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襄阳革命老区系列报道之二:
请能人返乡,在土里“淘金”,为的是乡亲们在门口挣钱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0-08-04 16:22:04.0  推荐人:朱德成  推荐老区: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  来源:今日老区

来自襄阳革命老区系列报道之二:

请能人返乡,在土里“淘金”,为的是乡亲们在门口挣钱

◎撰稿人:朱德成

学历低、年龄大、阅历少、缺乏脱贫致富门路和思路是不少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湖北省襄阳市积极鼓励能人回乡,把企业建在老区村民家门口,通过流转土地,既给老区贫困户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也给老区贫困户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返乡创业者在北京搞科研的硕士研究生回乡养羊、把企业开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旁边、放弃高薪的小伙返乡办起葛根加工厂、在大城市经营医疗器械的老板返乡跨界办起猕猴桃种植园……在襄阳南漳、宜城、谷城等地,不少能人回乡创业,带来资本回乡、产业回乡、智慧回乡,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

刘比一:为了26个红手印

1980年,刘比一出生在革命老区村——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峪山镇朱洼村,幼时的农家生活让他有了浓厚的“农村情结”。小时候,刘比一觉得家里养几只家禽家畜,是个很不错的副业。

2013年年初,读研时的刘比一跟随导师、国内产业体系领域专家夏兆飞参观了几个发达国家的养羊场,国内外的差距让他印象深刻。通过考察,刘比一发现,国内养羊产业的技术还有极大的改进空间,而且,家乡襄阳气候适宜,草料丰富,正适合自己大展拳脚。

2013年底,刘比一回乡过年,碰到了在乡镇工作的高中同学。同学告诉他,现在基层空间广阔、大有可为,但缺乏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并邀请他回乡创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晚上躺在床上,刘比一睡不着了:“这里有勤劳而又淳朴的父老乡亲,但他们却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信息而仍过着并不富足的生活。他们需要我,家乡需要我!”

返校后,刘比一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导师夏兆飞,导师非常认可,介绍了国内养羊体系专家、投融资领域专家给他认识。母校也大力支持,无偿许可两项专利使用权,并给予5000元的现金奖励。

2014年,刘比一带着数年的科研工作经历和多方筹措的55万元资金,挥别妻子和年仅一岁的孩子,只身回到襄阳农村。(配图:硕士羊倌刘比一)

回乡后,刘比一拿着创业计划书找到村支部,村支部给予了大力支持。2014年2月9日,26户村民在土地转让协议上按下了红红的手印,每户村民自愿腾出了一亩地,供刘比一修建羊舍。

拿着这按满红手印的协议书,刘比一的心里沉甸甸的:一亩田,意味着三口之家一年的口粮呀!

刘比一暗下决心,一定要带着乡亲们干出个样子来!

凭借专业背景,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刘比一改变了传统养殖方式,变放羊为“舍饲”。  生产管理上,他精益求精,对每只羊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繁育性能都了如指掌,并建立个体档案。每只羊的免疫程序、驱虫程序甚至何时去角去势都有严格的要求,就连每只羊每天吃多少也有明确的规定。正是在这种近乎苛刻的管理下,他的优质羔羊一个月可以长6公斤以上!

2016年4月的一天,一夜之间染病,羊死亡近30只。刘比一大受打击,一度想要放弃。可一想起那26个红通通的手印,和那26双村民信任的眼睛,他选择咬牙坚持。

得知这一消息后,在清华大学上班的爱人连夜赶回襄阳,和他一起剖检、化验。连续熬了三天三夜,他们终于找到了发病原因,并在第四天控制住了疫情,找到了有效的防控方法。刘比一赶紧通过村支部把防治方法告诉了周边的养殖户,避免村民遭受同样的损失。

事后,养了13年羊的村民李爱国紧握着刘比一的手说:“刘娃子,只要你在这养羊,我们这些养羊的就放心了。”

渐渐地,刘比一曾经模糊的创业梦想也在现实的锤炼下不断清晰、明了。“不能仅仅是为了养好羊、多养羊、自己多挣点钱,而是要将襄州区乃至襄阳地区的肉羊养殖产业提档升级,创建品牌,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路。”

一份责任在肩,刘比一逐渐不再为一时的得失、挫折而苦恼、迷茫。“每一天都很辛苦,但很充实。”

2016年,刘比一在养殖场挂起了“襄州区宏基庄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吸引了20余户农民加入。由于羊育肥好,肉质有保障,统一销售出栏量大,合作社的每位养殖户平均每只肉羊能增收100元左右,每户能增收6000多元。

2016年,刘比一被评为襄州区首届“襄州楷模”。

2017年,宏基庄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出栏270只育肥羊、150只优质母羊,收入近50万元,纯利润20余万元。其他养殖户出栏1200只,毛收入130余万元。2018年、2019年刘比一养羊效益逐年攀升,年纯收入突破30万元。

目前,宏基庄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是襄州区规模最大的自繁自育山羊场,现存栏700只,其中种公羊5只,能繁母羊310只,每年可出栏近千只,为襄阳市山羊养殖户提供了样板。

