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革命老区和红二六军团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贡献
恩施州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2-12-15 17:25:32.0  推荐人:常乐宝  推荐老区:北京市.市辖区.石景山区  来源:今日老区

内容提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先后创建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其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主要是: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这三大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后来称为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恩施八个县市都是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西、湘鄂川黔两个革命老区的中心区域和核心地带,恩施革命老区和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红四军以及后来二六军团会师形成的红二方面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关键词:恩施老区;红四军;红二六军团;中国革命;重大贡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先后创建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其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主要是: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这三大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后来称为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是由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和任弼时领导的红六军团会师后形成的。恩施地区八个县市既是红二军团的摇篮,也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和核心地带。恩施革命老区和红二六军团对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一、恩施革命老区是红二军团的摇篮和坚强的大本营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按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开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两省边界地区,其中心区域和核心地带就在湘鄂西(今湘西州)、鄂西(今恩施州)。

1、选择在恩施鹤峰建立湘鄂边革命根据地。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为挽救中国革命,在湖北武汉召开了紧急“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领导,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并且号召农民举行秋收起义。贺龙、周逸群奉中共中央指示前往湘鄂西发动武装革命。贺龙在桑植起义失败后,起义队伍何去何从,根据地利、人和的综合因素,经认真筛选,决定在敌人统治相对薄弱、便于游击藏身的大山区、贺龙母亲的老家、贺龙姐姐贺英的游击区——恩施鹤峰建立根据地,于是贺龙率起义部队残部退至恩施的鹤峰县,在鹤峰的大山区杜家垭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并开展游击战争。

1928年11月上中旬,“正当中国工农革命军四军在鹤峰的堰垭一带遇到很大困难的时候,贺英送来了一批弹药、棉衣、布匹、药品和银元,解决了补给问题,鼓舞了士气。贺英并向贺龙提出了以党团员为核心建立基本部队的建议。前委根据几次遭受挫折的经验教训及贺英的建议,着手整顿部队,遣散了老弱和动机不纯的分子,发展了党、团员,加强了基层领导骨干,严格了管理教育。经过整顿,红四军全军只剩下91个人、72支枪,但人员觉悟提高,立场坚定,形成了党的坚强领导,使四军的政治素质有了巨大变化,面貌大为改观,形成了党指挥枪的政治局面,从此走向了胜利发展的道路。因此,这次整编在红四军的建设和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 第3页)。1928年12月,贺龙率领红四军与中共施鹤特委会合,根据中央指示,将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改为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1928年底至1929年春,红四军先后改编了咸丰黑洞“神兵”、宣恩晓关“神兵”、鹤峰邬阳关“神兵”。红四军在鹤峰邬阳关修整几天后,于1929年1月7日进攻鹤峰县城。11日,全歼敌人百余名,击毙敌县长、典狱官。13日,在鹤峰县城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中共鹤峰县委和县苏维埃,颁布《苏维埃政纲》《耕田农有法令》,打土豪分田地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后相继攻克建始、桑植等县城,开辟了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红四军扩大到三千多人。鹤峰县苏维埃是党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县苏维埃,它的建立标志着湘鄂边乃至整个湘鄂西红色政权斗争的初步胜利,给湘鄂西国民党政府极大的震动。

1929年3月18日,鹤峰团防头目王文轩,以湘鄂西民团联防总指挥名义,纠集桑植团防刘子维、向凤翔和五峰团防孙俊峰等部共计三千多人进攻鹤峰,企图消灭红四军,经激烈战斗,击毙王文轩,消灭敌大部,剩下之敌望风而逃,彻底粉碎了联合进攻后,红四军乘胜向桑植进发,五月上旬占领桑植,从此桑鹤两地连成一片,湘鄂边苏区形成。

