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襄阳革命老区系列报道之三:
唤醒沉睡资源,奏响田园牧歌,为的是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0-08-04 16:26:38.0  推荐人:朱德成  推荐老区: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  来源:今日老区

来自襄阳革命老区系列报道之三:

唤醒沉睡资源,奏响田园牧歌,为的是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撰稿人:朱德成

青山绿水间,一幢幢新房错落有致。在这里,白天,可迎着微风细闻田园的芬芳;夜晚,可枕着星空聆听蛙鸣……

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从家家茅草房到户户住上小别墅;从村里没有一条出山的路到户户通水泥路;从80%的户吃救济到全村年人均缴税7万多元,并跻身“全国十大幸福村庄”……。

尧治河村龙门口小区(三组)村民周立清算了一笔账:“村里分配给我28头黑毛猪,按3000元/头来算,一年收入84000元;我还负责小区里的部分保洁工作,一年收入2万多元;丈夫陈安在尧治河三福公司上班,每年收入3万元;儿子陈帮生因车祸留下伤病,由三福公司供养;我们现在住的小洋楼,是村里盖的……”

“搬出大山,告别贫困,像城市建设社区那样建设高标准的居民小区。”尧治河村相关人员告诉笔者,穷怕了的尧治河人,在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积累后,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开始了居民小区建设。

尧治河村先后投资1亿多元,建了164套别墅,建成了龙门口和滴水岩两个居民小区,农户住上别墅,实现了相对集中。如今,小区里便民服务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农家书屋、卫生室、学校、福利院、文体设施、健身休闲娱乐广场等应有尽有。(配图,尧治河民居)

然而,前些年尧治河却是个“空壳村”,种地效益较低,土地受冷落,村里的青壮劳力纷纷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村集体增收无门,集体经济“空壳化”。

襄阳市老促会长张克启介绍,这种情况前些年在襄阳市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村较为普遍。

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作支撑,没有村集体来统领,村内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民生服务等,往往都会成为问题。最近在湖北省襄阳市采访,笔者发现当地不少村像尧治河村一样,集体经济已走出“空壳化”困境,呈现出一派新景象。

因地制宜,唱响集体经济“变奏曲”

据襄阳市老促会统计,襄阳市现有集体经济的村(社区)2477个,其中行政村2273个、涉农社区204个。2019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额达到8.5亿元,村平均收入34万元,99.6%的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及以上。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有1184个,占比接近一半。收入最高的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年经营性收入近2亿元。

尧治河村是湖北省的明星村,曾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新农村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如今,襄阳市不少村子向尧治河村看齐,通过打造“一村一品”,唤醒沉睡资源,在带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逐渐得到了壮大。

刘猴镇是宜城市的偏远乡镇,地处荆门、钟祥、南漳、宜城四县市接壤地带。镇上有5个省定贫困村,总贫困人口3038人。刘猴镇党委书记杨丽介绍,2019年镇上所有贫困户和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5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019年均在7万元以上,今年绝大部分村预计超过10万元。

党畈村是刘猴镇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贫困村。笔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唤醒沉睡资源,建起了“精准扶贫猕猴桃樱桃示范基地”和“樱桃种植合作社”。2020年4月,村里樱桃采摘门票和樱桃销售共收入7万余元。7月下旬,村里的24亩猕猴桃已进入挂果期,预计销售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净收入5万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不成问题,明年猕猴桃进入盛果期后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超过20万元。

驱车行走在襄阳宜城、南漳、保康、谷城的山区公路上,不时能看到路边的茶叶、吊瓜、葛根、香菇、樱桃、猕猴桃、中药材种植园。一村一品已经成为当地夯实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产业融合,奏响大山深处田园牧歌

在马良镇陈家湾,有一处在荒滩上建起来的田园综合体,占地1.2平方公里。笔者在陈家湾采访时,天空不时下着细雨,但在综合体的游乐场上,不少年轻人过来游玩,体验风车秋千,欢声笑语不断。

马良镇党委书记唐忠奎介绍说,陈家湾聘请专业设计团队进行规划,将田园综合体规划为“一心三环八区”,即党员群众服务及游客接待中心,美食娱乐环线、沿沮河采摘休闲体验环线和观光游乐环线,以及戏水娱乐区、市民菜园区、八斗特色食品加工区、冷水米加工区、花卉蔬果采摘区、软籽石榴采摘区、云盘寨文化旅游区、红颜岛水上娱乐区,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据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10月开始规划,2018年5月开始实施。到2020年7月,已新修河堤1.5公里、新修改道村级公路6公里、新建2座“彩虹”钢板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陈家湾积极发展采摘农业,已种植石榴215亩,杨梅、黑估梨45亩,葵花基地300亩。为发展第二产业,村里引资1500万元修建了陈家湾冷水米加工厂,引资1000万元实现八斗食品厂提档升级。乡村旅游带来的发展红利成效显著,2019年,陈家湾村经济总收入284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4119元。

