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功臣,百岁初心
----记陕北横山籍特战英雄著名作家边子正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2-08-12 13:34:06.0  推荐人:常乐宝  推荐老区:北京市.市辖区.石景山区  来源:今日老区

图为边子正老先生近照

2022年正值特战英雄著名作家边子正100虚岁。作为生在陕西横山、父母骨埋横山、漂泊异乡一生的游子,一个1940年频繁地活动在神府的八路军战士,一个令敌人心惊胆战的侦察参谋,一个在山西草鸿山大雪中带队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一个在太原战役、扶眉战役立过二个特等功的全军功臣,一个连出版过七本书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一个圆了世纪梦而且永葆初心的老共产党员---边子正仍然精神清癯,举步轻盈,他仍在用那“闪闪如岩下电”的爱意目光端详周围世界,脸上还泛着他孩提时都少有的纯真笑容,胸膛中还有一颗始终与中华民族复兴一起搏动的童心,就是这颗百年不改的童心,使这位神奇英雄之生命灯塔,屡屡放射着夺目的光华。

边子正先生是陕西横山人。1923年农历十月初十出生在横山县怀远镇折西墕村,爷爷苗林,父亲苗海成,母亲顾氏怀远镇石窑子村碳路峁庄人。边子正姊妹8人,大姐早年夭亡,二姐早年就到了横山县石湾镇姜清滩村成了童养媳。三姐苗正梅,童姻在怀远镇石窑则树墕村。四姐苗正贵,童养于波罗镇肖嘴村(到山西兴县以后,母亲又生了个同母异父的妹妹)。

民国18年陕北大旱,横山县城南的广大区域更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怀远县前清赠贡李子森诗《戊辰题荒旱》云:“天红地白炊无米,戊辰饥馑空前奇。哀鸿遍野殍载道,鬻妻卖子更悲凄。”这一年春三月,折西墕的苗家媳妇顾氏,在丈夫苗林和大女儿惨死后带着大儿子苗正才(15岁)二儿子苗正宝(7岁)小女儿苗女娃(4岁),一行四人,辞别亲人,一路乞讨,锅煮野菜,,路过肖嘴、烂泥湾、响水、归德堡……蹚过黄河,昼伏夜行二十多天,终在山西兴县富薪沟定居下来。生存的高压,从7岁到15岁,在野兽出没的荒山草坡上与牛群作伴;世俗的无情,原来的苗正宝从那时候起就成了边子正。

边子正年少时对文字十分痴迷。在山西兴县放牛期间,十来岁的孩子,还从未进过一天学堂,可谓目不识丁。他们村头有一棵大树,周围有一块小场地,是村里人常聚集的地方,树上常贴些通告、布告之类的东西,他也经常去那里玩,常听见有人站在树下念布告,他不识字,只是听别人念的内容,奇怪!为何人人念得内容都是相同的?通告、布告上写的究竟是什么?边子正百思不解,别人告诉边子正布告上写的是字,只有识字的人才能读懂通告、布告。原来字怎么这么神奇?我如果也能认字写字该有多好啊?字有多少个,我能不能学?带着这诸多疑问,他开始了识字,只要看见字,就问识字人,在地上画,晚上在肚皮上画,由此开始了他识字的艰难旅程。

战火淬炼,特等功臣

先生身经百战。1940年3月,17岁的边子正参军,在晋绥军区后方医院即八路军一二O师野战医院当通讯员,时正值日军大举进攻晋西北,师卫生部以及野战医院,移至黄河西岸的陕西神木县贺家川。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曾在这里为伤病员做过手术。当时医院接收着不断从黄河水路转来抗日前线的伤病员,战时医院的境况艰难无比,子正他们有时几天也吃不上一顿饱饭,更严重的是药品奇缺,子正经常日夜兼程过黄河去120师卫生部和晋绥军区后方医院领取药品,有时空手返回,有时领回少量的一点药粉、药水,若遇到前线战场上缴获点阿司匹林和盘尼西林(青霉素),随即就像得到宝贝一样赶紧送到对岸的医院。为了安排伤病员的医治,他往返循环在黄河边神木、府谷县所辖的一字五个救护所里。战斗异常激烈、物资供用严重短缺,救死扶伤,触目惊心,仅在1944年前就有600多革命先烈牺牲在这个医院。看到频繁地送走一个个的在他眼前离世的伤病将士,年轻的边子正心情异常痛苦,更增加了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

