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莲花路口湖塘古村落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刘晓林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0-02-21 11:46:06.0  推荐人:姜斌  推荐老区: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  来源:今日老区

在延绵不断的罗宵山脉中段石门山山脚下,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山村,先后评定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湖塘古村。

古村座落在莲花县路口镇的东南面,东邻阳春紧依神岭山,西靠下岸山与庙背村接壤,南接石门山南麓土背岭,北倚高木岭同下陇相接,三面环山,村居盆地,距路口村明代万历年(1585)“仰山文塔”景区约2.5公里。

从县城向东朝安福县方向出发,驾车24公里经过路口”锡器广场”时,透过车窗可看到一只巨型的”锡壶”雕塑悬挂空中,倒出来的是石门山”香香女人茶”,又途径庙背”美丽乡村”,不一会儿就到了湖塘村囗。村里的刘江书记是一个热心客气人,加之笔者也是庙背家乡人,彼此有一份天然的乡情在里头。刘书记充当“导游”和主人的双重身份,把笔者带进了这片古色古香的庭院巷子间,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山村里的味道。

”刘导”饶有兴致的从村口的东江讲起,东江边原有一座古老的榨油坊,湖塘人称”油榨下”,庙背人称”油榨前”,一台大水车借东江之水来回滚动推动着碾磨来榨油。随着年代的变迀,现在我们只能看到遗址。沿东江逆流而上还有万安桥,福善桥,福龙桥,定福桥等6座古石拱桥,其中万安桥据传是村南山的南云寺中的和尚化缘积德捐建的,这些石拱桥由一块青石打磨镶嵌而成,历经数百年沧桑,依然坚固安稳, 可见先祖造桥技术之精湛。远处一座九层高15.9米大理石的”文峰塔”历历在目,”文峰塔”比”仰山文塔”矮6.5米,湖塘古村乃路口刘氏的后裔,乃先祖募捐兴建,目的激励后人崇尚理学,读书光宗耀祖。文峰塔在文革期间被摧毁,2017年古村人又募捐重建恢复古塔原貌。

当地拜文峰塔时流传着“文峰塔下问春秋,最忌无诚到上头,祈福题名金榜时,人生搏浪作中流”这样的警世格言,可见古村虽身居山野,但庐陵文风盛行。石塔左前方有座千年”东江古庙”,古庙有幅对联:上联是”东江帝德昭日月”,下联是”古庙神威冠华夷”,横比是”一方保障”。由此可见东江古庙在古村人的地位,当然那只是封建迷信的产物罢了。古庙被一棵600多年古樟环绕遮盖,香火很旺,而且很灵。

小时候夜晚跟着大人去阳春,湖塘看电影,路过古庙我就会拼命往前跑,生怕碰见鬼神。一些崇尚佛教的信徒和香客来古村一般会先去古庙拜一拜菩萨,烧几根香,作几个揖,以保全家平安,孩子学业有成。石塔右边的公路旁还矗立着一块巨型石头,上面雕刻着“湖塘古村一一中国传统村落”几个大字。

2011年,当地文物部门对湖塘古村部分建筑进行了修复。为方便游人参观,新建一个景区广场,生态停车场,公厕等设施。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块“秀美湖塘”巨型牌坊,牌坊两旁刻有一副对联,上联:石门脉连神岭地缘湖塘深厚民俗风貌,下联:文塔守望东江天赋古村悠久人文景观。广场前台两端蹲守着两只刻有“大王”的千年怪兽,听村里人说是从山上的破旧古庙中请到这里的,像老虎,像狮子……反正众说纷纭,外地游客来古村,总是争先恐后和“怪兽”合影以避晦气。