2、恩施革命老区是红二军团的大本营。1930年夏,贺龙率红四军东下洪湖地区,7月初,与红六军会师于湖北公安。随后红四军改称红二军。二、六两军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委。湘鄂边、洪湖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成燎原之势。1930年9月,中共中央下达红二军团南征,配合中红一、三军团北上,攻打长沙未果,损失很大,第二军团不得不回到以恩施老区鹤峰、桑植为中心的湘鄂边根据地转战。1930年12月贺龙、邓忠夏率领红军部队回到恩施老区鹤峰的走马坪修整,在这里武装收编了川东杂牌军甘占元、张轩、秦伯卿部共3000余人,补充各种枪支2000余支。

1931年3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1932年秋,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加上夏曦在湘鄂西搞“肃反”扩大化,国民党疯狂围剿。红军终因内忧外患导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全部丧失。红三军被迫撤离湘鄂西,经过7000里艰难转折突围,再次回到恩施老区,于1932年12月下旬攻占恩施巴东,12月30日红三军全歼鹤峰守城三千多敌人,再次夺回鹤峰,完成了转移任务,回到红二军团的摇篮恩施革命老区,在湘鄂川边地区继续坚持斗争。在后来创建的湘鄂川黔根据地中,恩施老区中仍然有五个县处于其中心区域。从以上历史大事件可以看出,恩施老区不仅是红四军诞生的摇篮,更是红二军团坚强的大本营。

二、恩施革命老区与红二六军团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功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三大红色根据地之一,湘鄂川黔根据地是南方最大的根据地。恩施革命老区的八个县市,当时都是这两个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和核心区域。贺龙、周逸群、关向应,任弼时、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领导并创建红色根据地。这些根据地起步早,持续时间长,苏区范围宽,影响深远,贡献突出全国闻名。在这里,孕育壮大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湘鄂西、湘鄂川黔根据地和红二方面军,造就了两百多位共和国开国将帅和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一)恩施革命老区做出的最主要的历史贡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和红军在恩施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成为湘鄂西、湘鄂川黔两个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和中心地带,纵观恩施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具有最显著的六大特点:一是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的时间早。从1928年3月龙潭司暴动,揭开了党在恩施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的序幕。1928年11月贺龙率领工农革命军游击施鹤地区,创建红四军,收编“神兵”。1929年1月成立鹤峰县苏维埃政府,5月成立中共鹤峰县委,6月成立桑植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湘鄂边根据地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二是坚持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时间长。从1928年5月工农革命军转战桑鹤边界,至1935年10月红二、红六军团突围长征,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周逸群、段德昌、萧克、王震、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革命斗争,创建和巩固湘鄂边、湘鄂西、鄂川边、湘鄂川黔根据地武装割据长达8年之久,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三是建立革命政权的红色区域范围大。恩施地区8个县有5个建立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有40个区、243个乡建立了党团组织、苏维埃政府和群团组织。除红军队伍外,各地活跃着游击队、赤卫队近百支;有3个县建立了独立团,组建了3个“联县边防司令部”。如鹤峰县当时全县6万人口,入党、入团、参加红军、游击队、赤卫队、贫农团、妇女会等革命组织的达24000多人,占全县成年人总数的80%以上;四是恩施革命老区是红二方面军的摇篮和大本营。贺龙在恩施的鹤峰成立红四军,是红二军团、红三军的前身,后与六军团会师,成为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总是把恩施老区作为自身坚强的大本营;五是与王明“左”倾路线进行了最顽强的斗争。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强制推行王明“左”倾路线,连续开展四次大“肃反”,大批优秀红军指挥员、党政干部被诬为“改组派”惨遭杀害; 党团组织被解散; 根据地大部分丧失。在恩施老区这片土地上,革命先烈们流的血更多;六是恩施革命老区牺牲大、贡献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领导的红军队伍在恩施地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牺牲了如段德昌、贺英、范家五虎等无数革命先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恩施老区的各族人民在根据地党和苏维埃的领导下,积极支援红军,筹款筹粮,参军参战,救护伤员,为革命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忠堡战斗打响后,各地苏维埃组织了数百人的担架队,仅猫子山、偏岩子村就有200多人。宣恩板栗园战斗中,沙道沟、高罗、李家河等地群众积极支前,仅沙道沟就组织了上百人的担架队。忠堡战斗期间,红军轻重伤员有三四百人,分几次抬到水坪村老百姓家治伤养伤,方圆20几里,每家少的住两个,多的住八九个伤员。恩施老区还是红军的主要兵源地,如宣恩县苏维埃在忠堡战斗中组织的500多人担架队中,一次就有270多人参加红军。据统计,1935年,来凤、宣恩、咸丰3县参加红军的就有3000多人,其中宣恩县就有15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恩施土苗各族人民有20多万人参加革命斗争,直接参军参战和参加革命的达到97000人,其中有12000余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中共恩施党史第一卷第140页)。