刘登山,让残疾人坐在家里挣钱

在南漳县长坪镇,距离集镇800米有一个园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点有来自全镇14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203户、613人。203户易迁户共有劳动能力人口279人,其中在外务工有108人,就近务工有74人。

长坪镇集镇上有一家公司名叫襄阳市瑞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为国内多个知名家电企业研发、加工电感线圈等电子零件。

这家公司就在一栋临街的房子里。在一楼大厅内,摆放着不少电感线圈生产加工设备,里面大部分是女工,有的在缠线圈,有的在剪电感线圈多余的废料,有的在为电感线圈镀锡,显得一片忙碌。这些女工有些就来自园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据介绍,瑞硕新能源公司老总刘登山是长坪镇太坪村人,以前在广东打工。2018年3月,刘登山放弃了高薪职位,回长坪镇创办了瑞硕新能源公司。

电感线圈工艺流程虽然简单,但手工环节机械无法替代,用工需求量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电感线圈既可在车间内加工,也可领料在家代工,按件计算薪酬,多劳多得,吸引了园家湾安置点的贫困户和镇上陪读的家长在家门口就业。

刘登山介绍,园家湾安置点的贫困户王仕武是个残疾人,常年坐在轮椅上。为了让他得到就业机会,公司给他了一个“特殊待遇”,允许他将电感线圈零部件带回家进行组装,并给予同等的加工费。每隔几天,王仕武就会坐着电动轮椅,带着做好的成品,来到公司换取新的零部件,然后带回家继续加工。从园家湾安置点到公司扶贫车间,道路平坦、宽敞,王仕武只需十几分钟便可抵达。王仕武加工电感线圈每天大约能挣四十多块钱,一个月能赚1500元左右。

据了解,这家公司成立以来,已为长坪镇及周边乡镇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2019年,长坪镇贫困人口62人在公司就近务工,人均增收达到5000元以上。2020年,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在长坪镇龙沟村、赵岭村、钟鼓坪村设立加工点,为群众新增就业岗位60个。

尹为,把葛根盘成“金疙瘩”

1984年出生的尹为是宜城市刘猴镇胡坪村人。2008年,他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进入深圳发展银行工作。2013年,他带着妻儿回到家乡胡坪村,注册湖北葛百岁葛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000亩,建设标准化葛根种植基地,打造葛根种植加工产业链。

为什么想到从事葛根深加工呢?尹为说,胡坪水资源缺乏,经常是“望天收”。他聘请湖北省农科院专家,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确定了葛根、玄参等六七个“耐旱”的经济作物作为备选品种。通过对江西、湖南、四川、广西等地的实地考察,最终确定把葛根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目前公司生产的“葛百岁”牌葛根及魔芋系列产品达2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葛百岁葛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推行“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公司免费给农户提供土地、种苗、技术指导,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种植管理模式,每斤保底1.5元回收老百姓种植的葛根。

据了解,当地有28户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公司,流转面积168亩,每户每年流转金收入2400元。公司还吸纳了当地农民工210余人,固定工人80人,其中有14人来自贫困户家庭。这些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固定工人的人均年收入达到26000元以上,季节工的人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通过产业带动,为区域内的贫困户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郭枫,省城老板深山打造“蟠桃园”

在谷城县五山镇下七坪村有一块猕猴桃种植园,当地人称“蟠桃园”。进入七月份,每一棵猕猴桃树枝上都挂满了猕猴桃果,少的几十个,多的上百个,长势喜人。

种植园负责人、湖北万丰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枫是五山镇本地人,同时在武汉经营着一家医疗设备公司。郭枫介绍,自己的医疗设备公司发展步入正轨之后,有了一些闲暇时间,于是就想着为老家做点什么。他小时候曾经在老家的山上采过野生猕猴桃,那种味道记忆犹新。经过多方考察之后,他最后决定回老家种植猕猴桃。

猕猴桃是“维C之王”。五山镇地处秦巴山脉,是中华野生猕猴桃的原产地。五山镇境内峰峦叠嶂,谷涧纵横,起伏坡度大,地理环境优越,非常适宜种植猕猴桃。

万丰园公司于2015年5月成立后,先后在五山镇下七坪、堰河和黄山垭等村,流转土地近600亩,引进了几个国内外优质的猕猴桃品种。目前,公司基地内70%的猕猴桃树进入了挂果或试果期,下七坪村的猕猴桃树已进入盛果期。公司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湖北省农科院开展科研合作,并与湖北省林科院携手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由于技术过硬,生产出来的猕猴桃品质优秀,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当地有较大的名气。公司计划以后再发展猕猴桃深加工项目,生产猕猴桃果糕、果干和果酒,力争2025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配图,猕猴桃果园)

据了解,万丰园公司以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农户以土地、劳力和物资入股,共同参与公司发展,按劳、按股获得报酬。2015年至2019年底,公司共计带动贫困人口69人增收146万元,带动周边农户160户增加收入300多万元。

在襄阳市,回乡创业的远远不止刘比一、刘登山、尹为、郭枫。众多能人回乡创业,不仅为家乡带回了资本、产业和就业机会,也带回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在助力当地脱贫攻坚的同时,也推动着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