走过牌坊,映入眼帘的是江西省人民政府2009年7月授予的“江

西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10月,由文化、住建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授予的“中国传统村落” 的两块荣誉牌匾。湖塘是萍乡市唯一入选的村落。全村现存清朝时期刘克典,刘瑞书,刘瑞如等古民居13栋,残存的古民居5栋,古祠有陶轩公祠(诵芬堂)、章祖祠(佑啟堂)、润水公祠(怀德堂)、怡善堂、渭川公祠(笃亲堂)、浴池公祠(务本堂)、仲泉公祠(敦文堂)、洛水公祠(笃庆堂)、潇水公祠(恒德堂)、绩恩公祠、赞公祠(敦典堂)、皋岡公祠(笃本堂)12栋,共计27栋,占地共35000平方米,古拱桥有福善桥、福龙桥、定福桥、万安桥等6座,东江古庙1栋,文峰石塔1座,”砂糖”古井1口,若干条古巷,古榨油坊,古拴马房等古迹共问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湖塘古村元素。

在湖塘古村众多的古元素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渭川公祠”,那栋“连体四栋屋”古民居和“怡善堂”的刘氏家风家训馆。离牌坊不到60米,便是“渭川公祠”,伫立仰望叫人惊叹不已。渭川公祠是江西省地域内规模较大的公祠之一。该祠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距今186年,是渭川公长子刘俊才为纪念其父而建。笔者来到渭川公祠前,抬头看到其墙面和屋顶都有翘角的挑檐,石雕拱匾上刻着“渭川公祠”四个大字,公祠顶部中间匾额写有“龙章宠锡”此乃皇帝所赐,可见公祠主人地位之显赫。大门两侧挂有一副十分醒目的石联:“桂植阶前香馥郁,蘭飘座上气芬芳”寓意是鞭策后人要读书成才,家庭方可兴旺发达。祠堂正面的墙上镶嵌着数十块石雕艺术品,有“丹凤朝阳”“双龙戏珠”“平沙落雁”“洞庭秋月”,还有麒麟、松、竹、梅和“日月同辉”等图案;祠檐的四角呈弧形翘起,犹如孔雀伸长的脖子和头望向八方。四角上面安装的铜花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至今光亮依旧,实属奇迹。

公祠的门楼为歇山顶,其门楼装饰之精美,在古祠堂中极为少见。若不是刘书记提醒,还真沒发现:“丹凤朝阳”和“双龙戏珠”图案的排列居然是”凤在上、龙在下”,这与传统龙凤的认知观念确有不同。据考证这样的排序在全国仅有五处即:清东陵慈禧陵寝,永州的宁远文庙,吉首亁州节孝牌坊,祁东的洪塘贞节牌坊,莲花渭川公祠。

相传刘俊才在湖南长沙等地经商挣了许多钱,对国家作了贡献,在俊才建祠时,是参照其朋友的公祠图纸自已设计来建的,所以渭川公祠与其他祠堂有所不同,它是典型牌楼式重檐建筑,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规模有”江西第一祠”之美誉。村上后来的章祖祠,仲泉公祠,陶轩公祠也参照渭川公祠建牌楼式重檐风格建,但始终比不上渭川公祠之精细,之气派。据研究祠堂文化的曾国生先生介绍,在莲花700余栋祠堂建筑中,牌楼式重檐建筑风格仅有湖塘古村4栋,最极致唯有“渭川公祠”。话说刘俊才挣了钱,娶的老婆讲究的是门当户对,他的老婆是皇亲囯戚,所以在镶嵌石雕时凤在龙上,既是对其夫人的恭维,也是对皇恩浩荡的尊崇。

在”渭川公祠”墙上可依稀看见了一条当年红军的宣传标语:”优待白军伤兵“。刘书记介绍说:1929年8月8日,彭德怀率红五军四、五纵队约1100余人,离开永新赴湘鄂赣地区。8月10日,部队来到莲花县城东北40余里的暖水江、陂头石等地。敌一线三个旅齐头并进,直向我军包抄搜索前进,寻找红军主力。晚上,敌军后卫一个营和辎重部队至路口、街头一带宿营,与红军驻地不到10华里。得知这一消息,彭德怀、滕代远立即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作战方案,并派人与暖水江党支部取得联系,要求给部队作向导,结果,红五军分三路包抄敌人。闪石、九都、同坑等地赤卫队及礼陵赤卫队共同参加战斗,莲花一、二区群众和路口地区赤卫队先锋也做好了参加战斗的准备,红五军司令部开始设在陂头石,战斗一打响,彭德怀等领导人,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指挥战斗,敌军一营人因有保护辎重任务,不敢恋战,边打边撤,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永新游击队一赶到庙背,抢先占领有利地势,居高临下,向敌人猛烈的射击,敌前后挨打,顿时军心大乱,丢下辎重向安福洋溪方向逃窜。这次战斗击伤白匪军500余人,缴获枪支近1000支以及敌人的全部辎重物资。湖塘村西边的下岸山,当时是狙击敌人的战斗地,至今战壕遗址仍在。那时在渭川公祠设立临时红军医院,这些标语就是那时写的,也见证了“路口大捷”那段辉煌的历史事实。在古村民居的墙上还留存了许多这样的标语:红军打仗分得田地,军阀打仗升官发财,白军兄弟打仗白白送死,白军士兵的枪要向压迫你们的长官瞄准等”。