野战医院,除培养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外,还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事情。子正人伍以后,指导员就对他说:“咱们军队也是学校,你们这些小鬼要用功学习,不要甘当文盲。”于是所里就将二三十名十六、七岁的战士组成-一个小队,指定一个”教员”给他们上文化课。学校开办伊始,子正给一位受重伤的营长送饭时,那位营长笑着问道:“听说你很爱学习,“爱学习就会有大出息,小鬼,我送你支铅笔用吧。”这是一支还没有削过的花杆铅笔,边子正十分喜爱,对营长非常感激。谁料第二天,这位营长便因伤势过重牺牲了,边子正忍痛含悲,一生都没有忘记这位营长的期望。

营长牺牲未几,子正送信给转移到此的师部机关党总支书记李贞,李贞问清原委后,这位女将军勉励子正牢记营长的话,好好学习,争取做一个有出息的好战土。”多半个世纪过去了,营长赠笔和将军的嘱咐,一直鞭策着子正,更激发了子正迫切学习的欲望。

战时,我军将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大批重伤员送往医院,子正他们则夜以继日抢救伤病员。当时通讯班与看护班住在一个院子里,看护班的同志大都念过书,有一定文化,子正就经常找他们问生字。他送通知时总要看看上面有没有生字,看到有新鲜词语时,就问人家,那句话是哪几个字,怎么写。捡到半张油印小报,他也要珍藏起来,一个字一个字的问,一个字一个字学。空闲之余,他在地上、甚至晚上在肚皮上写刚认识的字。他的一个指导员牺牲后,一部手草本的《三国演义》,几乎成了他学习识字的唯一脚本。这本手草本在战斗中丢失以后,他又找到一本词典。晚上别人睡觉的时候,他利用烧火炕的微弱火光查看。通过念书读报,慢慢地体悟到文字的神奇和承载传承信息和思想的特殊功能,他拓宽了对外面世界的认知,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正是他的这种刻苦精神、坚强意志,为他以后不平凡的人生和以后能够成功转型奠定了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种精神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坚持至今。

他不甘于当一个护理员,通讯员,立志要去抗日最前线杀鬼子立功,为像营长这样的英雄报仇。1941年,子正毅然加入了兴县游击队,投身到了抗日救亡的最前线,反扫荡,除汉奸,在日伪顽夹击中,英勇顽强,艰苦作战,在几乎每天都作战的环境中,不断释放着这位年轻军人烈火中的青春。也就在这一年,子正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无独有偶,谁可知悉。1944年,子正时任二连七班班长,期间,他的带领加强班警戒王师据点。在撤退途中,发现迎面一大群黑影,正从山坡往山顶运动。边老率领9名战士继续前进,掩护撤退的同志。突然身后响起了枪声,前面的敌人加速向上冲来。子正意识到,他们已陷人敌人包围之中。关键时刻子正说:“同志们,咱们宁愿死也不能当俘虏,要做个有气节的人,跳吧!”说完 ,他就带头跳了下去。他们当时只感到冷风直往鼻子嘴里钻,一刹那间好象已经失去了知觉。身子落地后,除了脖子里凉嗖嗖的之外,没有别的感觉。想是老天垂青顾惜英雄,子正和他的战友们跳进了山崖下,落在了厚厚的积雪堆里。当他们从积雪堆中爬出来,清点人数,除李侯小、刘银厚、白猫则3人外,其他的9位战友只受了点轻伤。敌人追到崖头,没有发现他们,胡乱放了几枪后走了。他们12个人,在狼牙山不远的地方,又完成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当子正带着战士返回连里时,连长、指导员和全连战友都激动不已。因为同志们都以为他已经牺牲了, 连长看到他光着一只脚,忙问:“你怎么就一只鞋了?”边老说“那只鞋跑丢了。”连长心痛地说:“通讯员,快把我那双鞋给他穿上。”边老很感动,因为这双鞋不是一双普通的鞋,而是连长的未婚妻亲手缝制的啊!不幸的是她却惨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连长像命一样珍贵的鞋子一直背在身上舍不得穿,现在却拿来给自己穿,子正感动之余,决心用自己实际行动报答连长,报答部队,报答父老乡亲。以后他根据此故事写成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鞋”。因为有了自己的切身体验,这篇作品感人至深,让读者久久不能忘怀。1982年, 子正回到离别40年的山西兴县,在革命烈士纪念馆里,看到战友们的名字并注明:原来李侯小和白揣则在战斗中被俘,后被日军洋狗活活咬死,这位老英雄,当即不禁潸然泪下。

