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柘荣,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古村藏韵,红旅生辉。10月15日至16日,由中共柘荣县委宣传部、闽东日报社(宁德市文化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2025“闽东之光·福聚柘荣”文学摄影采风采访活动在柘荣启动。作家学者、新宁德拍客团成员、新闻记者等组成采风团,踏上长寿柘荣之旅,用笔墨捕捉乡土风情,以镜头定格振兴图景,在柘荣的山水村落间,开启一场与历史、文化、生态的深度对话。

乍洋乡凤岐村吴氏大宅 刘东煌 摄
15日,晨雾尚未完全散尽,采风团便抵达乍洋乡凤岐村。这座省级传统村落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群闻名,其中吴氏大宅被誉为“闽东明清建筑明珠”,九进厅堂与百米长廊尽显古代工匠智慧。穿行于村巷之中,视野渐次收拢,最终落向那座历经两百余年风雨的老宅。黛瓦飞檐静静耸立于寻常屋舍之间,斑驳墙面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偶有鸟雀自檐角惊起,在蓝天划出一道零丁弧线,为静谧古村添上几分生动。采风团成员或驻足于老宅雕花窗棂前,指尖轻抚木质纹理,聆听村干部讲述建筑修缮的艰辛历程;或架起相机,细心捕捉晨光漫过瓦檐、斜映粉墙的温柔瞬间,在快门轻响与微风低语中,定格这座古宅与时光对话的隽永画面。

吴氏大宅的精致雕花窗棂 郑承东 摄


采风团成员用相机记录吴氏大宅的精美与风霜 钟龙键 摄
“这次来到乍洋凤岐村采风,有幸参观了这座古民居,我内心深受触动。在闽东地区,保存完好的古文化遗存并不少见,但像这样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老宅,确实令人震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何钊表示,希望当地今后能加强对这类古建筑的保护与宣传,尤其应当对其“前世今生”进行系统考证,这不论是对柘荣,还是对整个闽东地区的文化宣传,都将大有裨益。

溪口村 卓仕尉 摄
沿着山间公路前行,一片金黄的稻田映入眼帘,采风团循着秋意来到乍洋乡溪口村。村外,山峦层叠,茶山绿波“翻滚”出丰富的层次;村口,如新月的永安桥横跨潺潺碧波之上,桥影与波光交融成景;村内,古城墙、古民居在阳光下弥漫着古朴的韵味……漫步溪口村,处处都能感受到远离尘嚣的祥和与安逸。

永安桥 卓仕尉 摄
溪口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和宁德市历史文化名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永安桥、袁氏宗祠、古城墙、古民居、翠竹林以及千亩茶园等特色景点,构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溪口村围绕“烟雨溪口,诗画茶乡”的定位,做深“古”“茶”“慢”等特色主题,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并丰富服务供给,初步形成了集摄影基地、茶旅研学、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格局。


溪口民居 刘岩生 摄
溪口的优美景色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知名乡土散文家禾源流连:“乍洋溪口汇聚千山万壑细流,蓄满时间沉积的力量,奔流到海,借一个个浪潮,吼出这方人创业强音;以一块块溪石垒起安宁和文化守护的城墙。走到这里不仅能寻找到那味烟雨溪口的浪漫,还能在村中看到乡亲们筑起一座跨越历史长河,追逐乡村振兴的文化永安桥。”


充满剪纸元素的靴岭尾村 林家和 摄
午后的阳光温暖柔和,采风团的脚步迈向城郊乡靴岭尾村。这个被誉为“剪纸艺术之乡”的村落,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走进非遗剪纸工坊,玻璃窗内整齐陈列着以太子参、山水风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红纸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翻转,剪刀开合间,栩栩如生的图案便跃然纸上。作为拥有400多年剪纸文化历史的“中国剪纸第一村”,近年来,靴岭尾村通过深耕“非遗+研学”融合发展模式,每年吸引超4万人次研学团队到访,2024年文旅关联产值达60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采风团成员参观靴岭尾村游客中心 卓仕尉 摄
循着红色记忆,采风团来到楮坪乡西竹岔战斗遗址。这里曾是闽东独立师成立后的首个大战战场,现存战壕遗址300余米。山间的马尾松挺拔苍翠,西竹岔战斗纪念碑庄严肃穆,碑身镌刻的文字诉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采风团沿着战壕遗址缓步前行,听讲解员还原战斗场景,不时停下记录历史细节,并利用光影变化,拍摄遗址与草场呼应之景,将红色精神与自然生态的融合之美永久留存。

烽火·西竹岔景区 林森 摄

烽火·西竹岔景区 刘岩生 摄
“走进楮坪的烽火·西竹岔,闽东苏区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宽阔的黄土坪上金色的阳光一片,城墙上一长排间插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天空的蓝色安静澄澈,我感受到了几种伟大力量的交织,见识这片土地上的闽东儿女沉淀下来的岁月静好。土楼边晒秋的草场,碧绿的草地,环绕的山头,环绕的芦苇,承载着行者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重量。夕阳挂在远远的天边,洒着金光沐浴着这一切,你爱上一方土地的前言开始变得热烈,关于自然的、勇敢的、希望的、坚定且也浪漫厚重的。”福建省作协会员、古田籍作家依寒在深入了解当地红色文化后感慨道。