进入祠堂,被祠内偌大的空间所震撼,五开三进,建设占地约700平方米,尤其是三个天井即前堂一个,寢堂二个形成”品”字形独特设计令人称奇,这是刘俊才自行设计意在鞭策后人做生意要讲诚信,做人要品德,”品”字形天井在我见过古村古祠中这是绝无仅有的。整个公祠砖木结构,全靠81根(有”九九归一”之义)屋柱相互支撑着,木柱放圆柱的石墩上以免木头腐烂,过去建祠都是先打木架,后补墙体,门体,窗子都是整块巨型石头砌成,那时沒电,还真不知道那时石匠是如何凿成的?天井排水设施历经数百年依然未被堵塞。

如今,祠堂内布置了多块展板,把整个古村及刘氏的发展变化史一一呈现,还有一些在祠堂拍摄的影视图片,如2006年拍摄的《共产儿童团战斗》,2016年拍摄的电影《龚全珍》,2017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初心》等。也再现了当年彭德怀指挥的“路口大捷”战斗历史。渭川公祠,成了甘祖昌干部学院的一个教学点。

从渭川公祠侧门出来,便是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巷道,密密麻麻的,听”刘导”说,整个古村的老巷子都是这样的,既防水又防滑,小孩和老人走在上面不会轻易摔跤,比水泥沥青路面好多了,可见我们祖先的智慧。

刘瑞书家的古民居,整栋房屋是青砖黑瓦马头墙,奇怪的是看不到民居的大门,绕屋走一圈,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般我们房屋的方向为坐北朝南,而这栋古民居建筑设计独具特色,都是坐东面西,朝南的横开大门,形似”螃蟹”。

据”刘导”介绍:“不单单是这栋民居,整个村子保留下来13栋民居都是这样,从我们村的地形来看,犹如一只巨大的螃蟹,因此,村中很多老人也把湖塘称为‘螃蟹村’。不过,这种叫法在最初并不是因为其整体形状而产生的,而是因为建村时,刘氏先祖在村中挖有一口大芦苇塘,塘中螃蟹成群,螃蟹曾与蛇恶斗,最后蟹胜蛇死,故蟹世居湖塘,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直到现在,只要天气温和,村中的水沟、巷道和田间旷野里常见螃蟹出没,互相嬉戏;全村从开基以来,住房的建筑别具一格:座东向西进身,而大门都是横(南)向;整个村子的房屋布局、走向及其形态酷似一只活生生的大螃蟹,所以便有了螃蟹村”这个名字。我村古明居在房屋的朝向上的确与众不同,可是旁门左道,都是坐东朝西,但厅堂向西的一面并没有门,门都开在南面,进门要经过一个天井,向右拐个弯才能看到厅堂。对于这种横开门的独特设计,老人都说是祖先根据风水设计的”。

他还说:“坐东朝西便于房屋主要采光面向西,也是传统风水学的一种说法,这与我村的地理位置有关。这里下午阳光易被遮挡,日照时间较短,先民们为了有更充足的采光,便将大门设置为朝南开。另外,大门开向南边,还可以避免冬季时西部寒流和山风顺山势而下侵入宅中”。可以说这里”螃蟹”式特的建筑风格还是少见的。

