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古堡 “海涯屏藩”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3-01-30 21:36:39.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文旅霞浦 2023-01-30 18:28 发表于福建

文旅关注

地处闽浙交界处的福宁州(今宁德境),负山临海,被称为“闽头浙尾”“闽浙锁钥”“海涯屏藩”,是福建通往浙江的大门,明代闽东人民为了抵御倭寇侵扰,历史上曾先后兴建了近百座城堡,为当地留下众多重要文物遗迹,也流传着不少英雄史诗。

柘荣双城城堡(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间:

上城旧名东安堡,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下城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

坐标地点:

上城位于柘荣县双城镇龙溪上游东北侧,下城位于龙溪下游西南侧

柘荣县双城城堡下城,为福宁州泰安社统领明开国功臣袁天禄所筑。明正统六年(1441年),福宁县“主簿王纯以其地山寇出没,奏设巡检司于此,以警备之。”上城系军门刘焘、分巡舒春芳下令所建,官府拨银100两补助建设。下城与上城隔溪相望,合称“双城”。其中,下城城堡是闽东第一座石头城堡。

史载,柘荣古称柘洋。明代,闽东地带常有倭寇侵扰。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进犯,攻破柘洋与霞浦交界的“桃坑寨”,杀死驻兵11人,而后伐竹为梯,连续攻打柘洋城堡11天。守城民众依托坚固的城堡,以弓箭射杀和投掷石头、设置鹿角柴等方法奋起还击,打死打伤倭寇无数。倭寇攻城未能得逞,遂往桐山方向逃窜。柘洋民众尾随其后,活捉倭寇10余人。柘洋石城堡的抗倭战绩,大大激励了闽东人民抗倭的斗志,之后福宁州沿海地区纷纷仿效,相继修建起57座御倭城堡。

霞浦半岭观音亭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间:

观音亭始建年代不详;观音亭寨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

坐标地点:

霞浦县水门乡畲族半岭村

观音亭寨是古代福州往温州的必经之地。半岭观音亭寨由观音亭寺、观音亭寨及古驿道三部分共同组成。半岭古驿道至迟在唐代时期已经形成,蜿蜒上下于崇山坡地之间。观音亭寺,原为观音亭,位于寨堡内,明洪武初年改亭为寺,占地面积426.8平方米。观音亭寺前,原是观音亭寨的敌楼所在。从敌楼往东再折向北,沿山崖砌石壁,即现存基本完好的观音亭寨的寨墙。寨门跨古驿道而建,块石叠砌,顶部叠涩出肩,上承长条形板石。寨门门额镌有“观音亭寨”四字,为福宁府知府徐鼒题刻于清同治元年。

观音亭寨附近曾发生过一次抗倭事件。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股倭寇沿驿道北上,福宁卫参将尹凤得讯后,迅速派人在观音亭南面湖坪一带预置药酒,倭寇饮后中毒者数十人。自明代开始,随着闽东北畲民不断迁来,半岭观音亭一带成为畲族青年盘诗对歌、谈情说爱的歌场。畲族观音寨作为闽浙畲族群众心目中最为重要的信仰之地,对于研究畲族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霞浦大京古堡(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间: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坐标地点:霞浦县长春镇大京村

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执行朱元璋“高筑墙”战略,到东南沿海督建御倭工事,在今霞浦县东冲半岛东侧的大金(今大京)村设千户所,建设闽东沿海最大的所城——大金城堡,城周长582丈(1845米)。永乐十五年(1417年),御史韩瑜、都指挥使周谷祥命增高3尺,再砌造三个城门之月城。同时,还在城外沿城墙旁凿出一条宽3米多、深2米的护城河,新增一道沟壑防线,使得城堡更加壁垒森严、坚不可摧。

明洪武三年(1370年),福宁州第一次遭受倭寇袭扰。此后屡屡进犯,虽规模较小,但抓妇女、抢钱粮,让沿海民众不得安宁。故修建大金城堡,城上窝铺、炮位等设备齐全,与外海烽火门、南日山互为表里,结为犄角、斥堠相望、壁垒森严,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阻遏了海上盗寇的觊觎骚扰,人称“海涯屏藩”。

