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有山,有海。所以,村庄的地名都跟地理地貌有关。在山的,村名大都带“坑”。故,外人说,闽东很多“坑”,便由此而来。在海的,很多村庄的名字都是带“洋”。到霞浦,我前脚才去了东吾洋边的梅洋村,后脚便又上了柏洋乡。为什么用了“上”字呢?这个乡很特别,它在霞浦靠海的大山里面。因为靠海,所以,它的巅峰处也能看到海。这座山峰的名字也起得好,叫“目海尖”。
爱上一只不回家的狗
上柏洋的盘山公路,弯弯曲曲,竹海茶园相间。打开车窗,青翠之味扑鼻,神清气爽。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这便是千金难买的山野之味。
邀请我们的友人住在一三岔口的山脚阡陌旁的农舍。门前葡萄园漫野,一条溪河绕过。一栋二层楼,带一个绕墙种瓜的小庭院。庭院里,一株老樟树如尊者,静默矗立。友人说,这瓜是自己种的。而这株老樟树,是父亲手上种的。这棵树见证了他们家族的悲欢离合......
看着这株老樟树还在继续生长着,新叶推陈叶。我忽然明白了,友人为什么从城里退休后,会选择归隐山间此处。其实,人活着,就得像树一样,先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只有深耕自己,才能走得更远。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扎根的深度比广度更为重要。友人曾是市级单位的行政主官,更是一个闽东诗群的代表人物之一。这样的选择,也如他的诗,其实,诗不在远方,就在脚下。
我们到的时候,已是正午。山里夏末的风是凉的,所以,友人的家人敢于围坐在庭院的小石桌上吃午饭。阳光透过老樟树洒下斑驳光影,石桌上摆满家常菜肴,氛围温馨宁静。友人的小舅子手一挥,那只正人来疯的黄狗,立即乖巧地席地而坐,目光温和地望向主人,尾巴轻摆。友人说,这只黄狗原是流浪狗。年前,他们把这栋老屋重新修缮后,便住了下来。没想到,几只流浪狗也尾随而至。最后,他们挑了这只精灵的黄狗,也一并住了下来。这只黄狗也懂得感恩,除了陪伴、守护主人的家,它还学会了一项技能,那便是捡拾垃圾。
听友人这样说,我便很认真地观察到了它。看它身躯挺直,高挑、逢身精肉、皮毛油光发亮。它陪伴主人吃饭的姿势,并非慵懒地趴卧,而是带着一种敬意的蹲坐,前肢端正地并拢,飒爽英姿,仿佛一名沉默的保镖。它湿润的鼻尖微微翕动,但目光却未投向桌上的食物,而是温柔地、专注地流转于每一位主人之间,尾巴偶尔在泥地上轻轻扫动,拂起一丝惬意。它的存在并非乞食,而是一种融入骨血里的陪伴,仿佛在说:“你们在,我便在。”
远处的葡萄园与山峦化作一幅暖色调的夕阳背景,将这一刻的温馨与安宁,永恒地定格在了这方小小的庭院里。
柏洋乡所在地离农舍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友人便和我们一起步行到乡里的餐馆吃午饭。那只黄狗悄无声息地尾随其后。它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既不逼近惊扰,又不远离失散。友人数次回头佯嗔,挥手驱赶:“回去!不许跟来!”黄狗闻声驻足,耳朵微微耷拉,尾巴却仍克制地轻摇,眼中浮起孩童般的委屈。待主人转身,它又悄然迈步,鼻尖轻嗅着风中残留的主人气息,仿佛那是无形的牵引绳。我笑道:“这是爱上一只不回家的狗。”闻听这话,友人的嘴角飘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柔软。
“你在何处,我便在何处。”或许,便是这只爱犬对主人感恩的本能。狗最通人性。一条流浪的狗,能被一家人收留,它也一定知道“有家”的意义。于是,它对主人的忠诚便无处不在。友人也感觉到了它的忠诚,把小时候养过的一只狗的名字,也再给了它,叫:乌龙。
“乌龙”在这里不仅仅是宠物,它除了看家护院,还有对主人的忠诚与依恋,它超越了简单的饲养与被饲养关系,展现的是生命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与共同成长。
董墩葡萄园的月夜
柏洋董墩的葡萄园是有风水的。
那天,友人安排我们住宿在董墩村的文创中心。这文创中心,其实是由村里闲置的小学校舍改造而成,是一个综合性的电商助农服务站,位于董墩村的“高山晚熟葡萄黄金产区”中心。因此,我们住下来,便身处葡萄园的芳香里。
我在住的房间推开窗,便是硕大的一片葡萄园棚,目之所及,整齐划一的棚园,银晃晃的,夕阳的金镀上去,又格外的暖意。最吸引人的是,远眺葡萄园的天际线,山势蜿蜒起伏,如游龙般连绵不断。尤其是,中间的主峰恍如“富士山”。如是冬天,下雪的季节来,漫山裹白,那一定是恍若身临“富士山”的梦境了。
这座山,就叫目尖海,是霞浦西北部的最高峰,海拔1192.4米。想象过去,如果是有月的夜晚,它的剪影也一定是另一番韵味的。