此战,子正被评为战斗模范。1945年调任侦察参谋,侦察员必须是思维敏捷头脑清楚的精英战士,且要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超乎一般的忠诚。侦察工作就是了解敌情,提供可靠情报,全军侦察英雄边子正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期间,子正多次单枪匹马潜入敌营,刺探敌情,取回情报。他曾只手深人到敌人占据的同蒲铁路上活捉过一名日军工程师,多次带队袭击过日本鬼子的军车,在反扫荡反围剿中大显身手,在和敌人斗智斗勇中,每每创造奇迹,他的侦察队成了插入敌人心脏的“钢刀”,打的鬼子魂飞胆散。在当时,无论是敌占区还是游击区,敌人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既恨又怕,却无可奈何。

解放战争开始,子正任晋绥第六军分区司令部侦察参谋,他曾策反了敌方几位政要,多次为部队提供准确情报;他曾率领少数侦察员,先后三人三次摸到敌军险要阵地,一枪未发端掉敌人三座碉堡。

时山西军阀阎锡山将其占领区的青壮年编成自卫队,并发给武器。有一次,群众反映说,有三五个敌人经常到佐城骚扰。边子正便和游击队员共10人,在佐城设伏捕捉,不料敌人来了四五十人,怎么办?边参谋让大家镇静,等到敌人在村里分散开后再往外冲。他们走到街上时,迎面碰上了三个敌人。边参谋和游击队班长二贵子走在最前面,嘴里佯装唱着晋剧《反徐州》,大家也随着 哼。敌人问:“哪一部分?” 二贵子答:“三十九师便衣队。你们是哪部分?” “解源先锋连。”边说边走到了跟前,边参谋等冷不防突过去把敌人的小炮和枪全夺了下来。一个没带枪的敌人,惊慌中乱扔了一颗手榴弹,引得村里其他敌人开起枪来。边参谋仍叫大家沉住气,决不能跑。他们一面走,一面骂着:“睹了眼啦。自己人!张村有八路军,我们去打呀!”敌人停了火,过会又打起来,子正他们又佯装大声叫骂。就这样停停打打好长时间,等到敌人真正明白过来是遭遇了解放军时,子正他们已经走远了。

子正采取夜摸其驻地的办法,先后缴过三个村的伪自卫队的枪械而未伤一人。同一时期,他还利用夜间摸进敌军驻点,从敌人手中夺回被抢去的耕牛,解救出被掳去的妇女和战友。子正神出鬼没,令敌人惶惶不可终日,这个”夜摸参谋”的称号,在晋绥边区,不胫而走。

在阳点区武装工作队,边子正重视做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利益,和当地群众建中了深厚感情。他对被迫参加反动的自卫军和闻锡山部队的人员,一般采用教育后宽大释放的办法,因此平社一带国民党部队被他争取过来的很多。他的名字敌人很熟悉、很害怕,但因为有 群众掩护,敌人对他毫无办法。边缘区游击区的群众一到见他去, 就高兴地说:“又可睡几夜安稳觉了, 敌人不但不敢出来,还得小心他们的乌龟壳哩!”老乡们多时不见边参谋,便要问侦察员:“你家好人哪里去了?怎么不见回来?”