(二)以恩施老区为核心,建立鄂川边、黔东新苏区

1.宣恩烧巴岩会议决定发展湘鄂边新苏区。1933年6月初,徐源泉指挥的新三旅、第四十八师一四二旅湖北保安团张刚部3个团,石门、慈利、丰县3县保安团以及国民党新三十四师教导旅龚仁杰部、第三旅周燮卿部数万人,部署在湘鄂边周围。同时,国民党第四十八师徐继武旅三千多人自长江遡清江而上,向巴东金果坪、鹤峰邬阳关逼近。7月中旬,敌军从恩施、宣恩、五峰、长阳、石门、桑植进攻鹤峰,企图围歼红三军。7月底,鹤峰失守。红三军和各县区游击队仅仅剩下约五千人被敌人追逼到鹤峰麻水一带。7月22日,国民党空军配合新三旅对麻水发起总攻,当日占领中央分局和红三军驻地建始县的红岩坪,中央分局和红三军苦战突围,转到宣恩的烧巴岩。7月24日,中央分局在烧粑岩召开紧急会议,研究何去何从,会上作出了《关于巩固发展湘鄂边新苏区,争取革命战争胜利的任务的决议》,会议决定:“开辟新苏区,赤化宣恩全县,组织来风、龙山、咸丰、利川一带农民游战争”;巩固现有苏区,“领导现在苏区的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号召群众参加武装斗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第182页)。烧粑岩会议后,贺龙带领红九师和军部到龙山、来凤、咸丰、利川、宣恩境内打击团防和土豪,在利川、咸丰、宣恩一带的中路、小河、活龙坪一带建立工作基点,把黑洞一带的神兵争取过来改编成特科大队。烧粑岩会议使革命的火种得以保存,使贺龙运动战的游击战争思想得到继续贯彻,初步批评了夏曦的错误,为大村会议奠定了基础。

2.咸丰大村会议决定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1933年12月18日至20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恩施咸丰小村乡的大村村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会上批判了夏曦执行的左倾路线,决定“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1933年12月中旬,湘鄂西中央分局机关随红三军由恩施石灰窑经宣恩椿木营、烧巴岩、沙道沟、高罗、上洞坪和咸丰龙坪及恩施大吉场,18日抵咸丰大村。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红三军军部临时驻地恩施咸丰小村乡的大村村朱海峰家召开会议,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主持会议,分局委员贺龙、关向应出席,卢冬生列席,谷志标担任会议记录。会议讨论了湘鄂边失败的教训与红三军行动方针及今后的任务。会议就关向应关于红三军当前任务的两个提议进行了讨论,统一了红三军发展方针,形成了《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大村会议决议》,决定把恢复湘鄂边根据地改成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实现了红三军战略目标的转移,为二六军团会师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在“大村会议”精神指引下,湘鄂边红军逐步走出困境,新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1933年红三军转战湘鄂川边期间,贺龙曾先后5次率部来到恩施老区咸丰县的活龙坪,争取土著武装参加红军,同时在有群众基础的地方下放红军干部和伤病员,开展游击战争,开辟革命根据地。“大村会议”后,恩施老区的咸丰活龙坪成为当时红三军以咸丰为中心的鄂川边革命根据地中心。

