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丨柘荣楮坪:山之巅,草场、乐园、红色故事汇……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5-10-17 15:09:24.0  推荐人:吴恩银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  来源:今日老区

金秋十月,阳光透过层叠的山林,洒在柘荣县楮坪乡烽火·西竹岔景区的土楼屋顶上,瓦片泛着暖光。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里,山间步道上游人络绎不绝,孩子们举着印有“烽仔”“火娃”动漫IP的小旗奔跑,老人们在西竹岔战斗纪念碑前驻足凝视,讲解员的声音伴着山风,将那段战斗故事轻轻送到游客耳边——这个曾见证闽东独立师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如今正以鲜活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烽火·西竹岔景区 林森 摄

楮坪乡地处柘荣县西部,作为闽东苏区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每一寸山林都藏着红色记忆。西竹岔山岗上,当年战壕的轮廓仍清晰可辨,周边马尾松郁郁葱葱,仿佛在守护着那段烽火岁月。1998年,“西竹岔战斗纪念碑”在此矗立,青灰色碑身镌刻着英雄事迹;2018年,西竹岔战斗遗址获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色印记愈发鲜明。

2019年,洪坑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让红色资源真正“活”了起来。沿着盘山公路走进景区,土楼风格的红色旅游开发区格外醒目,黄墙木窗与周边的翠绿山林相映成趣。走进西竹岔战斗展示馆,油画彩绘再现了闽东独立师设伏的场景,实景沙盘上的山路、战壕与窗外真实的山景遥相呼应,玻璃展柜里的老军装、旧步枪,仿佛能带人穿越回那段峥嵘岁月。国防教育基地更设有炮兵阵地、装甲奇兵、真人CS对抗和军事体能训练等项目,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在动态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

林森 摄

红色文化的传承不止于静态的参观体验,更需要通过创意焕发新的生命力。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西竹岔开始探索将红色基因与现代文创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基地围绕“烽火西竹岔”文创品牌,投入50余万元用于文创产品研发设计及量产。“烽仔”和“火娃”两个自主创意红色动漫IP应运而生,衍生出钥匙扣、书签、T恤、帆布袋等27个文创产品。文创工作室还引入热转印技术,配置2D打印设备,游客可现场制作水杯、拼图、T恤等DIY产品,大大增强了互动性和参与感。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有效提升了西竹岔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文创产品的成功开发,为红色旅游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产业的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洪坑村在深挖红色资源的同时,打造了特色民宿、户外星空露营等乡村旅游设施,并发展高山蔬菜种植产业。2024年,该村累计接待研学团队超3万人次,带动40名村民在基地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烽火·西竹岔景区 刘岩生 摄

烽火西竹岔的实践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楮坪乡乡村振兴的多元探索。在洪坑村的示范引领下,全乡各村庄纷纷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楮坪乡坚持“一轴五圈”发展布局,推动全域协同发展。农业产业方面,楮坪乡注重发展壮大以柘荣高山白茶、太子参为主导的“2+N”特色产业体系。全乡茶叶种植面积突破7448亩,茶叶年产量590吨。洋坪、仙岭等村先后获评福建省“一村一品”专业村。此外,楮坪乡还做精做优名优水果、林下药材等特色产业,全乡特色水果种植面积1310亩,建成林下种植示范基地6个。

刘岩生 摄

如今,楮坪乡的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交融,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共舞。洪坑村的蔬菜基地里,土豆、辣椒、茄子长势喜人;洋坪村的水蜜桃、仙岭村的黄精陆续丰收;烽火西竹岔景区内,游客们穿红军装、吃红军饭、走红军路。昔日烽火战场,今朝幸福田园。这片红色热土上,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卓仕尉 摄

文图来源:长寿柘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