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老区“和氏璧之乡”,听南漳蚕桑吐丝故事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1-06-09 16:22:43.0  推荐人:朱德成  推荐老区: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  来源:今日老区

通讯员 朱德成 史根业 王玉强

“得玉玺者得天下”,天下奇宝“和氏璧”成为历代风云人物追捧的信物。千百年来,和氏璧的身上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卞和“三献璞玉”、蔺相如“完璧归赵”“王莽篡汉,太后怒掷玉玺”等皆与之相关。事实上,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的“玉印岩”,就是“和氏璧”的出土地,巡检镇也被称为“和氏璧之乡”。

6月2日,笔者来到该镇踏寻古镇前世今生。

村里人都能讲卞和故事

湖北襄阳南漳是革命老区,八山半水分半田,春日的荆山山脉,满目苍翠。阳光透过片片树叶,洒下点点斑驳,巡检古镇的传说尽在其中。

从南漳县城到巡检镇,90公里路程。到巡检镇政府必经之路上,玉印岩就矗立在道路一侧,另一侧,蜿蜒溪水清可见底。

一块灰岩石上,“玉印岩”和“抱璞岩”两个红漆提名左右相对。岩石下方自然形成的洞里,就是传说中和氏璧的出土之地。岩边竖立着一尊瘦脸短须的卞和像。

巡检镇文化站站长陈克禄介绍,玉印岩系石灰岩溶洞,深1l米,宽19米,高10米。三级天然台阶从入口处层层往上。

“这里就是传说中卞和取玉的地方。”陈克禄指着石阶右壁一尺见方的石穴告诉笔者。

今年72岁的附近村民王於波说,村里老人孩子,哪怕没有文化的都晓得玉印岩与卞和。都能讲上一段关于玉印岩与卞和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砍柴的樵夫叫卞和。有一次,卞和看见山中的青石上有一只凤凰在休息,根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说法,他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

于是,卞和曾先后两次向两代楚王进献这块石头,但两位楚王均不识宝物,以为是块石头,并以欺君之罪先后砍去了卞和的左右脚。到第三位楚王上台,他依然执着地又将璞玉奉上。

这回楚文王没有急着要砍他的胳膊之类,而是命人剖开石头,一块惊世宝玉果然出现在楚国君臣面前,为了表彰卞和的忠诚,宝玉被命名为“和氏璧”。

这段故事,最早见于《简子·大略》篇,其学生在《韩非子·和氏》中记载很详细。

王於波老人记得,他小的时候玉印岩边上是一条窄小的山路,山路旁边是一道沟渠。几十年来除了路拓宽成水泥路外,其他变化不大。

文化采风采出“新文化”

保留原始洞貌的玉印岩中,密密麻麻地竖立着21块青石碑。

笔者发现,这21块石碑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座显示于大明嘉靖十一年四月初一,距今489年。还有民国时期甚至近代石碑,碑文内容多为卞和献玉之事。

最中间位置还有一块石碑,比其他石碑稍矮,一道斜缝明显示出该碑曾被断裂成两截。碑上雕刻:古玉印岩刘孝子割肝处,落款时间:大清光绪三年。碑上记录:有刘孝子者名大学,乃农人也,在此割肝疗继母病。

2021年3月,南漳县申遗办在一次孝文化采风活动中,在距玉印岩不远的龚家坪村的一位村民家中,发现了清朝廷为表彰“刘孝子”孝行颁发的两块木牌匾。

其中一块木匾长两米、宽50厘米,厚12厘米。上有“婺辉藜阁”四个鎏金大字即光耀门第,蓬荜生辉之义,木匾上下边缘分别雕有十分精美的“二龙戏珠”图案。

另一块略小,上书“其孝可风”四字,意为刘孝子的孝行可作为风范。题额为:钦加同知衔知南漳县事加二级;落款为:孝子刘大学 光绪三年岁次丁丑秋月谷旦。

巡检镇研究古文化人士解释,木匾字面意为具有同知衔(明清时期的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比知县高两级)的南漳县知县,光绪三年秋月吉日为孝子刘大学题刻授匾。

此木匾,与玉印岩“刘孝子割肝处”石碑刻落款时间一致,同为光绪三年,即1877丁丑年。说明它们是同时由朝廷制作的。

收藏木匾的村民为一年近七旬的老太太,经访问得知,此老太太为刘姓,此木匾是其祖上传下来的。

“此木匾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它既与玉印岩刘孝子割肝处石碑刻所载故事相互印证,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作为孝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南漳县的孝文化遗存。”陈克禄认为。

桑蚕吐出银丝丝

巡检是“和氏璧之乡”,然而该镇却并无玉石矿产。

玉印岩所在的村叫金镶坪村,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幸福介绍,村里世世代代种桑养蚕,2000年以前没有一户人家种水稻,以前靠养蚕买米吃。

“搭灶烧开水取蚕丝。”金镶坪村农经站长陶常洪今年59岁,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到了蚕吐丝的时候,家家户户全家老小齐上阵的热闹场景。陶常洪高兴的说:“桑蚕吐的可是金丝丝!”

前些年,受到蚕茧价格不稳定,再加上通往山外的路畅通了,村民要么出去打工,要么把桑蚕产业当成副业,导致桑园面积和养蚕纸张数量下降。如今,村里433户1406人,仅有几十户在散养桑蚕。

散户养蚕的少了,规模养殖的却多了。

在巡检镇凤祝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一片片桑田绿意盎然。这里的桑树只一人高,且没有树干,只长叶子不长枝。育蚕室里,蚕农们正在给蚕宝宝喂食桑树叶,一条条胖嘟嘟的蚕宝宝在地面上蠕动着,“沙沙沙”——“享用”桑叶的声音十分动听。

正在给蚕宝宝添加桑叶的李登周,曾是巡检镇凤山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凤祝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他一直在合作社打零工,每年通过务工可以挣一万多块钱;加上他自己也发展桑蚕养殖,一年能挣六七万元钱。他不仅脱了贫,还成为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在凤山村,像李登周一样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还有30人。看到合作社发展得好,很多农户也相继加入。据凤祝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开祝介绍,合作社今年带动了30多户村民参与桑蚕养殖,同时吸纳了20多名农民务工,一年仅劳务支出就达10万元。

合作社的工人告诉笔者,蚕一身都是宝。吐丝织锦不说,蚕蛹还是高蛋白营养品;蚕屎也是中药,具有去风降湿、和胃化浊、明目降压的功效。一些加工厂生产白厂丝、蚕丝被等产品外,还开发了桑叶芽茶,以及酒、面、酱、粉、菜等桑蚕资源综合利用衍生品。“蚕屎做的药枕特别受欢迎。”他说。

巡检镇党委书记刘孝荣介绍,镇里根据产业基础和土壤及海拔情况,按照扶持“薄弱村”、壮大“富裕村”、培育“经济强村”的目标,柑桔、茶叶、桑蚕、油茶四大支柱产业竞相发展。如今,每个村都有100至500亩的产业基地,每个农户都有特色产业,预计丰产期后,有9个村的集体产业收入将达到50万元以上。

除此之外,该镇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农旅融合,打造漫云古村落和峡口水上风景区项目。保存完好的古山寨、古作坊、古民居、古墓葬、古树木和古庙等勾起游客别样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