1934年初,红三军根据“大村会议”决议,主力向川东进发后,留下红军干部刘汉卿、花顺涛、冯义发组织发动当地群众,发展革命武装。当刘汉卿、花顺涛在当地发展到100多人时,打出“红三军游击独立团”旗号。随着红军队伍的发展壮大,红军活动区域遍及咸丰县境唐崖河以北和利川以及四川石柱、黔江等地。独立团所到之处,打土豪、分田地、分浮财,征兵扩红。2月,独立团政委花顺涛组建了庹荣昌巴西溪游击大队,3月中旬,红三军军部毛子英领导的黑洞游击队到活龙坪与独立团会合,独立团发展到500余人。1934年3月底,红三军主力由湘西向川东酉阳、秀山方向游击,4月8日入咸丰,中旬在利川十字路与游击独立团会师。在此,贺龙将红三军游击独立团更名为红三军鄂川边区独立团,正式任命刘汉卿为团长、花顺涛为政委、毛子英任参谋长。独立团原来的4个中队发展为4个大队。

3.利川十字路会议作出发展鄂川边苏区的决议。1934年4月中旬,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利川十字路召开会议,会议重新肯定了大村会议精神,并于4月14日作出了《关于发展鄂川边区苏维埃运动任务的决议》,决定把游击区域扩大到利川、石柱、黔江、咸丰、宣恩等多县区域,提出了开展农民运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纲领,还成立了中共鄂川边区工作委员会,冯义发任工委书记。此后,在工委的领导下,很快建成了以咸丰活龙坪、小村为中心,辐射恩施的利川、宣恩和当年四川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诸县的鄂川边革命根据地。到1934年6月下旬朱清武、傅忠海领导的利川红军游击队编入鄂川边区独立团,独立团发展到7个大队,成为红三军能够独当一面的武装力量。

随鄂川边根据地的建立和鄂川边区独立团的壮大,仅咸丰就先后建成黑洞钟德之游击大队、小村穿洞唐斌游击队、黑洞毛子英游击大队、巴西溪庹荣昌游击大队、活龙坪独立大队、咸丰大村韦广宽游击大队、小村谢祖成游击大队、李子溪赵国恩游击大队。红军党组织建设也得到加强,基层苏维埃政权组织也初步建立,独立团还在活龙坪黑岩角、咸丰李子溪设立后方中心医院。

1934年秋冬,独立团坚持活动在咸丰、利川、黔江、石柱、宣恩等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与红三军主力开辟黔东苏区相呼应,部队发展到数千人,成为后来组建红二军团五师的基干力量。

4.创建黔东根据地,为二六军团会师奠定基础。1934年5月,红三军西渡乌江,进入贵州,主力部队只有4300人了。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贵州沿河枫香溪召开会议,会议肯定了大村会议方向,决定仍然在黔东创建革命根据地。7月21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红军增加到了5100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和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三)建立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湘西攻势,掩护中央红军顺利突围和长征

1、红三军、红六军团木黄胜利大会师。1934年夏季,湘赣根据地红军的反“围剿”作战处于困难境地。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离开湘赣根据地,西征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并同湘鄂川黔边红三军取得联系。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组成军政委员会,于8月7日率领红六军团9700余人开始战略转移。10月24日,与红三军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胜利会师。会师时,红三军有4400多人,红六军团只剩下3300多人。红三军给六军团送粮送肉送盐,帮他们打草鞋,贺龙要贺彪挑最好的战马给六军团的领导,并吩咐给他们营以上干部配备战马,还拨了一部分轻机枪。贺龙还告诉军部值班参谋,两军会合后站岗、放哨等勤务全部由红三军承担。红六军对于红三军给与的帮助甚为感动,红六军也帮助红三军健全党组织,甚至将富有政治工作经验的红六军政治部合并为红三军政治部,并把保卫局完整地调给红三军,同时还选派一批干部给红三军师、团一级政治机关。在贺龙、任弼时的领导下,两支部队会师后即进行整编,统一调配干部。健全各种政治制度,恢复各级党的组织和被错误开除的党员,启用被肃反错误处理的干部,加强了党组织建设。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军团长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所属七师、九师改为四师和六师;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下辖十七师、十八师。为便于两个军团集中统一行动,成立了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任副政委。26日,在四川酉阳南腰界举行会师庆祝大会。