1981年,老战友董万林由沈阳到合肥来看望边子正,送给他一张珍藏了30多年的《晋绥日报》。这张1948年的报纸上,载有一篇题为《人民爱他,敌人恨他记特等战斗英雄边子正》的通讯,记录了边子正当年的英雄业绩,这篇报道摘要如下:曾荣获晋绥军区六分区两次传令嘉奖和特等英雄奖章的边子正,为了捉俘虏、查敌情,单从去年10月到今年6月,他带领着侦察员,配合地方政权武装,深人碉堡林立的阎(锡山)占区,无一伤亡的摸下了南沟、曹家山、杏沟背三个炮台,搞掉黄岭上、向阳村、寨上三个地方的伪自卫队,从寺庄提出三个敌人的便衣,为群众夺回三头耕牛和一一个被敌人掳去的妇女,还在唐林村活捉特务段文大,救出班长战土各一名。在太原战役前,边子正率侦察组深人阎占区,捕获敌第三十军情报人员和保安团的排长等四人。查明了太原城北敌军布防情况。

1948年春天 太原战役前夕,子正任七纵十二旅三十六团侦察参谋,战前准备阶段,子正潜入敌边防区纵深地带的庄稼地里,绘制出正面无法观察到的工事和地形图,并斗胆从敌据点内抓获敌情报参谋一名,排长一名, 士兵三名,为攻克太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试想 ,本来就铁血无比的太原攻坚战,倘若没有战前所获的详尽资料,斯役的惨烈将是什么程度?

进军大西北时,子正任第七军二师侦察科副科长。1948年8月,惨烈的扶眉战役开战的前夜,他令其他侦察员在河岸坚守,自己独自蹚过漆水河,确定大部队过河的最佳位置。当子正骑马跑了30里路,赶到军部时。军长彭绍辉正在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听说子正来了,马上把他叫到会场,问他:“你趟过漆水河吗?把情况谈谈吧。”边子正把自己夜间侦察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彭军长听完后,又让他重复了一遍。当天夜间,扶眉战役便打响了。第七军的先头部队是边子正所在的第二十师,在这场战斗中,边子正一直走在二十师的前面。

为解放扶眉,进而决战陇东,边子正承受了其他人无法承受的磨难。在烽火的淬炼中,他逐渐完成了从一名侦察员,到侦察英雄的转变。早在1944年,子正在兴岚支队当排长时,就被评为战斗模范。从1945年调任侦察参谋,直到1949年进军大西北,一直从事侦察工作,曾两次受到通令嘉奖,多次立大功、特功,被评为战斗英雄、特等战斗英雄。新开拍的电影《扶眉战役》,特写了以子正为原型的侦察组的丰功伟绩。

1950年国庆前夕,刚随部队到达甘肃的子正接到军部电报,令他火速赶回军部,要他代表西北军区、一野代表团出席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为此,受到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的接见,他至今保存着毛主席的亲笔签单。安徽电视台出品的记录短片《赤子功臣边子正》以质朴、凝练的视听语言讲述了这位全国特等战斗英雄的动人故事。

北京会议期间,子正和部分代表应邀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举办、丁玲主持的座谈会,与全国著名作家们在一起畅谈。

茅盾在座谈中说:过去我们这两支队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一支是以枪为武器,一支是以笔为武器。这两支队伍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今天,这两支队伍胜利会师了。座谈中有人说,在我们拿枪的队伍里,也有人以笔为武器,同时用两种武器作战,比如“洛阳英雄营”营长、全国战斗英雄张明就是这样。

边子正正好读过张明写的一本小书《桌上的表》,写攻克洛阳那天,敌军指挥官急于逃命,惊慌中连高档手表都丢在桌上没顾得拿走,解放军指战员在敌指挥所进进出出,没有一个人动过桌上的那只表。边子正当时读后就很有感触,这次座谈会上茅盾的讲话和大家的讨论,如同春雨悄悄地渗入边子正的心田,萌发出一个清晰的欲望:我为什么不能也学习使用两种武器呢?子正萌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1950年冬,边子正所在部队由甘肃开到山东改编为高炮部队,准备赴朝鲜参战。全师官兵在苏联顾问的帮助指导下,日以继夜地突击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边子正终于累得大口大口地吐血。经北京协和医院拍片诊断为肺结核病晚期,医生要他绝对卧床休息。边子正住进了青岛海军医院。由于他是重病人,住单人病室。在卧床养病的8个月中,虽然医院要求他不要多看书,可是他在一位热心的护士帮助下,他在病床贪婪地阅读了大量新书,如柳青的《铜墙铁壁》,徐光耀的《平原烈火》,陈登科的《活人塘》,碧野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孔厥和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等描写对敌斗争的文艺作品。

