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位一体 突出产业振兴
——将乐县大源乡以产业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3-07-28 17:54:52.0  推荐人:常乐宝  推荐老区:北京市.市辖区.石景山区  来源:今日老区

大源乡,地处将乐县北部,东临安仁乡,南连光明镇、万安镇,西抵余坊乡、泰宁县,北接泰宁县、邵武市。下辖10个行政村和1个东岭良种场,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1.22万人。是重点革命老区乡镇,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乡(镇)等荣誉称号。有中国传统村落2个。

近年来,大源乡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以“产业连片发展、共建富美乡村”为主线,突出产业振兴这个根本,坚持五位一体(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人才)统筹推进,推动一二三产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稳步推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呈现出良好势头。2022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4318元。

强组织,增强乡村振兴合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跟踪培养,通过“理论培训提素质、实地学习增见识、交流座谈拓思路、结合实际谋创新、量化考核促提升”的培养方法,打造一支“金牌支书”队伍。下发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制度,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按照村域相邻、产业相近、文脉相通的原则,联合肖坊、崇善、西田、溪源、大源等村和3家公司,成立大源乡肖坊片区联合党委,做到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资,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推进乡村连片振兴。按照组织联建夯实堡垒、民主议事凝聚合力、理论联学增强共识的原则配齐配强联盟党委班子,建立常态化联动学习机制,将议事协商贯穿民主决策和实施全过程,不断增强联盟发展统筹能力,凝聚发展向心力。

组织支部书记开展比武交流

促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源乡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坚持夯实第一产业基础,将产业链向二产三产延伸,通过资金整合、资源统筹、村企合作、项目带动、利益联结等方式,进而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抓好村和片规划布局设计,以乡为单位,把距离相近、功能相近、产业相近的村连在一起,整体规划,整体推进,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集聚乡村产业发展动能。

将乐县水稻机械化栽植暨撂荒地整治推进现场会在大源乡召开

——利用“双基地”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发挥温氏集团和永诚农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建设永诚国家级种猪、温氏水禽育种“双种业”基地,积极开展特色家禽养殖,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促进村财村民两增收。2022年来,引进永诚农牧、温豪生态有机肥等项目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谋划亿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达24.6亿元。永诚农牧在肖坊村黄源投资5.2亿元发展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绿色产业化项目,项目建筑面积10515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出栏母猪2580头,年出栏生猪6万头,年产值约5亿元,预计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25万元,带动周边50余户村民人均增收6000元,实现村财村民“两增收”。

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绿色产业化项目示意图

——利用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转型发展。引进温豪粪污(有机肥)处理中心,进一步打通温氏集团、永诚农牧粪污处理症结,消化经济开发区琼脂、蜜饯等企业废弃残渣,促进生态与效益相统一,经济循环发展。

——利用本地特色产业带动村财增收。深化“跨村联建”“村企共建”,运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高山芙蓉李观光产业园和高标准食用菌大棚。整合崇善、西田、溪源和肖坊等4村项目资金总投资187.7万元,在溪源村建设标准化食用菌大棚,项目占地25亩,共建成香菇大棚24个,项目年产量可达20万棒菌棒,产值可达160万元。打造高山芙蓉李观光产业园千余亩。创建宝台山中蜂养殖合作社,形成了以高生态、优品质为根本发展的养生农产品,结合精准扶贫项目在全县各乡镇建立精准扶贫示范蜂场,拥有养殖蜂场13个,总蜂群1360箱,2021年产土蜂蜜3万25斤,产值达350万元。与省级贫困村崇善村建立扶贫蜂场,投资发展蜂场两个,蜜蜂240箱。每年增加村财收入7万余元。

芙蓉李种植

香菇大棚

——盘活闲置集体资产。盘活肖坊、崇善闲置土地,引进源宏生态农业等企业,投资发展鱼鳖混养等生态养殖项目,实现“一地多用、地尽其用”的效果。源宏生态投放鱼苗8800尾、中华鳖23000只,建立集培育养殖、粪污处理为一体的循环立体生态养殖产业体系,把循环的“生态链”串联起来,做到循环利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零”排放。引进福建恒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大美之源投资有限公司和金森公司进行三方合作,利用砍伐后废弃松树兜,因地制宜发展林下茯苓种植,达到三方获益效果,促进村财增收。盘活淘汰闲置的一代温氏养鸭大棚,进行升级改造,发展鱼菜共生项目,实现变“废”为“宝”,带动村民村财“两增收”。利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腾笼换鸟”盘活肖坊村、崇善村24.8亩闲置鱼塘,因地制宜发展鱼鳖混养特色养殖产业,通过劳务增收、自主养殖等形式带动农户、扶贫户增收,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8.5万元。

鱼鳖混养

兴文化,提升乡村振兴活力

打响国家级森林康养建设试点乡镇和中国传统村落两个国家级品牌,充分挖掘肖坊、山坊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向上级争取资金,对古民居、古建筑、古街道进行修缮,利用修缮好的省保建筑,与县收藏家协会合作,因地制宜地结合大源文化记忆新建孝廉馆、布展红色记忆馆、百福馆、乡愁馆和初心广场,打造具有大源特色的“网红打卡地”;推进肖坊“闽西北艺术家之村”平台建设,同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院陈圣燕教授深度合作,打造“工艺美院研学基地”,集研学、团建、写生和文化交流等功能为一体,吸引更多的艺术家、自媒体来此创作,达到引流、宣传目的。在此基础上,依托“工艺美院研学基地”、宝台山杜鹃花景点和北片兄弟乡镇资源,发展“公益图书馆过夜游”和露营经济等“森林康养+研学基地”文旅产业模式,将大源打造成“将泰旅游”中转站的文旅之乡。

百福馆

乡愁馆

孝廉馆

优生态,筑牢乡村振兴屏障

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稳定保持在全省前列。与金森公司合作造林8990亩,年租金约10万元,其中肖坊村年租金收入3.9万元;与县林业局合作造林1300亩,可实现分红1.2万元。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新格局,牵头制定村庄布局规划,投入200万元对肖坊、大源等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对集镇道路白改黑提升改造,对肖坊省道沿线房屋进行立面改造,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每一个走进乡村的人都能“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聚人才,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多元化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和第一动力作用,为加速推进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坚持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的工作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着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一方面,积极搭建乡贤交流平台,号召乡贤“回家乡建家乡”,多次组织召开“乡贤返家乡促乡村振兴”座谈会进行献言进策。引导促进在外经商、乡贤参与村级组织建设,圆满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实现学历年龄结构“一升一降一优化”,提高村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另一方面,立足大源农耕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红三军团第六师旧址群”红色文化特色的需求等情况,科学绘制“人才地图”,充分利用艺术家平台及资源,吸引一批有情怀、本土化、年轻化的艺术家群体涌向大源,突出发挥“新知青”的带动作用。同时,发挥现有的“土专家”“田秀才”、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各类返乡创业人才作用,通过领办合作社、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引导种养大户发展家庭农场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示范引领作用。

(稿件来源:大源乡党委、大源乡政府 三明市老促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