2.选择在湘鄂川黔四省边界建立根据地,并发动凌厉的湘西攻势。黔东苏区对于红三军的整顿和两军团的会师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两军团集中在黔东狭小的区域,粮食物资和兵源都很困难,何去何从,两军团领导经过反复研究一致认为:一是以湘西、恩施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虽是边界地区,经济落后,但这里是贺龙创建红四军的大本营,共产党的影响大,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于红军的发展;二是这里各派势力复杂,除国民党外,还有神兵、土匪,他们之间矛盾极深。陈渠珍三个旅和四个保安团约四千人,兵力战斗力都不强,有利于在这里开展战略进攻;三是只有向湘西进攻的胜利,才能牵制和调动湘鄂两省的敌人,策应中央红军转移。因此,在建立湘鄂川黔新的根据地中,恩施老区的五个县都在其中。正因为这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才有后来的忠堡大捷和板栗园大捷等一些列胜利。1934年10月22日,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向湘西发起凌厉攻势。 1934年11月26日,奉中共中央电示,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省委,任弼时为省委书记,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肖克及张子意、刘士杰(后叛变)、周玉珠为省委委员,同时成立湘鄂川黔根据地省军区,贺龙任军区司令员,任弼时任政委。还成立了苏维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为主席。至此,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取得十万坪、忠堡、板栗园、芭蕉坨等大捷,但最得意的经典之战就是在恩施老区境内由贺龙指挥的忠堡大捷和板栗园大捷。板栗园之战,不仅使湘军、鄂军彻底丧失了进攻的信心和勇气,而且迫使蒋介石放弃了利用湘军、鄂军“围剿”红二六军团的计划,命令湘军、鄂军停止进攻转入防御。至此,湘鄂川黔苏区军民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

3.保证遵义会议顺利召开。两军会师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反“围剿”斗争捷报频传。从发动湘西攻势打垮军阀陈渠珍3个旅俘敌2000余人到转战鄂西取得忠堡与板栗园大捷,红二、六军团愈战愈强。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议召开前,当时中央交给红二、六军团一项特别任务,命令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攻打常德、沅陵和桃源一带,尽可能多的把追堵中央红军的敌人吸引过去,确保遵义会议有足够的时间胜利召开。常德离长沙很近,常德一开打,蒋介石果然立即把围追中央红军的湘军十多万人调了过来。由此,使原先追堵中央红军的三十多万敌军减少一半多。中央红军能够在遵义停留12天,这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休整,有了这12天的安定,遵义会议才得以顺利召开,这就是对遵义会议所作的历史性重大贡献。