刘克典家“四栋连体屋”古民居也叫“四栋屋”,可以号称”中国第一奇屋”。”四栋屋”全长58米,宽20米,占地1160平方米,大小房间40余间,4个大厅,5口天井,前后向无门,左右开了四扇大门和四扇侧门,典型的大”螃蟹”型状,气势磅礴,令人震撼不已,我去过婺源李坑古村,吉安渼陂古村,宝安凤凰古村,苏州陆巷古村,但从未看过规模这么大,形状这么怪,天井这么多的古明居,可以说它是”中国第一奇屋”。走进屋内,有人说有京城故宫的感觉,虽沒有故宫那么豪华、那么辉煌、那么琉金溢彩,但主房、厢房、库房应有尽有,回廊、屏风、吊楼处处雕龙画凤。老宅中间有一非常坚固的屋子,据说这是专门存放银元的“金库”,当时这间房子差不多堆满了银元。

当笔者问起刘克典为什么这么富有时,刘书记给我们讲起刘克典家的传奇故事。据说刘克典被朝延诰授奉政大夫,道光二十七年,曾在浙江宁波任职,他的父亲刘仲泉也是朝廷浩授的奉政大夫,曾在湖南保庆府任职。其妻刘母彭氏禾娘被封为宜人,刘克典结婚后家业兴旺,在庐陵开办铸造厂,在安福开办“瑞如新”商铺和数油榨坊,挣了钱回村建了”四栋连体屋”,怡善堂,拴马房等,在村后山的云山建了“云山山庄”。刘克典夫妇也乐善好施,每天装一桶米放在“四栋屋”大门的石凳上,勻分给乞丐和贫困断炊之人。曾一度捐重金支持修复“复礼书院”。他十分注重教育,培养和鼓励子孙及远房重孙先后东渡日本留学,远房重孙成为医学博士。

“怡善堂”是刘克典训诚子孙的专门场所,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占地约220平方米,三开二进,二天井,砖木结构,门楼为硬山顶,回廊两根石屋柱均有4米之高,这是怡善堂最显明的特征,意寓做人做生意要实诚。里屋的屏风是刻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村上古祠里大多刻有这样的字样,意寓教育后要”忠义诚信,孝敬长辈,讲究廉洁,勤俭节约”,后来逐步形成了刘氏“明忠孝,崇礼教,重诚信,尚廉俭,乐助人”五大族规家训,后代谨遵祖训,昭读家风,形成了绵延久远的家规家风文化。如今巳是村里的“家风家训馆”和县里的廉政教育基地。拴马房还在怡善堂旁,后山的”云上山庄”早已倒塌长满了荒草。

一口“砂糖”古井座落古村中央,由两块长2.5米,厚20厘米,宽25厘长的青石作井沿拼揍而成,井深1.3米。自古村开基以来,湖塘人一直饮用,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因为泉水喝起来有点砂红糖的味道,所以取名叫“砂糖”井。如今,虽家家户户均安装了自来水,可古井旁的百姓还习惯到”砂糖古井”挑水喝,听村里的老人说,喝”砂糖”井水能解渴外,还能治病,延年益寿呢。每当初一,十五,当地老百姓像敬菩萨一样来井旁敬供。大伙来到古井边,踏上千年的青石,看着清见可底的清水和飘动丝草,都不约而同的蹲下身子双手合拢着”砂糖”水,亲口尝尝那”砂糖”古井泉水的味道,”哇,好喝,是有点甜!有的索性用矿泉水瓶满满装上一瓶……

行走在村落里,聆听着数百年的传奇故事,触摸着古迹的青砖,石门,石窗,古木……不知不觉已是半天的时光,但我的兴致依然很高,在刘瑞如民古,被屋内大厅的屏风上木刻了“朱子治家格言”所吸引,大家用手机,相机争着拍照,走近屏风一字一句琢磨,念叨……天色已晚,要不是司机尽催,都舍不得移步。

有人说下次来要在古村住上几夜,真正静下心来感受到古村前世今生,品味“凤在上,龙在下”的故事,探寻”螃蟹”村来历的秘密;有人说要带上小孩,来看看古村先人“品”字形天井,“怡善堂”和朱子治家格言,来激励后人诚信,守规矩;来看看古村的红色标语,教育孩子不忘初心……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