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霞浦县第六中学 郑辉
一座占地只有四十平方米简易的两层瓦房,在农村逐渐城镇化的今天,实在是不起眼的,然而在叔叔眼里,简直能够成为他此生最大的家产。这座新房凝聚着他一生最大的期待,在他贫苦一生中能够拥有这么一座房屋,实现老有所居,当值得他永远守望。
这座瓦房建于家乡公路上方,背后是参差披拂的木麻黄掩映下的村落,东边是一小块菜地,搭建一间鸡舍,几只鸡正在地上悠闲地觅食。前方正对着一片浅海滩涂,空气光线极佳,下方是一条弯曲的村道,由于人口少,平时整个村庄很宁静,偶有车辆疾驰而过,给这座房屋带来些许的生气。
步入房屋,只有前后两个大房间,四周墙壁刷得洁白,显得敞亮。卧室虽然只有旧床、矮桌、衣橱和一些家什,但摆放得整齐,给人以舒适之感。要说新添的物件,只有床上叠放平整的被子,被套中央绣着一朵鲜艳的荷花,周边荷叶下缠绕着几只灵动的小鲤鱼,映着床铺浅黄色的毛毯,给房间增添了一丝暖意。
外间厨房摆设也很简单,一个农村老式两口锅的柴火灶,窗户边上一个小壁橱,中间摆放一张用过多年的四方桌,围着几把旧板凳,极具简朴之风。墙上一幅年画给房屋增添了一股昕意。一连几天,叔叔精神特别好,多数时间都呆在屋内,无限眷恋地守望着这座来之不易的新房,静静地靠在墙壁上,抚摸着墙壁,不时踱着小步,安享新房给他带来的温馨陶醉。一丝淡淡的喜悦如春风般地漾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滑入心底,抚慰着他一生曾遭受过的苦难。然而回首叔叔不平常的一生,简直让人不堪回首。
叔叔是老一辈贫苦农民,没有文化,没有体力,没有手艺,穷其一生,大半辈子只能在老家以种地为生。既无积蓄,更无房产,能够维持日常生活,已是一大幸事。多年来住在草屋里,间或租房栖身,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对房屋的奢望,成为他一生难以实现的梦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建了一个大型石材厂,需要招收大批从业人员,许多青壮年农民纷纷投身开采搬运石材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许多农民建起新房,过上美好的生活。无奈当时叔叔身材矮小,缺乏体力,无缘从事这一行业。二十一世纪初,家乡兴办海带紫菜加工厂,引导许多农民从事海上养殖。凭着家乡海带紫菜鲜美的口味和优良的品质,产品远销四方,许多农民获得不菲的收入。而叔叔缺乏资金,无法养殖,只能望海兴叹。十多年前,家乡在旧村上方山坡上开发建设新农村,每户按人口分配大小新房,当时一座占地90平方米的三层毛坯房价格80万,这价格对于叔叔而言,无疑是一座空中楼阁,只得含泪放弃购房资格,一错再错,铸成了叔叔贫穷的一生。
体恤叔叔缺房的痛处,早在上世纪七十年时代,父亲经过多方努力,在公路上方利用一小块菜园,为叔叔建造了一座小瓦房,从资金筹集到购买材料,再到建房装修,父亲一直都在忙碌着,最终新房落成,给风雨之中的叔叔安了一个家。然而年久失修,加之白蚁的侵蚀,前两年屋顶大梁断裂,殃及四周椽子,造成屋顶大面积坍塌,无奈叔叔只得搬离暂住他家。望着破败不堪、摇摇欲坠的老屋,叔叔心痛至极,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再次得到亲人亲戚的资助,重新住进这座守望半辈子的家。
前段时间,叔叔终于如愿以偿重搬新房。当日上午,我一家和邻居亲戚都赶来庆贺,门口一幅对联和屋内年画给新房增添了喜庆气氛。鞭炮声、谈笑声、炒菜声交织在一起,屋里十分热闹。叔叔忙里忙外,不住地道谢,苍老的容颜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脸上漾出了久违的笑容,永远停留在这座风雨无忧、生死与共的新房里。
拥有这样一座新房,叔叔内心重新燃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念。一直喜欢住在家里,美美享受着新房给他带来的舒适感和安全感。不时凝望着屋内的一切,沉浸在无比自足的幸福之中。繁华的世界遮盖不住阴暗的角落,然而叔叔这座凝聚着人间大爱的新房却折射出耀眼的时代之光,冲破了农村贫穷与富裕的藩篱,成为脱贫工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永远守望着弱势群体的安定生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