4.湘西攻势战果辉煌。鉴于各方敌军已被二六军团牵制调动北援,12月9日,中央军委指示红二、六军团重新向永顺西进,然后再向贵州边境行动,以便牵制在贵州铜仁之敌薛岳部,以及在印江、思南的黔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和当时已经把大量敌军背过来的情况,即1935年10月8日,蒋介石成立宜昌行辕,由陈诚任行辕参谋长,代行蒋介石职权,指挥22个师又5个旅,130个团20多万正规军,加上地方保安团共30多万人,前来围剿红二六军团,红二、六军团于12月20日由常德、桃源主动撤离,接着兵分两路向永顺、大庸回师,至此,湘西攻势胜利结束。红二六军团在策应中央红军长征时,到1935年9月进行了30多次战斗,占领过7座县城,恢复和开辟了广大地区,成为当时南方最大的根据地。红二军团扩大了一倍以上,发展到4个师12个团,2万多人,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打败敌军76个团,钳制敌军6个纵队10个师的兵力,俘虏敌军8000多人,其中纵队司令1名,师参谋长2名,团长2名及营长及营以下军官200多名,击毙敌师长1、旅长2、团长5、营连排长百余,敌伤亡兵力在一万以上;缴获枪炮1万多件、无线电5部、山炮2门,子弹约120万发和大量物资。在辽阔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建制整师整旅歼灭敌军,打破了敌人的堡垒主义,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牵制了大量敌军,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第442页任弼时总结)。 经过一个多月的转战,红二、六军团于1936年1月进入贵州。

(四)粉碎张国焘的阴谋,促使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翻越夹金山后,到达四川懋功达维地区,与红四方面军的第30军会合。两军会师后,由于在红军发展的战略方针上发生严重分歧,逼得毛泽东不得不连夜带领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抵达毛儿盖,等待红四方面军的到来,以便协同执行《松潘战役计划》,消灭胡宗南部,打开北上甘南的道路。为了团结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一道北进,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并作出决定,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还主动把红军总政委的职务让给他当。张国焘是有野心的,要求由他担任军委主席,并给以"独断专行"的大权。同时,他惧怕同战斗力较强的胡宗南部队作战,所以借口给养困难,反对北上,主张南下,向四川、西康边退却。由于张国焘一意独行,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北上后,张国焘大批调换甚至逮捕、杀害拥护中央北上路线的干部,后来在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途中损失惨重,由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不足三万人。更严重的是,张国焘于1935年10月5日,在理番县卓木碉的白沙喇嘛寺庙里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以他为首的"临时中央"。 1936年7月1日,红二、六军团全部到达甘孜与四方面军会合。两军会合后,听了朱德、刘伯承的介绍,以及向四方面军的同志了解,红二六军团才知道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一些内幕。当红六军团到达甘孜附近的普玉隆时,贺龙就告诫王震,要他提防张国焘。果然不出所料,张国焘派红四方面军干部曾传六到六军团驻地,除了灌输毛泽东的北上抗日是葬送中国革命外,还带来了分裂党和红军的《干部必读》小册子,要求王震把小册子发到六军团的每个连队,遭到王震拒绝。后来贺龙命令把这些小册子全部烧掉。

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红二军团领导人到达甘孜的当天晚上,张国焘又派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到二军团进行游说,贺龙对他说:“昌浩,你回去告诉张国焘,他的底细我最清楚,他要是再胆敢分裂党和红军,莫怪我贺龙动’军阀’”。

陈昌浩走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李达、甘泗淇五人一起开会统一思想并决定:一、要以热情的态度对待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大搞联欢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红二、六军团的友好和热情;二、坚决反对和禁止一切反对党中央和不利于团结的言论。并由政治部甘泗淇主任将此精神在部队干部中传达。第二天,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直奔张国焘住处。见到张国焘后,任弼时直截了当说:“国焘同志,我要告诉你,你要明白,我们红二、六军团的全体指战员对党中央是坚决拥护的,如果谁想使坏心眼,胆敢强迫我们反党,可别怪我们翻脸”。接着,让张国焘带着他们三人去见朱德、刘伯承。为防不测,贺龙特意安排朱德、刘伯承、张国焘、任弼时、关向应和自己同住一幢两层的藏民楼里,贺龙则与张国焘同住一个房间,整个住处的警卫是贺龙从红二、六军团中精心挑选的,每名警卫人员配备两把驳壳枪,并配备充足的子弹。这样,张国焘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此外,除贺龙继续留在张国焘身边做他的工作外,其余红二军团领导人分头找红四方面军团以上干部谈话,讲紅军北上的重要性,团结教育他们一道北上。 1936年7月5日,中革军委下达了组织红二方面军及其领导人任职的命令:总指挥贺龙、副总指挥萧克、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甘泗淇。下辖第2军(原红二军团)、第6军(原红六军团)、第32军(原红一方面军九军团红32军)。经过斗智斗勇和艰苦细致的工作,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一致要求北上,张国焘才不得不放弃另立中央的主张,从而避免了党和红军的分裂,促成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并最终走向北上抗日的正确道路。

