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山美景会龙池
湖北省蕲春县 孙 锦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2-04-29 15:21:15.0  推荐人:孙锦  推荐老区: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  来源:今日老区

春光灿烂,百花盛开。

清明前,我随蕲春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一行五人,来到株林镇会龙池村,调研“美丽村庄”建设。

说起会龙池,过去有“四龙会合一池之地”世代流传,也是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地之一;现在由于特殊的山林、地理、气候条件,又被国家授予“森林乡村”,被湖北省命名为“绿色示范乡村”和“绿色美丽乡村”,是闻名全国的“文旅小镇”。

蕲春、浠水两县交界处有一名山,海拔1055米,东西走向,绵延数十公里。从南面看山,大尖二尖三尖,连绵起伏,形似笔架,名为“笔架山”;从北面看山,山顶并排三支石角,岩垂陡峭,临空突起,又名“三角山”。三角山脊的分水岭即为蕲、浠两县的分界线。只不过浠水县为了搞旅游开发,抢先注册“三角山”,此山也就习惯称“浠水三角山”。蕲春县旅游开发起步晚,又不能与邻县浠水争“名分”,只好将蕲春境内三角山地区旅游资源注册为“屏风寨”。其实不管是三角山还是屏风寨,两个风景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绝大部分在会龙池村境内。

会龙池,位于三角山南面、屏风寨左侧,为四山围合的小盆地。中间有一池塘,古称“金钵塘”,面积5亩左右,传说古时有两条断龙在此相会对接,用池水清洗伤口而复活,故取名“会龙池”,池水冬温夏凉。池边有一口龙井,井水清澈甘甜,水位衡深,久旱不枯,久雨不溢,不管多少人同时前来取水用水,水位不会有大的变动,真可谓一大奇迹,古龙井至今保留完好。会龙池村也因境内有会龙池而命名。

会龙池的龙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东海龙王与西海龙王在此相会,留下了一幅“会龙图”;龙太子、龙公主在龙荡河修炼,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老龙洞的“龙涎”治病救人、“求雨台”拜龙求雨显灵撒甘霖救苍生也留下许多的文字记载;龙洞寺、会龙道观、龙荡河、龙头石、真龙天子石刻、龙池、龙井、龙松、龙爪枫……现实存在许多与龙有关的实物和文化遗产。

这里摩崖石刻较多,主要分布在笔架山大尖和老龙洞一带,有人称之为“摩崖石刻天然博物馆”。“惟天在上”、“若登天然”、“四海居襟”、“六一居士”、“第一峰”等石刻仍清晰可见。唐朝诗仙李白到此,撰联赞曰:“山高猛虎啸,潭静老龙吟” 。 南宋古卞连续三年干旱,太守杨九鼎前来叩龙求雨显灵,刻字感恩石刻至今犹存。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手书“松结龙缘”、“乾隆乙酉”和僧人、文人篆刻的“老龙仙洞”、“有龙则灵”及《老龙洞记》等石刻仍存至今,引来无数游人观叹。

小小的会龙池村,只有460人、470亩耕地、5800亩山林。田少山多,除笔架山、屏风寨外,还有双狮山、双虎山、横岩山、五行山。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狮山,叫“双狮护龙池”;南北前后各有一座虎山,称“二虎守龙门”。会龙池旁边还有五座小山,分别以金、木、水、火、土命名,更增添了几分玄机和奥妙。

解放以来的会龙池经历过四次人工造林高潮,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山林归公,掀起了第一波造林高潮,逢山必栽,主要是松树和杂树;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掀起第二次造林高潮,是以高标准栽种杉树为主;九十年代中期掀起的第三次造林高潮,是“横扫鄂东”灭荒和发展楠竹;第四次造林高潮是本世纪初,退耕还林,发展板栗。每一次造林高潮都有收获,都能留下可观的资源和财富,日积月累,持之以衡,栽管结合,成就了今天会龙池的绿水青山。

山岭纵横,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尤以杉、松、樟、枫为多。杉以密、直、优成为用材精品;松以奇、特、怪吸引游人;樟以秀、美、香让人喜爱;枫以高、大、稳令人敬佩。

暖春是花的海洋,仲夏是避暑圣地,深秋枫叶红遍坡岭,隆冬银装披上满山。生物种类繁多,奇花异草遍地。珍稀飞禽走兽随处可见、名贵木本草本药材垂手可得,天然灵芝菇格外肥大。站在深山,空气新鲜,满眼碧绿,繁花飘香。山茶花、映山红、油菜花,一块块,一片片,山地田,白红黄,三色相互衬托,层次分明,非常养眼,也很壮观。

春笋麻麻,小塔尖尖,遍布竹海深丛,又是一个竹族旺盛年。会龙池村楠竹面积600余亩,是蕲春县的重要楠竹基地,以面积广、单棵大、产量高、竹节稀、质量好而闻名鄂东。

老龙洞顶,巨石林立,石缝中长出一棵巨松,被当地人称为“龙松”,与其它松树的确不同,不仅高大粗壮,刚劲挺拔,树冠整齐,松针绿葱,无虫无病;而且树皮细薄有花纹,纹似龙鳞,体现了它的神奇与珍贵。

