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晚,牙城镇举办中秋曳石活动,营造热闹的节日氛围,欢乐庆中秋。
“牙城曳石活动的历史悠久。相传在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8月中秋,戚继光在福宁古城使用空城计抗倭,由此形成这一民俗。在牙城以及县城周边,有城堡的地方都有曳石民俗,至今延续了400多年。”牙城镇曳石活动筹备组成员陈永迁介绍。
为了更好地营造节日氛围,本次活动分成8个组,男、女队各4组,共320人。
各组曳石参与者们紧握绳索,拽着重达五六百斤的石头在街道上迅速而有序地奔跑。石板与地面相互摩擦发出巨大响声,场面壮观、十分热闹,吸引了许多居民游客前来观看,为参与者呐喊助威。
同时,为进一步丰富活动的表演形式,增加节日氛围,当地主办方还特别准备了英歌舞、杨氏鱼灯、趣味杂技等节目,提高游客参与度。
“这几天在霞浦旅游,我去了牙城杨家溪、三沙东壁、‘东海1号’观光道,这些地方都很美,让我印象深刻。今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偶然得知晚上牙城有曳石活动,还得知曳石活动是为了纪念英雄戚继光,我特意留下来观看。”来自山东的游客陈以川说,“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这样,顽强乐观,从来不惧怕面对困难。在今天这么和满的日子里,看到这样的习俗,我很感动。”
曳石,亦被称为“太平石”,纪念戚继光,也祝愿“太平”。此外,这项活动对于当地人来说,也意味着团圆,吸引着在外游子返乡参与,共庆佳节。
10月6日晚,沙江镇沙江村,月色正好,街巷更热闹!一年一度的特色民俗“中秋曳石”活动热闹上演。
村民们给石头的四个角绑上麻绳,而后手持麻绳,站成两列。负责指挥号令的村民身披红带,坐在大石头上,随着鞭炮声响起,大家齐声呐喊,合力拖曳着巨大的石块,在街巷中奔跑穿梭。
作为沙江人的中秋记忆,曳石习俗的背后,藏着一段热血的抗倭故事。据传,明嘉靖年间,戚家军在遭遇倭寇夜间偷袭时,来不及调兵遣将,就让百姓拖曳巨石制造大军调动的声响,使倭寇闻风而逃。
从那以后,曳石成了沙江人祈求国泰民安、传承勇毅精神的象征。一晃眼,这习俗已在月光下延续了400余年,如今更是被列入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沙江的一张“文化名片”。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热闹的民俗狂欢,更是沙江人连接历史、凝聚乡情的纽带。石块的轰鸣里藏着传承的温度,乡亲们的协作中满是团圆的意义,让这个中秋既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
记 者:张 羽 魏海平 朱世刚 薛晓玲(通讯员)
编 辑:方献霆
责 编:郑玮婕
审 核:颜晨曦
监 制:林 喜
总监制:陈秀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