采风团成员走进黄柏乡 黄碧娟 摄

黄柏乡长冠村 柳明格 摄

采风团成员走进长冠村 吴维泉 摄
翌日清晨,采风团迎着朝阳前往黄柏乡,首站抵达长冠村。这个“中国传统村落”藏在群山之间,完整保留了元明时期的“北斗七星”村落布局,村中七口古井对应星辰方位。仿古木护栏环绕的村道干净整洁,古官道、古商铺的痕迹清晰可见,晨雾中的天星古寺若隐若现,宛如世外桃源。采风团漫步在古村落中,时而触摸古建筑的砖瓦,感受着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时而捕捉村民晨起劳作的温馨画面,让长冠村的古朴与生机在镜头中绽放。


采风团参观黄柏村“三馆一园” 林森 摄
从长冠村出发,采风团来到黄柏村“三馆一园”。作为游氏文化发祥地,这里完整保存着明代刑部侍郎游朴故居建筑群。中华游氏文化园内,飞檐斗拱间挂着的风铃随风轻响,廉政文化馆内展示的游朴事迹引人深思,耕读馆里的老农具承载着乡土记忆。采风团在展柜前驻足良久,交流对廉政文化、耕读文化的感悟。



采风团成员在中华游氏文化园感受廉政文化、耕读文化 钟龙键 摄
“黄柏乡作为名人故里,是明代官员游朴的故乡,他的一生留下了诸多励志故事与佳话。多年来,柘荣县在深入挖掘游朴生平事迹的同时,不断将其塑造为传统村落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以此滋养一代代学子与民众,传承优良家训家风,助力农业发展与乡村经营,激发广大群众向上向善、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当地也正充分依托游朴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可以说,游朴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形象塑造,显著提升了柘荣县的文化品位与软实力。”省作家协会会员李步舒说,希望作家与媒体能够持续关注黄柏乡,也期待黄柏乡继续围绕游朴文化内核、传统村落旅游与特色农业发展等方向持续发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迈上新台阶。

富溪镇岭后村茶园 缪福森 摄

采风团走进了富溪镇岭后村 卓仕尉 摄
午后的茶香在山间流淌,采风团走进了富溪镇岭后村。这座海拔680米的高山村落,静守着一片茶园。梯田式的茶园依山叠翠,如同大地的绿色诗行。露珠点缀着新发的嫩芽,微风过处,满园清香。采风团穿行于茶垄之间,近距离感受这片土地孕育的茶文化;无人机缓缓升起,将连绵的茶山与远方的村落收入画面——绿浪接天,层叠如织,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的乡村画卷。

霞洋村制鼓工坊 柳明格 摄

霞洋村制鼓工坊 刘岩生 摄

采风团成员参观制鼓工坊 陆诗华 摄
移步富溪镇霞洋村,漫步村中,村民房屋前后种植着花花草草,错落有致,一个个生机盎然的庭院,在方寸之地汇聚出别样景致,与制鼓作坊、鼓乐体验馆、彭鼓文创工作室交相映衬,让人直观地体验手工技艺百年传承的魅力。近年来,“美丽庭院+彭鼓”的融合已深入了村庄的肌理。霞洋村将庭院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支部领办公司+庭院”发展模式,打造制鼓工坊,延伸发展庭院经济,将传统制鼓工艺与现代制鼓技术相结合,发挥出特有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将庭院方寸之地变成创收之所。

制鼓工匠正在检验鼓面 王志凌 摄

大鼓吸引了采风团成员 陆诗华 摄
“霞洋村的鼓声,是这方山水与匠心的同频共振。一张鼓皮、几根鼓钉,将山野的灵动气息与时光的沉淀细细鞣制,凭一双粗粝的手、几番捶打,把村民的创业热忱与生活底气重重敲响。每一面鼓身,都是用岁月打磨的‘厚重土墙’,守护着代代相传的制鼓技艺,也垒起了村庄文化的根脉。驻足此间,在鼓槌起落的韵律里,触摸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鼓声穿越村弄,一头连着霞洋村的匠心过往,一头通向生机勃勃的未来。”福建省作协会员、宁德市作协副主席陈巧珠说。

采风团成员走进富溪村 钟龙键 摄

采风团成员操作无人机航拍富溪村 黄碧娟 摄
最后一站,采风团抵达富溪村。富溪村以“一碗盖碗茶,一条古风集市,一夜热闹古镇”延续着古镇商贸文化的独特魅力。富溪曾是福温通京古道上的重要交通要冲,历史上商贾云集、商贸繁华,是柘荣县最早的行政机构所在地(宋设巡检司)。有着900年历史的归驷桥、县内最早设置的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旧址、曾广泛流通的富溪四大茶商小额银票……浓厚的古商贸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采风团沿着老街漫步,一边听老人讲述古镇的商贸历史,一边用镜头捕捉老街的建筑细节与生活气息,为此次采风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富溪村 林森 摄
暮色四合,采风团满载而归。两天的采风行程里,采风团的脚步遍布柘荣的古村、红址、茶园,笔墨与镜头交织,不仅记录下柘荣的自然之美、文化之韵、振兴之力,更让“闽东之光”在创作中焕发新的光彩。
文图来源:长寿柘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