三、恩施老区人民与红二六军团是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楷模

(一)革命理想高于天。恩施老区各族人民在物质生活十分贫困的条件下,支援红军,参军参战。“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最后一碗米,用它做军粮; 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恩施老区涌现无数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有5兄弟前仆后继参加红军,都在战斗中牺牲的“范家五虎”;有一家7人参加红军的“韦氏七雄”;有面对敌人的利诱和屠刀,高声说“党员是我,团员也是我,再没有别人了”慷慨就义的16岁儿童团长李庆成;有被点天灯的游击队长王东富;有为掩护战友拒不投降英勇牺牲的贺英两姐妹等等。红二六军团中为了革命理想,舍身取义英勇悲壮的典型在全国也是十分突出的,如鼓锣山32烈士、穿洞74烈士、万仙洞260多名红军伤病员等。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不移跟党走,是恩施老区人民和二六军团坚不可摧的根本原因,也是恩施革命老区精神的魂。

(二)与极“左”路线作殊死的斗争 。以中共湘鄂西区第四次代表大会为标志,第三次“左”倾路线在湘鄂西得到全面执行,短时间内根据地就全部丧失,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肃反”摧毁了根据地和红军赖以克敌制胜、坚持斗争的基础。湘鄂西的“肃反”错误之所以发展到极端的程度,第一是左倾领导夏曦对根据地中暗藏的敌人和革命团体内的不纯程度作了极为错误的估计,夸大了打入革命队伍中的反革命力量;第二,是不注重调查研究,不注重证据,大搞逼供信;第三是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第四是怀疑一切,从“肃反”发展到对党内外群众概不信任。1930年9月,邓中夏来到湘鄂西任特委书记兼红二军团政委,执行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坚持攻打长沙、武汉等大城市,幻想以单纯军事行动取胜,导致多次东出战斗失利,使红军遭受重大伤亡。特别是夏曦担任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后,强制推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从1932年5月至1934年10月,在红军和地方党、政干部、群团组织中,连续开展4次大规模“肃反”“清党”,大抓“改组派”、“反革命”。段德昌、王炳南、孙德清、柳直荀、万涛、周小康、陈协平、唐赤英、叶光吉、盛联均、宋盘铭等一大批优秀红军指挥员和党政领导干部无辜被杀害。据有关资料称,湘鄂西根据地在4次大“肃反”中,被杀害的党政干部、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达七千人以上,使红军和根据地遭受极其严重的损失。1933年3月24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金果坪开会,夏曦不顾许多负责同志的反对,悍然做出了解散党团组织和省苏维埃的决定,夏曦认为“党和苏维埃的干部十分之九都是‘改组派’,”全军只剩下夏曦、贺龙、关向应和卢冬生三个半党员(因卢冬生是省交通员,开会时没有表决权,所以只算半个)。由于夏曦个人专断,成批杀害军事指挥员和各级党政干部,严重地削弱了根据地党组织、红军和地方武装力量。敌人乘机大规模“围剿”,至此导致湘鄂西根据地丧失。即使在这种险恶环境下,恩施老区人民和红二军团仍然坚持理想信念忠于革命忠于党。

