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裁锦绣数字赋新能:柘荣县靴岭尾村以非遗剪纸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08-22 16:45:30.0  推荐人:吴恩银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  来源:今日老区

初秋的闽东大地,层林渐染。近日,“中国剪纸第一村”柘荣县城郊乡靴岭尾村人头攒动,刘延山剪纸艺术工作室在此正式开馆。红绸落下,一幅幅融合传统文脉与时代气息的剪纸作品映入眼帘,不仅为这座小村再添文化新地标,更揭开了柘荣剪纸从“指尖技艺”到“富民产业”、从“传统传承”到“数字创新”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大师领航+体系支撑:筑牢非遗传承“压舱石”

走进刘延山剪纸艺术工作室,玻璃框里的作品让人驻足,既有《八闽齐福》中细腻的地域民俗,也有融入现代设计的抽象纹样。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剪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延山的创作以“守正创新”著称,他带领团队将柘荣剪纸文脉与当代审美结合,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工作室不是孤立的‘艺术孤岛’,而是串联起整个村庄剪纸生态的‘枢纽’。”城郊乡党委书记袁宗昂介绍,工作室与村内已有的柘荣剪纸博士工作站、剪纸传习馆、“八姐妹”剪纸工作室形成联动,构建起“大师引领+学术支撑+群体传承”的立体化传承体系。目前,这里已吸引15名博士生扎根田野,开展剪纸文化内涵挖掘与创作研究;通过150期公益培训,培育出31名本土传承人,形成“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这种“金字塔式”传承体系,让剪纸艺术真正“活”了起来。省级非遗传承人孔春霞带领学员创作的12.3米长卷《血汗铸辉煌》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八姐妹”工作室的民俗剪纸成了游客争相收藏的伴手礼。数据显示,仅2024年,靴岭尾村剪纸相关文创产品销售额就突破300万元,成为村民增收的“硬支撑”。

数字赋能+智能升级:传统技艺拥抱“新赛道”

“用手机扫描这幅《靴岭尾春景》,就能看到剪纸里的稻田会‘生长’,溪水能‘流动’。”在工作室的数字体验区,工作人员演示着最新开发的AR剪纸作品。这是刘延山团队联合博士工作站推出的“数字剪纸”创新——通过三维建模与动态渲染技术,让静态剪纸“动”起来,扫码即可沉浸式感受剪纸背后的乡村故事。

不止于此,“智能剪纸”的探索正让创作效率倍增。村里引入的智能剪纸机可精准复刻传统纹样,既保留手工剪刻的肌理感,又能批量生产文创衍生品;开发的在线设计平台,允许游客上传照片,自动生成剪纸轮廓,载体不拘泥于红宣纸,采用了树叶和玻璃,体验“一键创作”的乐趣。“数字技术不是取代手工,而是让传统技艺触达更多人。”靴岭尾村党支部书记吴雪香说,下一步数字剪纸系列产品将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从“指尖”到“云端”,剪纸艺术的边界还在不断拓展。

研学融合+三产联动:剪出乡村振兴“增收链”

“老师,这把剪刀怎么才能剪出对称的花纹?”在靴岭尾村的研学基地,来自福安的小学生们正跟着剪纸艺人学习基础技法。作为“福建省金牌旅游村”,这里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超4万人次,圣青藤等专业机构开发的“剪纸+农事”“剪纸+非遗”课程,让游客在体验中消费,在消费中传承。

产业融合的效应不止于此。村党支部领办的岩峰文旅、小红鞋文创等5家经济实体,将剪纸与旅游、农耕、电商深度绑定:80多户村民入股合作社,有的创作剪纸作品,有的经营农家乐,有的负责线上直播带货。2024年,全村文旅关联产值达600余万元,村财收入98.9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万元,分别是2019年13.5倍、2.01倍。

如今的靴岭尾村,剪纸元素无处不在:3D剪纸油画小广场成了打卡点,篱笆上的剪纸纹样诉说着乡愁,村民脸上的笑容映照着“一把剪刀剪出美好生活”的愿景。从“软弱涣散村”到“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这座闽东小村用实践证明:当非遗文化遇上创新思维,当传统技艺拥抱数字时代,就能激活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刘延山剪纸艺术工作室的开馆,是起点而非终点。正如袁宗昂所说:“我们要让剪纸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富民强村的‘金钥匙’,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剪出更美的画卷。”

文图来源:长寿柘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