财收入达50.07万元。村口的仿古木护栏旁,几位游客正举着相机拍摄梯田美景,硬化后的村道串联起农特科普书吧、田园茶社和红色联络点,昔日的传统村落,如今成了“可游、可玩、可品”的乡村旅游打卡地。

长冠村 柳明格 摄
文化是黄柏乡最深沉的底蕴。在中华游氏文化园,青灰色的砖墙镌刻着明代清官游朴的廉政名言,廉政文化馆内,游客们正驻足观看微电影《清官游朴》的片段,这部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十佳影片的作品,让“勤廉闽东”的故事深入人心。每年农历正月,“游氏仙姑祈福文化节”都会在这里举办,作为海峡论坛子项目,这项省级非遗活动吸引着两岸同胞共叙亲情,也让黄柏乡成为省级对台交流基地。而在马立峰烈士纪念碑前,松柏苍翠,常有党员干部和学生前来缅怀先烈,红色文化与廉政文化、耕读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滋养着乡村的精神土壤。

长冠村 缪福森 摄
生态是黄柏乡最亮眼的底色。沿着盘山公路前往上黄柏村,路边的南方红豆杉枝叶繁茂,阳光透过叶片洒下细碎的光斑,这个“国家森林村庄”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2%,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沁人心脾。蒲洋村的溪流旁,花榈木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势喜人,作为“市级绿盈乡村”,这里的每一处山水都透着原生态的灵秀。2024年,长冠村美丽田园入选福建省和美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典型名单,醒狮户外公司的入驻,更让蒲头梯田、高峰禅修等生态资源变成了文旅研学的宝贵财富,游客们在这里体验农耕、研学禅修,感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魅力。

黄柏乡 刘东煌 摄
如今的黄柏乡,产业发展多点开花:倒流水村的林麝养殖基地里,200余头林麝在圈舍中安然栖息,2300多万元的投资让“生态养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黄椒、中桃七号、棘胸蛙等特色种养基地遍布各村,带动村民人均增收持续提升。2024年,全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9亿元,农业总产值1.13亿元,荣获全县乡镇建设发展综合考评第三名。

黄碧娟 摄
夕阳西下,黄柏乡的村落渐渐染上暖色调。中华游氏文化园的灯笼次第亮起,茶园里的茶农满载而归,民宿的窗户透出温馨的光。从“农业大乡”到“文旅名乡”,从“传统村落”到“振兴样板”,黄柏乡正以红色为笔、绿色为墨、金色为彩,在闽东的山水间,继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林森 摄
文图来源:长寿柘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