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融媒 霞浦新闻网 2024年08月10日 17:30 福建
在霞浦县沙江镇境内,有一座独特的小岛——竹江岛,她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东吾洋西北部。从空中眺望,仿佛一幅水墨画,缥缈而诗意。这里的山水、草木、渔村、古桥以及独特的民俗活动等,都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竹江孤屿,四环以水;海水之外,又四环以山。站在岛上极目远眺,只见虎形小岛和波光粼粼的海水被四周圆形状的山脉所包围。远山近水相互映衬,色彩斑驳,格外迷人。
有别于其他岛屿,登陆竹江岛不仅可以坐船,也能步行到达。采用哪种登岛方式,则要取决于当日潮水的高度。
而连接岛屿与陆地之间的,就是汐路桥。任狂风暴雨潮涨潮落,寒冬酷暑,桥始终以平静的姿态潜藏在水里。
汐路桥很特殊。说它是桥又不像桥,说它是路又不像路,一段是桥,一段是路,因路和桥建在海面滩涂上,涨潮没于海水中,退潮才能露出来,行走需要看潮汐时间,故而称汐路桥,又叫会隐身的桥。
盛夏时节,天气晴好,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往霞浦县沙江镇竹江村的海边,一睹汐路桥的风采。走在其中,如同开启一段记忆之路,历经岁月涤荡,刻录生活痕迹,把古老的文脉融入日常,加以传承发展,在新时代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跨海修桥代代传
竹江岛又称“虎岛”,也有人称之为“浮岛”。小岛像一只卧江的猛虎。潮涨老虎起身,小岛随之“升高”;潮退猛虎卧江而栖,小岛似乎也矮小了些许。史上经历无数大潮、台风和海啸,极少见到海水倒灌小岛,居民生活几乎不受影响。因此,“虎岛”与“浮岛”的传说深入人心。
美丽的竹江岛距离陆地很近。 陈建新 摄
汐路桥位于竹江村与小马村之间,又名达路桥,系竹江岛连接陆地的石桥,为东西走向。一般来说,建筑的堤坝都是直直的,而汐路桥却建得弯弯曲曲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当地了解背后故事的人听了这话往往会心一笑,然后将他们耳熟能详的传说娓娓道来。
传说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竹江岛有个叫郑启昂的财主,带着一个书童上京赶考。路经一家客栈,客栈主人捧出三杯清茶招待他。他感到很奇怪,便问:“我们就两人,您为何泡三杯茶?”主人解释说:“在你们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鬼,它在暗地里反对你科举求名,你应该回家修一条一铺(十里)长的路桥,做件善事,为民方便。”郑启昂仔细一瞧,看出说话人是一副道人仙骨形象,便听从了他的指点。
回家后,郑启昂连同他的兄弟决定一起修路。竹江岛四周都是海,外出很不方便,兄弟俩就选择了竹江岛至小马村这段来修路桥。他们买下岛南向对面三都澳的一片山石,请人凿石运石,抢在海水退潮时填土铺石。当路桥基初步成形时,他们丈量了一下,还不足一铺长,觉得不能达到道人的要求,于是就改建成弯弯曲曲的,足可拉成一铺长。
故事听着着实神奇。其实,住在竹江岛的郑氏祖先早就苦于岛民行走的不便,心里长期酝酿着如何能让大家方便走向陆地的计划。
竹江孤岛,无田可耕,人皆业渔。岛上居民耕海牧渔,与海为邻、以海为生,是典型的渔耕民族。过去以捕鱼、扦蛎、割鲶为主,如今主产海带、挂蛎,辅以乌鲶、养殖和小型网捕等经济收入。村民多在县城购置房产,闲时住县城,渔忙回岛上。
据《霞浦县志》记载,宋建炎元年(1127年),张氏先祖从福州乌石山迁入竹江岛,至今已繁衍30多代。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又有郑姓和陈姓迁入,现在已有500多户、3000多人。
张氏先祖刚迁来时,竹江还是一个荒岛。先人们主要从事渔业生产,所需粮食、蔬菜、柴火以及生活用品,都要靠船从岛外运进来,生活十分不便。当潮水退去,航道受阻,滩涂就成了一大障碍,遇到急事或者出现危重病人,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汐路桥应运而生。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竹江岛乡绅郑绣轩提出倡议,得到郑氏家族的全体赞成,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郑启昂献出巨资,开始全面筑建。由于地处滩涂泥泞中,建路时,顺着旧有港道,路基用松树打桩、铺垫杂木草皮,然后铺上条石横竖三层砌成。天然生就的石板路海蛎,既填充了石板之间的缝隙,又让石板与石板之间如水泥般牢牢粘黏在一起。
天下海埕第一桥
汐路桥全长3651米(因围海造地桥尾数百米已废),最宽处1.8米,石板路途经7条水港,建有7座石桥。石桥最高处2.9米,桥孔上下二层,边有小孔,具有排潮防潮作用。
退潮期间,村民通行在汐路桥上。 陈伟 摄
后来,部分桥面被潮水冲垮,郑启昂儿子郑琼森又进行三次大修才得以畅通。
据《霞浦年鉴》主编王龙华介绍,霞浦汐路桥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长海埕石路桥,号称“天下海埕第一桥”,全世界独一无二,文物价值极高。2009年5月,汐路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汐路桥施工难度之大、投入资金之多是前无古人的。”王龙华说,受潮汐的影响,在滩涂上铺设桥石,每天只能借助退潮后的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人们不难想象,在缺乏先进技术与大型机械设备的清朝,实施这一工程是何等的艰难!