那晚,还真的来了月亮。天空是透蓝的。我和友人们便自然相约漫步于葡萄园中。月夜下的董墩葡萄园,仿佛被覆上了一层轻纱,周遭的葡萄棚也泛着银光。月光朗照,我们便顺着月光,漫步在葡萄架下蜿蜒的小径里。偶尔,走进葡萄棚里,依稀还能看见藤蔓上垂挂的果串也被镀上了一层的清辉。那些饱满的“巨峰”和“阳光玫瑰”在夜色中低垂,像一串串悬坠的紫玉珠帘,随风轻晃时,仿佛能听见露珠滑落的细微声响。
晚风从山谷间穿过,带来茶园与松林的清新气息,夹杂着葡萄成熟时特有的甜香,仿佛整个夜晚都沉浸在这份自然的馈赠之中。远处,目海尖的轮廓在月光下显得愈发的“富士山”,如同守护这片土地的神秘尊者,沉默地矗立于苍穹之下。山峦的线条在夜空中勾勒出深邃的剪影,与近处葡萄园的柔美形成奇妙的呼应。身边有个懂风水的友人说,特定的山形因其独特的形态和象征意义,被认为能够聚集良好的能量(“气”),从而对周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像目尖海这座山峰属于“龙形山”,山势蜿蜒起伏,形态生动,如游龙般连绵不断,象征祥瑞与强大生机,被认为能带来旺盛的气运。这样的龙形风水和这里的土壤、阳光相融,董墩的葡萄岂有不“旺”之理。
我们的祖先讲究风水,其实,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讲的就是这个理。“有风水”的山峦,其形态和布局首先会直接塑造小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更大范围的水土特质。山体,特别是连绵起伏的山脉,能够有效阻挡寒流如北方冷空气,并提升区域内的气候稳定性,使得山环抱之处的气温相对更加温和,更适宜居住与作物生长。茂密的植被也能进一步涵养水源,调节空气湿度,形成更宜居的小环境。风水讲究“得水为上”,而山势直接影响水的走向。理想的风水格局中,山能引导水流蜿蜒环绕,形成“玉带环腰”之势,这有助于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并形成冲积平原,滋养肥沃的土地。特定的山形、土质、气候(由山所影响)相结合,往往会孕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物产。因此,董墩有风水,选址“背山面水”背靠“有风水”的目尖海,山势连绵起伏,山活水绕,百姓安居乐业,能盛产葡萄,自有它风水的理在潜移默化。
沿着葡萄园旁的观光栈道漫步,脚下的木板发出轻微的声响,两旁树影婆娑,绿意葱茏。月光下的董墩,宁静而丰饶,仿佛所有的甜蜜与等待,都在月夜悄然成熟。
邂逅“稻花香”
董墩有葡萄,它边上的吴洋有稻田。
国人心中都有“稻田”情结,那还是因为辛弃疾那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熏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带湖家居期间创作的,当时他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生活了近十五年。人在心情困顿或抑郁时,最喜欢与自然对话。辛弃疾笔下“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穿越千年仍叩击现代人心灵,其价值远超文学审美,更成为对抗都市异化、疗愈精神焦虑的一剂良方。
漫步吴洋,石径苔痕幽深,千年驿道蜿蜒于翠峦之间。在吴洋村庄的入口,古油坊的香气飘散四野,但我就被那片稻田“治愈”着。所谓“叠翠胜黄金”便是吴洋稻田的意蕴。眼前层层叠叠的田垄,如锦缎铺展,尽染金黄,左立风车水转,右展樱花栈道,周遭被翠林环绕,想必非独仲夏之盛景:春日绿苗如茵,秋日稻浪金黄,四季轮转间,小小吴洋演绎着生命的循环。伫立观云台,目睹金黄稻田与远山相映成画,时光仿佛在此刻静止,红尘之扰远去。
人退休后,有三种活法:
第一种方式是选择独处胜过群体活动,这样能专注自身,避免喧闹消耗精力。退休后,人容易被社交拉扯,但独处让人回想过去而不干扰,保持身心平稳。
第二种方式是满足于现有物品,不追求额外,这能维持平衡,避免贪欲不安。
第三种方式是以平和心态对待一切,释放过去纠葛,不执着名利,这让晚年从容。面对变故时,淡泊能放下损失,融入生活观察。
吴洋之田,得益于青山排闼、碧水绕篱之灵境。陌上清风,田畴铺锦,稻浪翻金。久违的“稻花香”与“蛙声”一并都会在这里被唤醒。独自止步于此,忽然会感觉,选择独处,其实也是一种成长。
冯骥才说:“庸碌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独处的时光,是生命赠予我们的一份厚礼。开辟一方寂静之地,在其中阅己、越己、悦己、愈己,最终遇见那个更丰富、更澄澈、更强大的自己。
在吴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便是可以选择独处的时光。
来 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编 辑:张烙莹
责 编:郑玮婕
审 核:郑小倩
监 制:林 喜
总监制:陈秀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