年底,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子正病情逐步好转,他由青岛海军医院转到南京汤山炮兵医院,1952年又转到肥东县六家畈安徽省第一康复医院。住院期间,边子正书看得越多,想自己动笔创作的欲望也越发强烈。

图为边子正在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会上

苦难催化文学大家

苦难剥夺了美好童年,苦难成了最好的催化剂,苦难始终反作用着这位传奇英雄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子正力求通过塑造小英雄,来用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来影响下一代,于是他放下了枪,又拿起了笔,开始了别样的人生,创造了他事业中的一个又一个春天。在谈及自己的作品时,老人家总是很谦虚地说自己是个文盲,不会写作,那些小说都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的。可能正是因为边老的那份独特的经历及情感体验,其作品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1953年,边子正病愈出院转业地方工作,先后任安徽省康复医院管理局干部科长、省卫生厅编辑室负责人,1965年调任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兼《文化阵地》《江淮文艺》杂志主编,1982年调省文学艺术研究所任创作员。

50年代末的三年困难时期,边子正下放到宿松县农村参加整风整社。有一段时间,他和安徽人民出版社王远鸿分到了一个生产队。平时聊天闲谈中也常谈到文学。老王看边子正如此热爱创作,便说他爱人钟继信在编辑儿童读物,建议老边给孩子们写点东西。于是,他就试着写了。这一试,就喜欢上了儿童文学,一气写了四五个短篇。钟继信从中选了三篇,作为一个集子名叫《羊皮袄的故事》,于1963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70年代初,子正在六安农村蹲点两年,忙中偷闲写了7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敌后小英雄》,1974年安徽 人民出版社出版,1975年再版,两次共印50万册。他又应安徽人民出版社约稿,根据蹲点时体验到的一些生活,创作了14万字的小说《枣林村》,于1976年出版。80年代,离休后的几年中,他又写出了10万字的小说《魔窟脱险记》,1988年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后来陆续重印了4次,还荣获1990年安徽儿童文学二等奖。

1998年,子正又花了几年时间,写出一部28万字的新作《脚印》,内容是抗战时期新四军浴血奋战的故事。在新四军安徽省卫生工作者联谊会、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大力关注下,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了。

1999年1月6日,《新安晚报》 在头版头条位置,以《我还是个老兵》为题报道子正笔耕不辍40年,先后出版儿童文学作品5部,发表中短篇小说30多篇的报道。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中国作家协会先后于1960年,1980年吸收他为会员。并担任作协安徽分会常务理事、省文联委员、省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等。

2001年11月16日,安徽省儿童文艺家协会为80高龄的边子正老先生举办祝寿活动。省文联、省作家协会、省儿童文艺家协会的负责人和在肥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纷赶来向边老贺寿。大家祝贺边老的高寿,也祝贺他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祝贺他的代表作《敌后小英雄》被研究儿童文学史的专家称誉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最有影响、最有特色的儿童小说。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主编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中写道:“《敌后小英雄》刻画了‘宋铁牛’的小英雄形象,描写他在中共党组织的教育下,逐步克服狭隘的复仇思想,提高政治觉悟,英勇杀敌,在革命队伍中成长的故事,这里有《小兵张嘎》的影子,但又是文学典型中的‘这一个’。”边老先生的第一部作品《鞋》即是根据他自己经历的草鸿山战斗遇险跳崖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而写,发表在《江淮文学》1956年的创刊号上。

随后,边老先生又发表了《棋子山》《严厉的首长》《秋兰》等几 个短篇。这一系列的作品均根据边老先生的亲身经历写成。边老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个个英勇机智,爱国爱家,不怕牺牲,勇于奉献,这些都是边老理想的追求,人格的写照。

