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港街道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3-09-08 20:52:43.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霞浦县老促会

松港街道位于县城东吾路以东,东经 120°0´35″-120°8´58″ 北纬26°52´42″-26°59´20″。东与水门畲族乡、三沙镇接壤;东南临福宁湾;南邻沙江镇和松山街道;西与松城街道毗邻;北与崇儒畲族乡、水门畲族乡交界,西北倚龙首山。户籍人口78275人,陆域面积135.81平方千米,海岸线长32.1千米,滩涂面积20平方千米。杭深(温福)铁路、G15沈海高速和301省道公路过境。境内拥有罗汉溪、长溪三河两大河流。街道辖行政村25个,社区5个,自然村113个,居民小组20个。其中:

苏区基点行政村5个:八斗贝、岭头、章家衕、佳湖、下村。

苏区重点行政村(社区)12个:江边、松农、松渔、赤岸、竹下,水坑、利洋、塔下、北歧、利堤、东关、东兴。

苏区基点自然村13个:虎龙坑、后溪、鼎炉、石井、六斗、竹下坪、岭头、梨坪湾、坪岭、外厝园、小佳湖、瑞峰山、瓦窑坪。

历史沿革

1949年为松城区,1958年设松城公社,后从松城公社中分出周边的行政村,成立城郊公社,辖青福、七宝洋、涌山、墓斗、宝清、马洋、长沙、大沙、沙头、松渔、北岐、青岐、后岐、古岭下、塔下、松农、后港、利埕、赤岸、桥头、江边、竹下、水坑、利洋、岭头、佳湖、下村、章家衕、八斗贝、小沙35个行政村。1981年10月撤销城郊公社,改称州洋乡。

2003年7月14日,省政府(闽政文[2003]209号)批复同意撤销松城镇和州洋乡,重新进行区域划分,设立松城、松港2个街道。2004年1月15日,松港街道正式成立,辖东关居委会和东关、古岭下、赤岸、利埕、松农、松渔、北岐、青岐、后岐、塔下、竹下、下村、八斗贝、佳湖、章家衕、江边、桥头、沙头、小沙、大沙、长沙、后港、水坑、利洋、岭头25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松城镇中乘街程井弄17号。

气候环境

松港街道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9.6度,无霜期达326天;雨量充沛,年降雨量达1500毫米以上。

福宁高速公路通过境内,福宁高速公路霞浦互通口和温福铁路霞浦客货站场均设在该区,东至温州160千米,南抵福州180千米,辖区境内有青后岐500吨级陆岛交通码头和后港、古岭下、松山、北岐四个渔港,海程距台湾基隆港126海里。具有铁路、港口、公路相衔接贯通的区位优势,为未来城区中心和全县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

物产资源

境内资源丰富,物产盛多。浅海滩涂盛产大弹涂鱼、紫菜、牡蛎、花蛤、剑蛏、青头蟹、梭子蟹及各种经济类鱼虾,含深海捕捞,年水产品总量0.5万多吨。陆地主产水稻、甘薯、花生及各类果蔬、茶叶、竹木、花卉、药材、食用菌、禽畜。矿藏主要有云母、石英、锰银、花岗岩、高岭土、砂料等矿产。

旅游资源

历史上赤岸就出现过不少名人:有唐代刺史林嵩、宋代中奉大夫林堤、元代行省参知政事王邦中,以及至今仍流传民间的宋代十八学士等。赤岸是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的鼻祖空海大师入唐求法登陆地,建有近代仿唐建筑赤岸空海入唐祭海亭、纪念堂、空海坊,“空海之旅”是福建省涉外旅游线路之一。

境内有始建于南北朝的“华峰古刹”的八闽第一古刹―建善寺,寺内有木棉、银杏、须榕等珍贵物种,还有碑、诗、书,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宜宗皇帝李忱御赐的“大中建善”匾额,是沩仰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初祖灵佑法师的出家地。位于泗澜岸口,建于宋代的松山妈祖行宫;宋皇祜五年的赤岸石桥;明代的寨岗山烽火台;民国的霞浦首任知县王邦怀之墓,以及碧水青山休闲山庄、实有农庄、罗汉溪度假山庄等,都是不可多得旅游休闲胜地。

红色文化

松港街道是我县的重点乡镇之一。松港街道下村村一带36村统称五车门。1933年11月至12月间,福安老王,柏洋许旺,水门乌岩章登黄、张云腾,松港八斗贝彭马城等先后到五车门的下村、八斗贝、岭头、章家衕、佳湖等村宣传革命道理,进行革命活动,并建立了党组织和秘密农会,领导群众进行抗租、抗捐、抗税的“三抗”斗争。

1934年春,在闽东革命的熊熊烈火燃遍霞浦的西北、西南和东部地区的广大乡村的大好形势下,五车门一带36村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而且各村还建立了游击队、赤卫队和妇女会、儿童团等其他群团组织。根据霞鼎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的部署,各村苏维埃政府领导所辖各自然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地主、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土地还给群众,群众无不喜笑颜开,更加积极地投身大生产、推翻万恶的旧世界、穷人翻身得解放的革命斗争中。

五车门一带群众有着良好的阶级觉悟,选择地点隐蔽、易于撤退的龙潭寺作为红军医院,东乡几个区的红军游击队伤病员大多数都在这里疗伤治病,游击队担负着他们的安全保卫工作,妇女会组织的护理队为他们缝补浆洗、煮饭喂饭、熬药喂药,打扫环境卫生等。

从1934年9月起,敌人三次“围剿”霞浦苏区,五车门是敌人“围剿”的重点地区之一,而且敌人“围剿”的手段一次比一次更加残暴,但这里的革命群主没有被敌人吓倒,他们在党组织、村苏维埃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第一次反“围剿”中,革命群众在隘口架石垒、砌石坝、挖战壕,坚壁清野;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军民团结一心,利用地形优势抗击敌人;敌人在村建炮楼,拉电话线;军民就挖炮楼,剪电话线。在第三次“围剿”中,为反对“移民并村”, 后溪18位群众被枪杀。

1947年11月成立的城工部霞浦工委,在东郊松山建立党的基层组织。1949年2月,县工委在松港江边村竹下自然村的天源寺(又称竹下寺)召开会议后,再次拉开了霞浦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