这样的条石,每一块都重达二三百斤,需要两个劳力才能抬得动,每一米路桥,至少需要12块条石。而有的地方竟然足足铺了6层。路桥越往海中延伸,抬石头的路途越远,且淤泥越深,施工难度也越大。考虑到潮水回流的规律,当时还修建了7座这样的石桥,其中4座桥有上下两层桥洞,最高处2.9米。当时的工程建设者为了使汐路桥更为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海蛎的方法来凝结固定石块。这种运用生物加固桥梁的方法,古今中外,实属罕见。
汐路桥采用双层结构,上下层各有墩,上密下疏,墩呈两头尖的“梭形”,上层间数自然也多于下层,形成一个稳固的石牌坊式结构。独特的造型如虹飞渡海港,直抵人的心灵。让汹涌扑来的海浪,在进出桥墩时变得顺滑,在上下层空间的分流中变得温柔。
当地一位长者介绍说,墩下海港的地基松软,建造桥基时,得先用一根根松木桩纵向打入地下,挤紧,再用条石在木上横竖交替,层层筑牢……松木浸水千年不腐!这位长者在一次修桥中,有幸目睹到深埋在桥墩底下200多年的木桩,不腐的木桩验证了传说。
“究竟谁是创意者、设计师,又有多少能工巧匠一起完成了这项国宝级的工程?如今查阅地方史料,只知是清乾隆年间由乡绅郑绣轩倡建,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郑启昂耗巨资建三年而成。至于那些堪称大国工匠的功臣,已成为无名英雄。”王华龙说,这是当地先民智慧的结晶。
每至潮水退尽渡船无法行驶时,长长的汐路桥是岛民沟通外界的心弦。旧时,岛上的大户人家,每天都会安排工人在退潮时清洗汐路桥。“潮涨潮落,如果不及时清洗,路将被淤泥淹没。”竹江村党支部书记郑慈强说。
汐路桥上的保洁人 夏斌 摄
看着被磨得发亮的蹬石,仿佛可窥见无数先人往来的背影,熙熙攘攘。潮涨而止,潮退而行,或夜出,或晚归,海鲜出岛,货物进岛,汐路桥上人影穿梭,热闹、繁忙、喧嚣,竹江人民顺着海的脾性,把生活过得愈发红火。
走汐路桥得有经验。“走一遍汐路桥需要40分钟到1小时,而每天只有退潮后的3到5小时可以通行,来去必须算准潮汐,否则走到一半涨潮,将有生命危险。”郑慈强说,清代时,有几名女子因算错潮水时间未能及时通过汐路桥,在途中不幸遇难。
文旅融合架新“桥”
近年来,霞浦县高度重视挖掘这一瑰宝,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对汐路桥进行日常管护和全面清淤,尽力还其本来面貌。
随着汐路桥在外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慕名前来观光、体验步行过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现在每天都安排专业工人清洗桥面。镇村在汐路桥两头的突出位置,都设置了多块汐路桥海区每天潮汐时间表警示牌,方便旅客观光体验。”郑慈强说,汐路桥横穿了整个海带养殖和晾晒的区域,给摄影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吸引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采风,当地正依托汐路桥来实现文渔旅融合发展,进而带动乡村振兴,汐路桥成为发展之桥。
竹江村四面环海,岛上群众以海上养殖为生,信仰妈祖由来已久。“妈祖走水”又称“阿婆走水”,是当地民众纪念妈祖海上救父、救兄和保护遇险渔船民而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廿五、廿六举办,都要在汐路桥的起始路段进行表演。
妈祖走水习俗 许少华 摄
今年5月4日,又一年“妈祖走水”传统民俗活动如约而至。渔村群众、妈祖信众、外地游客,还有扛着“长枪短炮”的各地摄影人纷至沓来,小渔村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恰逢‘五一’假期,这几天岛上比过年还热闹!我们估算登岛人数有两万人。”郑慈强说,村民沉浸在欢快的氛围里,他们的脸上写着对妈祖信仰的虔诚,更升腾着对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憧憬。2017年,这一民俗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沿着汐路桥登上竹江岛,一条主要街道贯穿小岛。主街两边,一座座老式房屋鳞次栉比,布局十分紧凑。街边的墙体斑驳陆离,有些墙壁上还夹杂着许多牡蛎壳,显得年代颇为久远。竹江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这数百年间,勤劳、民风淳朴的竹江先辈们在这座孤岛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为建设美好家园奉献智慧和力量。其间,发明了扦插竹蛎、网捕马鲛、排罾网鱼、打塔罩鱼等一系列渔耕技艺,使得竹江在福建沿海富甲一方,名闻遐迩。同时积淀了厚实的历史文化,开创了文化兴村的面貌。
“竹江郑氏先民发明的扦竹养蛎,在福建沿海名噪一时,被认为是‘中国海蛎养殖史的活化石’,极具文化、学术和经济研究价值。”王龙华说,扦竹养蛎技艺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海蛎的产值,不仅富裕了全岛居民,也推广到沙江、涵江等南乡一带及邻县乡镇。福建沿海乡镇也纷纷效仿,覆盖面广泛,影响力深远。目前,由郑氏后人申报的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已获“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我们坚持自下而上、深厉浅揭的原则,发挥地域优势,深植历史底蕴,以沙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汐路桥’为媒介,探索符合竹江当地乡村建设的工作思路,促进乡村振兴,为村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沙江镇党委书记黄光亮说,这蜿蜒曲折的汐路桥无疑是承载着竹江岛民乡情、传承与守护的智慧之桥,更是渔文旅融合的发展之桥。
记 者:李巧鸿 范陈春(福建日报)
编 辑:黄光华
责 编:陈伟滨
审 核:颜晨曦
监 制:林 喜
总监制:陈秀静
图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