边老先生的文学作品与边老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他的作品的主题主要是歌颂正义的战争,歌颂和他一起为缔造新中国英勇拼搏于战场上的伟大战士。边老先生做侦察兵的经历,练就了他观察事物细致人微的能力,他的作品情节充满惊奇、刺激、悬念,却能够于细微处见真情、朴实、自然和娓娓道来,读起来使人入胜,感人至深。在《安徽省志•文艺志》中,边子正与刘先平、方君默三人被载为最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晚年的边老先生仍宝刀不老,笔力更加雄健,精神更加矍铄。多年来,他一直为老红军黄锦思整理回忆录,2022年由他主编反映黄老一生功绩的 《人民公仆》将要问世。他与八路军老战士万年合作的又一部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六塘河的风波)即将由安徽少儿出版社出版。

在战争的烽火中,边老先生用自己对民族的忠诚、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把为国贡献发挥到了铁血和极致。也正是这段传奇的经历,为老先生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很好的素材,成为老先生以后的文学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材料源泉。

深藏功名,永葆初心

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工作后,边老先生出完成工作而外,全身心投入创作,关于他职务、职称、名利、孩子上学,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的事他几乎一概不提。妻子抱怨他就是个书呆子。

临近退休,单位分房,由于儿女分家另住,领导分他一套小面积的背阴房,妻子为此在家里唠叨,欲让边老去找领导,他不但不找单位领导争取,反而怨妻子“多事好事”,有个住的地方就可以了。妻子不服,背着他从箱底翻出1950年全国第一次劳模代表大会由毛主席亲手书写的“会议代表请柬”(据说毛主席当年只亲笔书写了15份劳模代表的请柬,由于他是特等战斗英雄,毛主席签字着,安徽全省仅此一位)。找到省委第一书记,书记亲自过问了些事,最后分到好房子时,边老才知道此事的缘由,为此跟妻子大吵了一架,说她给他丢了人。

一次在家请陕北亲戚吃饭,他的孙子边晋有一次抱怨说:“爷爷命真苦,一辈子就吃我奶奶烧的饭菜,难吃死了。”边老先生的伙食从来是:简单,清淡。 菜一般不炒,用开水煮一下,加少量佐料即可。因为妻子是上海人,又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深知饮食营养之道,就这样伺候他一辈子。而他吃饭从不挑三拣四,做什么吃什么,伙食标准和一般的职工没有什么区别,而且没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嗜好。单位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遇到人家说长道短,他总是心态平和,从不生气,更是微微一笑,从不与人争长论短。

乐善好施, 体恤贫困。上世纪七十年代,边老曾在肥东下乡包乡,遇见穷人家孩子穿不上衣,每次回来就把他家孩子的衣服拿一些送村子里的穷孩子,久而久之,妻子抱怨说,他们家四个孩子快没衣服穿了。夫妻俩第一次回山西老家,去时大包小包,回来时他俩就成“浑身光棒”了,包括小收音机,他俩的大衣,皮鞋,皮箱等相对稀罕的东西,都送给了那些穷亲戚。

他不忘陕北的穷亲戚。他的温言细语,底气十足,浓重的陕北横山口音中,不时流露着对既记忆犹新而又似乎遥远的家乡横山的思念之情。1969年探亲时给姐姐们的礼物,都是两件上衣,一件是灰色的“凡拉丁”,一件是黑色的平绒夹袄,这两件衣服在当时当地真是“稀世珍宝”。当他知道,几个外甥孩子上学困难时,每月从工资里给他们都寄了20元,一直坚持了好几年2004年,82岁高龄的他带着上大二的长孙母子俩一行三人,来到阔别65年的陕北横山祭祖和看望亲人。这次他特别关注下一代的学习,一次性地给乡亲们的孩子,赠送了30多部《汉语词典》。这次,祭拜父母后,老先生还作了拜父母坟感言,他家至今还珍藏着横山家居和神木贺家川120师军医院旧址带回的一扑黄土。其惜乡爱乡、怀念先烈之情,溢于言表。

先生童心永驻,深藏功名70载。现居合肥的老先生已百岁高龄了,完全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了。除了那微染轻霜的华发,他儒雅清秀,步履稳健,耳聪目明,用老态龙钟说他,一点也不沾边。

