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浮山头:一盏鱼灯传百年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3-03-03 20:28:31.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文旅霞浦 2023-03-03 17:24 发表于福建

文旅关注

岁月变迁,唯有乡愁依旧,地方年俗是许多人镌刻在记忆中的一份美好和甜蜜。

在霞浦县牙城镇箩伍村浮山头自然村,每年农历春节,当地村民都会舞动自制鱼灯,祈愿平安,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

浮山头自然村因以杨姓居多,鱼灯表演又被称为“杨氏鱼灯”。今年75岁的杨齐敏是当地知名鱼灯艺人,经他巧手制作的鱼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杨齐敏介绍,鱼灯的制作非常精细和耗时,单人制作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主要制作流程包括选篾、绑扎、裱糊和装饰。

选篾一般采用当地生产的毛竹,锯成竹节,再剖成厚薄均匀、宽窄划一的篾片;绑扎,则是将篾片用铁丝或麻绳扎成鱼形,并在鱼身背鳍留下透气散热孔,在腹部留下蜡烛小门,同时鱼下颚和鱼尾处理成活动关节,以便鱼灯在舞动时可呈现上下合拢张开、左右摇摆等灵活姿态;裱糊,即用白色棉纸将鱼身全面裱糊;装饰便是用各种形状、线条和色彩来装饰鱼身。

“制作鱼灯最耗时、最关键的当属贴鳞,也是我们村鱼灯的精妙之处,我们的鳞片会精心处理成有规则的褶皱,再按一定的规律一张张张贴,张贴时每张鳞片又留有缝隙,实际表演中不仅能保持亮光,还可以在表演时做照明之用。” 箩伍村党支部书记杨家洲介绍说。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每年的正月初二晚,杨氏祠堂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鱼灯队队员们身穿彩服,举着鳌鱼、鲫鱼、金鱼、鳖、虾、三脚蛤蟆、走马灯等各色鱼灯相继亮相。鱼灯队伍以龙珠为首,鳌鱼灯为次,十多盏其他鱼灯尾随其后,它们时而聚拢,时而嬉戏,或上蹿下跳,或左摆右摇,或穿插游走,不断模仿着鱼儿在水中翻滚、进退、起伏、上下翻舞等姿态。远远望去,仿佛一群鱼儿在水中游弋,妙趣横生。

村民告诉记者,杨氏祠堂广场表演后,鱼灯队还会在村中穿街走巷,沿路表演。鱼到福到,鱼灯到村民家门口时,村民都会燃放烟花爆竹迎接鱼灯队,并祈愿祝福,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杨家洲说,本村表演结束后,杨氏鱼灯队还会受邀前往周边各村表演,为村民们送祝福献吉祥。

鱼灯表演 朱世刚 摄

今年50岁的杨家贰,已搬到霞浦县城生活十余年,每年回乡他都会自告奋勇加入鱼灯表演队。杨家贰介绍,鱼灯习俗在浮山头自然村代代相传,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制鱼灯、舞鱼灯,他从小就跟随在长辈身边帮忙制鱼灯,只要村里有需要,他都会随时回来帮忙。“鱼灯是我们家乡的独特民俗文化,我们都希望它能够一直传承下去!”杨家贰说。

为进一步做好鱼灯文化传承工作,近年来,在箩伍村村两委的引导下,浮山头自然村组建浮山头杨氏鱼灯理事会,由理事会负责鱼灯日常表演及鱼灯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并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相关活动,推动杨氏鱼灯文化走出山村,被更多的人熟知、关注。

正是有了老一辈的坚守、小一辈的传承,浮山头自然村杨氏鱼灯才会历经百年不衰,2018年,杨氏鱼灯习俗(霞浦)被列入宁德非物质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

来 源:闽东日报社·新宁德客户端记者 陈容 文/图 

编 辑:陈贞君

责任编辑:鲍少勤

审 核:吴光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