笔者在现场看到,体现传统榨油、磨豆腐和酿酒工艺的“三坊街”主体建筑已经完工,滨河休闲带、沮水景观带、戏水区、垂钓观赏游乐区、童趣游乐园等配套项目均已完成。

唐忠奎说,目前陈家湾已经实现了荒滩变乐园,家园变公园。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镇上和县城的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不少人来这里寻找“乡味”和“乡愁”。

无独有偶,保康县城关镇小沟村有一个康养休闲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这个项目以樱桃、茶业特色旅游休闲观光、健康养生为切入点,也是一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其中,仅休闲体验板块,新建茶园800亩,新建果园500亩,新建蔬菜大棚200亩,投资近亿元。

保康安杰万年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熊严杰说,项目建成后游客可通过健康绿色游步道休闲散步,在茶园内进行采茶体验,对果园进行认购或自由采摘,在菜地里采摘新鲜蔬菜。

党建引领,建设美好家园

从“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到如今“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最佳宜居村庄”,沿着杨树夹道的路面,穿过静谧的村庄。小路弯弯如玉带,小桥流水如画卷,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的沿途美景在绿树成荫衬托下,显得更加清爽宜人。笔者参观了百日山景区及玉皇剑有机茶基地后,为堰河村的巨大变化所震撼。

居民郑道英感慨的说:“好的生活环境离不开每个人的爱护与维护。我们虽然退休了,但作为一名党员,仍然要以身作则,发挥余热。”

据介绍,堰河村位于谷城县西部,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称号。走进堰河村,茂密繁盛的山林、绕村而过的河流、白墙青瓦的小楼、干净清新的村容村貌、淳朴和善的民风,到处清清爽爽,赏心悦目。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说,发展绿色产业、开展垃圾分类、发力乡村旅游,一步步走来,村党委和党员干部发挥了战斗堡垒和领头羊的作用。

2003年,闵洪艳放弃20万年薪,重回堰河带领村民走生态发展、帮助群众脱贫的新路。他带领群众修路、改电,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他在村里启动垃圾分类,开启了堰河村生态发展的步伐。

闵洪艳号召村民在公路两旁及房前屋后栽种香樟、垂柳、翠竹等风景树,在农户相对密集地安装太阳能路灯和垃圾箱……渐渐地,山川绿起来了,河流清起来了,村庄美起来了。堰河村开始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考察学习,让参观者惊叹不绝。

发展了农家乐,闵洪艳又带领堰河人开始了生态旅游开发。很快,一座集观光、会务、游乐、食宿于一体的旅游接待中心建起来了,旅游产品配套加工搞起来了,百日山、凤凰寨等景点相继开发,服务区、旅游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打造道乡寻踪游、茶色生香游、田园风光游三大特色旅游品牌,生态发展见到了实效。

目前,堰河村全村有32家农户从事旅游接待服务,可同时接待300人入住、5000人餐饮,成为了全省唯一一家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和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村集体资产上亿元。2019年,堰河村仅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收入就超过了2000万元。目前,虽然受疫情的影响,到堰河村旅游的游客有所减少,但是合作社每天在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就有几万元。(配图,堰河村民居)

闵洪艳说,近年来堰河村经济格局开始多样化。农村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了。于是,堰河村创新推出了“三三制”管理机制,即:组织架构实行“三位一体”,村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三驾马车一套班子,两委班子成员“身兼多职”;民主管理实行“三会治事”,即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会议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后来还增加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监事;工作推进“三联共建”,即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共同奔富路。

堰河村党委下设合作社、茶场、农业和养殖四个党支部,都建在产业上,村党委成员“一棵草顶一颗露水珠”,在各自负责的产业链上大显身手。

在堰河村,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争相为堰河村发展出力,群众被感动带动。2019年夏天,堰河村成立“生态保护夜巡队”,开始由几名村干部党员牵头,之后有5名无职党员加入,后来群众看到党员们这么辛苦,也纷纷加入到保护堰河生态环境的行列。

堰河村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是襄阳市农村党建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村党支部通过召集村民学政策、绘前景、拉家常;发动党员入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村集体经济不再“空壳化”,群众切身感受到了这一系列变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明显增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