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农事忙,连日来,霞浦县早稻插秧工作陆续展开。在古县村,当地积极引入农业生产新技术,实现了早稻从育秧到插秧全程机械化作业,助力春耕生产。
在古县村智能育秧工厂,农民们正有序操作。他们从秧盘中取下经过三十天精心培育的秧苗,再熟练地卷成一卷装入筐中。这些用来机械化插秧的秧苗叫“机插苗”,也称“毯状苗”,其根系与营养土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毯状块”,有效减少了移栽过程中的根系损伤,将返青期缩短至约3天,为早稻的健康生长打下坚实基础。
取下的秧苗很快被运往田间,整齐码放在高速插秧机的操作平台上。经验丰富的农机手通过精准操作,使得秧苗仿佛自动滑落,均匀嵌入已整好的肥沃田垄中。
“通过工厂化育秧,我们有效降低了‘倒春寒’对早稻秧苗的危害。机械化插秧不仅大幅节省了人工成本,作业效率也显著提升——一台插秧机每小时可完成5-6亩大田的插秧作业,而传统人工插秧每人每天仅能完成1亩左右。”霞浦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林丽艳说。
高速插秧机还可以通过调节插植密度,提高产量。农业技术专家经过多次试验,摸索出了每列秧苗相距30厘米,每行秧苗相距16厘米的合理插植密度,使亩丛数达到1.4万丛,每丛内有2至3株秧苗。这样的布局,能够让植株间通风透气良好,为高产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今年计划种1100亩早稻,现在陆续开始插秧工作,计划在5月1日左右完成早稻的插秧任务。”种植户孙朝志说。
与此同时,在田地的另一边,旋耕机也正马力全开,对刚翻土放水的土地进行平整作业,为后续的插秧工作做好准备。平整完毕后,就要用农用无人机对土地施加底肥。技术员提前规划好飞行路线,无人机便自动开启作业模式,以每秒4到6米的速度匀速飞行。肥料如细雨般均匀地洒向秧苗,确保施肥行距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
“水稻田打田后,我们会立即施有机肥,这样更有利于秧苗吸收养分,促进生长。用无人机施肥效率很高,3亩地只要两分钟就能完成。现在霞浦县的种植大户基本都用无人机飞防,无论是打药、施肥,还是水稻飞播,都能精准高效地完成。”农用无人机技术员孙朝斌介绍道。
科技赋能,春耕提速。当地依托专业农业合作社开展“育秧-机插-飞防”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了当地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据统计,今年霞浦县预计种植早稻3700余亩。
记 者:陈伟滨 叶华明
编 辑:黄光华
责 编:李巧鸿
审 核:颜晨曦
监 制:林 喜
总监制:陈秀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