霞浦闾峡古堡

始建时间:明嘉靖初年(约1530年)

坐标地点:霞浦县长春镇闾峡村

闾峡为东冲半岛东侧一个千年古村,也是一个天然避风港。明嘉靖初,始筑城御倭。后经多次拓展,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城堡周长达1300余米,高4~6米不等,闾峡城堡分外圆内方城门、二处南城门、西城门、东南城门等五处城门。规模仅次于大金千户所城堡。

“明嘉靖丁巳(1557年)、戊午年(1558年),连年倭迭寇东南各乡,以戚参将奏准沿海各乡筑堡自卫。先是乙卯岁,倭自浙入,蹂躏遍州境,以鼎邑之秦屿有土城失利去。继攻邑南乡闾峡,亦以堡坚失利。”又载“(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即1556年)十二月,倭攻峡堡不克。”由此可见,闾峡城堡已历经多次自卫抵抗,期间屡修屡筑,最后使倭寇攻而不克,闾峡不但有堡且依山脉视野设烽火台作为报警点。

霞浦八堡古堡(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间: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坐标地点:霞浦县沙江镇八堡村

八堡古城堡是当时由中原迁来的八个姓的先民联合集资出工兴建的,因此称“八堡”。八堡古城堡周长532米,城堡分东西两个城门,西门是瓮城,由青石和红色花岗岩石块堆砌而成。城内有两条呈“工”字形的古街,古街道路也是用青石板铺就,两边保留几十座清民时期建筑。

八堡古城堡是为了防守抵御倭寇而修筑的。八堡村因历史上崇尚文化,开化较早,明清两代出了不少举人、贡生,至今在老街古色古香的石板路旁,还可见到三座粉砖黛瓦马头墙的高大宅第,门前屹立着三座高大挺拔的旗杆石。

福鼎太姥山潋城古堡(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间: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

坐标地点:福鼎市太姥山镇潋城村

潋城自古就有抗击外侮、保家卫国的光荣历史。明清时期的潋城,位居沿海要冲,屡有倭寇进犯。潋城古堡,为抗御倭寇,朝廷委派官员监建,由王、叶、杨、刘等几个大姓分段建城堡。城堡呈圆形,砖石结构,绕村一圈,周长1127米,高5.67米,厚4.67米。

清乾隆八年(1743年),杨家溪巡检司移驻潋城,潋城的防御设施得到进一步提高。该巡检司最早设于福宁州九都蒋洋(今属福鼎市磻溪镇),明洪武二年徙驻福宁州十一都大筼筜(今属福鼎市店下镇),后迁移至秦屿堡,清康熙元年(1662年)改迁到五六都杨家溪。乾隆八年杨家溪巡检司迁到潋城,改称潋城巡检司,简称潋城司。

霞浦传胪城堡(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坐标地点:霞浦县长春镇传胪村

传胪城堡周长736米,呈正方形,城堡部分已残破,高约4米,座基宽5米,墙顶宽3.5米,为花岗岩碎石干砌,城门眉顶嵌刻黑底金字“皇明方伯里”碑刻,是霞浦县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堡之一。

据载,“明嘉靖年间连年倭寇侵犯东南各乡,以戚参将奏准沿海各乡筑堡自卫……于是乡人始知有城堡之利,而沿海五十七堡,次第筑云”。村人林遂官至贵州行省参政荣归故里,见传胪地域平坦,背山高峰耸翠,面海绿水潆洄,左有白虎负隅,遂倡导村民移居风水地集中建宅,为防御倭寇蹂躏,村落整体团结,免遭风雨侵袭,发动村民建城堡,林遂还将夫人的凤冠霞帔卖掉以充作建城资金。传胪城堡是明代福建抗击倭寇的重地,这里流传着闽东军民抗击日本海盗的感人故事,再现了闽东军民共同为抗击倭寇侵略而斗争的史实,见证了那段闽东军民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烽火岁月,展示着中华民族威武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霞浦外浒城堡(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坐标地点:霞浦县下浒镇外浒村