新华网发表”参加革命80年, 深藏功名70载 , 安徽发现70多年前的全国特等战斗英雄”的电视专题片,有同事问及他的功劳,他总是摇摇头说:“不记得了,不记得了”,或者哈哈笑着说:“我就是个大老粗。”一生只做过两件事:一是打仗,一是写书。 但是说起他的战友,他又眉头紧锁,对他们的姓名如数家珍,耳熟能详。他最在乎最放不下的始终是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他说:“我的侦察员、我的同事、我的上级都不在了,所以我常想,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如果做了错事犯了错误,首先对不起的就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老先生和我们想像中的英雄不大一样,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他的经历就是:从军人到作家。

此文演进到此,笔者觉得远远还没有把老英雄大作家皆俱的老先生刻画出来。虽然说我还在尽力还原,力求想增加一点渲染,想就此告知世人,这一位智勇超群,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有一 种超越凡人的英雄气概,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一种勇于超起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及一个放牛娃到一名立特等功的战斗英雄从一个文盲到一位有诸多著作,笔耕不辍的文学大家,但是显然,笔者笔力不济,边老先生向人们展示的他伟大的英雄情怀,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岁月,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他的人生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他的人生达到了极致。任何赞美和描写对于他这位卓越的英雄来说,显然苍白无力。

岁月不停,童心永驻。尽管繁华即将落尽,百年时光呼啸而过,边老先生仍然保留着一颗不变的童心,仍然保留着军人的作风,仍然不忘初心,怀揣梦想,坚持学习,还想为党再做贡献,他的现状和精神远远打破了我们以往对100岁老人的认知。

边老先生一生跟随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用行动践行初心,书写忠诚。岁月的洗礼,沧海桑田,却依旧坚守初心,深藏功名。他历史的华章,可以算上流光溢彩。百年风云激荡,他是亲历者。强国复兴路上,他是见证人。与党同龄,与党同行,初心不改,信仰始终,他就在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一位百岁老人。

有人问他:“边老,昨晚睡得好吗?平时睡觉会做梦吗?” 他笑而作答:“睡得很好,从来不做梦。”不做梦的边老先生,诚实可爱,忠诚坚毅,勤学善思、谦逊淳朴。其实梦在其中,梦在行动上,梦在不言中。

龚自珍诗云:“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眼下,百岁的边老先生还沉浸在童心之中。他的童心却随着他向百岁纪录逼近而愈益彰显。他似乎有一副金刚不坏之身,仍在坚持每天写日记,并时常以轻盈的步态在外散步,身上仍有掩饰不住的勃勃生机,人们惊叹,童心真的曾经令死神望而却步,将一切置之度外?童心真的会使生活发生奇迹?但愿童心继续为他在期颐之年以后再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

有歌曰:” 你看远方如昨,那些故事依然还记得,风烟之下,千万里数不清的长路谁曾跋涉?你看,九州辽阔,那些丰碑永远都立着,山川之下,千万人的冀盼的黎明正悄然来了,每一寸土,都有人奔赴,每一寸天,都以生死守护,每一寸心,都将人间正道浇铸,留下一页不朽,千古。锦绣山河,那些岁月,铭记了勇者,风雨之后千万次,坚信过的黎明来了,那些故事永远不朽。”说唱这英雄,却也严丝合缝,名副其实,气贯长虹。

陕北地区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活动之重要区域,该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曾产生和奠定了北周和“两夏”文明。数千年中,英贤接武,群星璀璨,演绎了”天下英雄一地多”的光荣历史。边子正老先生,为英雄辈出的陕北又增添了一条注释。陕北人有幸写陕北先辈,写陕北英雄,既感骄傲,又期待终生学习。衷心祝愿边老先生寿比天高,日月同辉。初心不改,初心愈坚。

资料来源:1、安徽张莹《英雄不问出处》2、山西兴县革命纪念馆、陕西贺家川120师战地医院旧址展览馆布展材料。3.新安晚报1999年1月6日刊头文章“我还是个老兵”4、徐承龙”边子正,从烽火中走来的作家”5、安徽电视台纪录短片《赤子功臣边子正》6.边子正亲属刘世斌“边子正与横山亲人的点点滴滴”。

作者:雷建忠榆林市横山县原史志办主任、老年学学会会长,现任横山区方志馆馆长、区老年学学会书记,陕西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华大族谱协会会员,中国经济写作研究会会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