四、恩施革命老区和红二方面军不朽的历史经验光照千秋

恩施老区人民和红二方面军在战争年代面对强大的敌人百折不挠,取得一个一个的胜利,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带领老区人民进行斗争形成的老区精神,即:“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总结借鉴这些经验,对于我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在这片革命老区的领导人贺龙、任弼时、段德昌、王炳南等红军将领,以及在他们领导下的红军和老区人民,都具有十分坚定的理想信念,贺龙在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的革命低潮时,庄严地举起右手加入共产党,后来蒋介石派其总统府幕僚熊贡卿前往鄂川边区劝降贺龙,以高官相许,为揭露蒋介石的阴谋,表明革命到底的决心,贺龙处决了熊贡卿。红二军团在极左路线的摧残下,尽管被错杀了数千将领,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早就成建制的叛逃了,哪里还有什么红军。鼓罗山、穿洞、万仙洞、范家五虎、韦氏七雄、贺龙的几个姐姐、游击队长王东富等烈士们,没有一个软骨头,充分表明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二是建立健全的政治机关。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党指挥枪是区别人民军队与草寇的根本区别。从红四军在鹤峰成立起,贺龙就听取了贺英的建议,建立健全党团组织,从此就按照党指挥枪的原则,使这只军队具有健全的政治机关和明确的政治目标与方向,特别是当夏曦解散党团组织苏维埃组织后,更从反面证实了没有健全政治机关,就会导致全军覆没。随着解散党团组织,湘鄂西根据地就完全丧失。特别是与六军团会师后,确立和巩固政治委员制度,健全政治工作机关,争取百分之六十的指战员成为党团员,这些措施使得红军如虎添翼,日益强大;三是鱼水相依的军民关系。在恩施老区长达八年的的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共产党红军和老区人民的关系就像鱼和水一般的关系。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人民自己掌权,为老区人民分得了土地,实实在在地为人民谋利益;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老区人民从内心觉得是自己的军队。所以当时鹤峰全县6万人口,参加革命的达24000多人,占全县成年人总数的80%以上。关向应曾说:“与群众保持密切的关系,是伟大的斗争的力量”;四是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红二六军团总的战略不是单纯防御,而是决战防御,是运动战、游击战,而不是阵地战。特别是当中革军委指示要红二红六军团分开作战时,二六军团首领正确分析当时具体情况,攥紧拳头攻击敌人薄弱环节,终于迅速打开湘西攻势胜利的局面,从而也得到了中革军委的支持。如忠堡大捷、板栗园大捷更是把围点打援等孙子兵法用到极致,成为解放军军史战例的光辉典范;五是忠诚担当的中流砥柱。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如果从本位的稳妥着想,红二、六军团完全可以乘敌派系不同并且尚未完全到位之机,突进湖北外线,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但如若那样,何键湘军失去目标,必然被蒋介石调回参加对在贵州的中央红军的围追堵截,那样,中央红军的压力就加重了,遵义会议也就别想开了。他们不仅坚决承担中央赋予的牵制任务,还“尽可能多地把敌人多背些过来”,在这一总方针下,红二、红六军团从1935年2月开始,发动湘西攻势,牵制调动敌军40多万人,正如任弼时在总结中所指出:“在配合主力红军与其他苏区上,是尽了我们的力,完成了历史任务的。”;六是团结战斗的旷世楷模。恩施革命老区的军民团结、军政团结、红二军团与六军团之间的团结,是之所以恩施革命老区能够在血雨腥风中坚持长达八年武装割据的根本原因。贺龙曾评价二六军团的团结时说:“两军团六七千人,六七千个心,可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要怎么走就怎么走,要怎么打就怎么打。”特别是贺龙与任弼时等高级将帅的紧密团结,所以才取得湘西攻势的重大胜利,才能保证遵义会议顺利召开,才能团结红四军与中央红军会师,避免党和红军的分裂。带领人民团结奋斗,是共产党致胜的法宝。

重要参考书目:

1、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

2、中共党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3、中共恩施党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4、红二六军团战鄂西..........................军事科学出版社

5、战典2——红二方面军征战纪实.............作家出版社

6、中国共产党恩施州100年大事记.........恩施州档案馆

(作者:恩施州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 吴建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