外浒城堡本名下浒堡,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外浒城堡呈椭圆形,城周长662米,高4.5~5米不等,墙体就地取材,主要由乱毛石和鹅卵石砌成。城门有5个,东、北两门为长方形,西、南三门为拱形门。城内西北向城内城垣筑有一条“L”形走马道。整座古堡保存较为完好,地衣粉墙、古榕掩映,是研究明代城堡建筑和沿海人民抗倭历史的重要文物。

据载,“嘉靖丁巳、戊午,连年倭迭寇东南各乡,以戚参将奏准沿海各乡筑堡自卫。”乡人、户部主事林爱民作《赤岸堡记》有叙:“嘉靖乙卯,倭自浙入,蹂躏遍州境。秦屿业有土城,倭攻七昼夜,挫去。继则城闾峡,倭亦攻击失利去。于是,西若厚首、下浒,凡沿海澳区竟起兴城堡者无虑二十余处。”

福安廉村古堡(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时间: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坐标地点:福安市廉村

廉村古堡大致呈椭圆形,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00米,周长约1200米。现存城墙大部分保留完整,堡墙外壁均用河卵石包砌,内为夯土,壕沟均为块石叠建。沿溪东城门为条石构成的拱门,在条石券顶的内外各架设半边瓜楞形石柱。西城墙上有古碑一尊,上书“癸水”,大字深镌,乃朱熹之手迹。目前尚存有城门6处,现分别命名为廉门、忠门、孝门、礼门、义门、信门,自入口起逆时针命名,其中沿溪东北两个门历史上原名葫芦门和德兴门。

嘉靖三十八年,倭寇猖獗,在福安各个地方流窜。廉村人为了保卫家园,从第二年始,建造古堡以防倭寇进犯。明代中期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袭,以及郑成功与清朝的对抗,都对处于东南沿海的廉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霞浦文洋城堡

始建时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坐标地点:霞浦县牙城镇文洋村

文洋旧名云阳,古堡砌石筑城,城呈“月爿式”,周长730米,城内占地36275平方米(约54.4亩),城高3.8~4.0米。城内辟有南北二处对称城门,北门为拱式门,高3.8米,门内高2.2米,为城堡正门。南门为长方形,门内高2.1米,宽1.1米,在墙顶竖有“泰山石敢当”碑刻及修城碑记。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由于倭寇连年骚扰沿海村庄,逼迫村民背井离乡,日寝不安;而远离海区,地处高山的霞浦县文洋村为防万一,在本村卓氏族长倡议下,一面呈文上报县正堂知县,一面广招民工,将零散分布小户全部集中于鲤鱼上山地脉。取其西向丛林山脉主峰为靠山,南、北山林为屏障。

福鼎沈青城堡

始建时间: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

坐标地点:福鼎市管阳镇小高原沈青村

福宁州芦门巡检司原设于桐山(今福鼎市城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迁徙到本州二十四都芦门(今福鼎市管阳镇沈青村)。沈青芦门巡检司城堡依山而建,城墙周长507米,均为毛石块砌造。西半城处平地,东半城依山峦,亦称“沈青半爿城”,故南北分别设侧门,正面西向不设城门。嘉靖末年,芦门巡检司移驻桐山,沈青城堡便成为单纯的乡村防御城堡。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作乱,芦门城堡的抗倭行动得到了本地民众的大力支持。乡绅和普通百姓积极出钱出力,军民同仇敌忾,不断加强防御设施的建设,强化地方武装力量。芦门城堡在明中后期的抗倭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巡检积极练兵并持续修缮城堡,军事上听取朝廷调派,在戚继光麾下将领学习治军作战经验,集官军和民兵之力,守好芦门城堡,保卫本地百姓,抵御倭寇。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

以山为邻,以海为界;

一段城墙,见证千年古城的血雨风霜,

一座古堡,绵延了上千年的流水光阴;

闽东古堡,不仅仅是寨堡,

它是闽东人民心中一道永远的钢铁长城,

更是不屈不挠抵御外辱的精神象征。

本文图片 | 陈永迁 郑德雄 林峰 魏高鹏 江山美 陈恩进 郭建平 黄伟江 林慧 盛文峰 王龙华

免责声明

请输入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

来 源:宁德市纪委监委 霞浦县纪委监委

编 辑:陈贞君

责任编辑:鲍少勤

审 核:王良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