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霞浦县松城街道西北群山环抱中的涌山村,正以“国家森林乡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崭新姿态,成为闽东山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这个曾因偏远而沉寂的村落,如今凭借78%的森林覆盖率、每立方厘米3万个以上的负氧离子浓度,以及杨梅岭森林公园的生态屏障,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特色发展之路。
走进涌山村,三级双车道公路穿村而过,主村道路“白改黑”工程让路面焕然一新,1500多株桂花树组成的“桂花大道”在秋日里香飘十里。
“我们涌山村从2020年被评为乡村振兴试点村以后,通过多方筹措资金进行村居改造,实施村道“白改黑”和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针对村里缺水问题,我们还完成了饮水改造工程。”涌山村村委林凌回忆起涌山村近些年来的改变。
2020年以来,涌山村集体先后投入乡村振兴试点资金,建成4座玲珑度假屋、1600平方米露营场地等设施。同时,深入挖掘自然资源禀赋,发挥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精心策划推出面向不同游客群体的主题线路,包括民俗体验、森林康养和美景摄影路线。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让村民出行更便捷,更让村庄具备了接待游客的能力,实现了从“空心村”到“打卡地”的华丽转身。
“这两年变化很大,村里建设得越来越漂亮。原先这里都是荒山,现在环境改善很多。我们在村里种种菜,做些零工,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涌山村村民林宗盛说。
当前,研学经济正成为涌山村乡村振兴新引擎。通过与简意学科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研学基地,开发了“中华小当家”“小游击队”等沉浸式课程,糖塔制作、手工豆浆等体验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该基地年接待量达5万人次,入选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成为全省首个沉浸式剧本研学体验营。
“研学基地获批后,我们引入第三方运营团队。通过协商,由村民负责基地的环境卫生工作,同时村民种植的蔬菜、养殖的土鸡土鸭等农产品可直接供给基地,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林凌介绍。
“之前都在外面打工,现在回来经营农家乐和食杂店,还参与保洁工作。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接待四五桌,食杂店月收入几千元,加上茶叶等收入,一年总收入约15万元,比之前提高很多。”涌山村村民谢进瑞介绍自家的经营状况时说。
同时,依托国家级杨梅岭林场4.05万亩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优势,涌山村坚持“山水田园、留住乡愁”的发展理念,探索开发森林旅游、森林休闲与养生、森林体验、森林自然教育、森林疗养等项目,进一步发掘绿色生态资源价值,打造“生态涌山 康养胜地”特色IP。自2021年起,该村已连续四年举办自行车爬坡挑战赛,赛道沿途的“云海日出”“桂花长廊”成为赛事名片。这些活动不仅带来直接旅游收入,更让“生态涌山 康养胜地”的IP深入人心。
“通过多方努力,我们于2024年获评乡村振兴示范村。从原来的空壳村到现在,仅研学基地就为村集体增收三十多万元,目前村集体年收入已达五十一万多元。”林凌介绍。
从“守着青山饿肚子”到“靠着绿林奔小康”,涌山村用实践证明:当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当传统文化融合现代业态,山区乡村也能在乡村振兴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如今的涌山村,正以2A景区村的标准继续完善设施,朝着“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目标迈进,为闽东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涌山方案”。
记 者:叶志坚 郑尚航
编 辑:谢昕妤(实习)
责 编:李昊锴
审 核:郑小倩
监 制:林 喜
总监制:陈秀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