建于唐初的龙洞寺旁有一棵梭罗树,高约20米,围1.5米,宝塔型,矗立美,相传由印度移于中国,距今有一千多年。

村部后岗有一棵古樟树,很有年头,树形美丽壮观,是全村最美的风景树。由于修路,古树开始枯叶,失去往日光泽。镇党委书记吴凤生发现多好的一棵风景樟怎么就变成这模样?她看了又看,想了又想,可能是被土埋深了导致的,于是她找来挖机掀开土,用木板挡墙做一个空心平台,让树能呼吸空气。果然,树又去死回生,恢复了昔日的美貌和生机,成为会龙池一处绝景。

村里有一棵古枫树,由于流年雨水的洗蚀,五条树根露出地面,形似龙爪爬地,当地人称之为“龙爪枫”,不得不引起游人与当地龙文化的联想。

龙荡河,是环山紧锁的会龙池仅向南面的一个开口,与外界相通,是古时大旱之年官、民沿河上山求雨的重要通道。也是会龙池村最重要的一条活水资源,发源于三角山渗泉响水岩,穿越高山峡谷,沿途汇聚无数涧流,经寨上畈、滥泥垅,转过几道弯,奔流跳泻而下,在“响水荡金钟”处注入黑沟河。虽然流程很短,但落差很大,真可谓是条“天河” 。尽管流域面积不大,却涵盖了龙洞寺、潜庵、会龙道观等宗教名迹和笔架山、屏风寨、横岩山等自然景区。水资源质优量大,瀑布景观较多,落差较大的瀑布有十多处。勒马咀瀑布,瀑高50多米,像一匹水帘,飞流而下,气势如虹,轰声震耳。这条河聚山、岩、石、河、瀑、潭、林、花、草美景于一体。两岸奇花异木茂盛,牵根霸藤,盘根错节,成为会龙池村一道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会龙池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当年是红四军、红二十八军、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区,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红色故事。红军、新四军医院碧仙洞和红二十八军兵工被服厂旧址潜庵仍保存完好,这片红土地上经历了无数次的大小战斗,境内有8处烈士墓。这些红色遗址遗迹,每年有许多游客和学生前来敬仰,也见证了当地群众曾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建设“红色美丽村庄”,开发红色旅游,已成为这里的主旋律。

会龙池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人工精心打造的银杏隧道也很壮观,在湖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和省老区振兴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从屏风寨风景区旅游公路分道到会龙池村的每一个村民小组都修通了柏油路,道路两旁栽种了银杏风景树,4米间距,胸高平均直径10厘米,由蕲春县银杏协会会长、蕲春新世纪花木苗圃场老板陈彬负责包栽包活,现在长势良好,成为鄂东一流的6公里长的旅游银杏隧道,也是会龙池红色旅游的一张倩丽名片。

春花夏绿,秋果冬雪,四季分明,风景秀美。森林竹海,群山苍翠,天然氧吧,诗意山水。养生天堂,闲游乐园,游客接待中心,石门绿院,白墙灰瓦,雕脊飞檐。民居小墅,淡雅田园,传统小菜,美味佳肴。民俗茶庄,倚山而建,品山泉茗茶,吸山间仙气,观山色美景。复古艺馆、“文创空间”,聚才释艺,寻根守魂,灵感顿生,连出精品,会龙池这块风水宝地,经常开展一些大型文化艺术性活动,也吸引了一批名家大腕、文人墨客前来即兴创作和定居生活,有著名的书法家陈教授、画家李教授、书法家李教授、文化学者陈先生、省烟草退休老领导董先生、省药材公司退休干部梁先生……他们创作写生、闲居生活,享受自然美景、指导帮助当地建设和发展,与“文化小镇”“宜居小镇”共建共生、共兴共荣。

我们踏进“潜庐书院”,拜访省城武汉远道来居的董先生和梁先生,请教中药材黄精种植技术和市场前景。徽式别墅,石头墙,青砖屋,灰布瓦。左边山青林秀,右边小溪清流。屋外翠竹杏树,草绿花香。室内古朴古味,圆石墩,方木柱,木板房,雕花顶,石天井,明天窗,雕龙刻凤,古诗名画,竹帘绢屏,红木古椅,一派复古的富贵轩院,更增添了会龙池古村古味。

沿着6公里长银杏长廊进村到组入户,领略沿途美景。深入林间果园,漫步垸村小径,欣赏五谷田园,吸收乡土气息,品偿特色饭菜,享受农村生活。踏上栈道,登上山顶,细品摩崖石刻,呼吸通天空气,体验险峻山路。走进佛寺道观,忘掉世俗红尘,净化美好心灵,另有一番感悟。这里是新的“世外桃源”和“人间仙境”,可以尽情地放飞梦想、快乐人生、鼓劲提神。

会龙池村坚持“红色旅游、文化小镇、绿色发展”理念,改善基础条件,做好环境优化,加强产业发展,建设美丽村庄。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扎实做事,稳步推进。今年蕲春县把会龙池村列入全县10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示范点之一,在加大碧仙洞和潜庵两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力度、加大龙荡河游坡道建设力度的同时,高标准新建50亩黄精药材基地,增加农民收入,打造绿色景观,推动红色旅游。会龙池,美丽的山水,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传说,美丽的故事。小山村,大旅游,必将成为鄂东的一颗璀灿明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