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路桥上保洁人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0-05-28 19:48:10.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霞浦县融媒体中心 霞浦新闻网

“今天,是下午2点半开始退潮,大概要洗到傍晚4点多钟才结束”5月25日下午,在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通往对面竹江岛的汐路桥上,正忙着舀水洗桥的陈言龙对记者说。

竹江是个岛村,四面环海,无陆路通行。清乾隆年间,当地乡坤郑绣轩倡建海埕石路桥,后郑氏族人郑启昂、郑琼森父子经过多年艰苦修建,于清嘉庆年间修建而成,距今已有200多年。该桥全长3651米,在海埕滩涂烂泥上,用松木打桩、铺垫杂木草皮,再铺上横竖三层条石砌成,潮涨桥没,潮退桥露,使岛上村民在退潮时,也能顺利出岛。2009年,该桥被列入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由于陆上和海上种养结构变化,以及大米草等海上植物大量繁殖,陆上泥沙和滩涂淤泥堆积桥上严重,导致汐路桥面泥泞湿滑难行。

桥上淤泥

“随着汐路桥在外知晓度的增加,慕名前来观光的游客也随之增多,这让我们很为难”竹江村党支部书记陈言杰坦言道,现在,如果,这桥面要是一天没洗,淤泥就将堆积5公分左右,要是连续一星期没洗,恐怕,淤泥就要没到膝盖上来了。

为方便村民出行和游客来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竹江村雇工冲洗汐路桥面。陈言杰介绍说,刚开始那些年,还可以间隔两三天洗一次,近几年,随着桥面淤泥堆积愈来愈严重,洗桥次数也增加至每天一次,有时,一天还要洗2次。洗桥工也从原来的1个,增至后来的3个,现在,又只剩下2个。由于洗桥活累,报酬偏低,许多人不愿干,至今已经轮换了四、五茬。“现在的2个洗桥工,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桥面上的陈言龙时而低头清扫、时而泼水清淤,一把扫把、一个水瓢,便是他们的清洗工具。随着他清洗的长度不断向前延伸,他身后也露出了越来越多的洁净桥面。

洗桥工陈言龙讲述洗桥的辛苦

“我已经在这扫三四年了,明年不准备再干了”,他说,他们扫桥的起止时间,是随着潮汐的涨落而定的。一个月内,最早开始洗的时间是午夜1点半,每天往后推迟半小时,就这样轮换着。洗完一次,大约需要3个多小时,分别从桥的两头相向而洗,每个人大约要洗1800米的距离。与此同时,在桥的那头,74岁的郑俊英也正在紧张清洗着。陈言龙说,潮汐有大小潮之分,潮水涨退,也就有了快慢速度。“要是大潮天,潮水退得很快,洗的速度也要加快,不然,没水可冲,小潮时,还好些”。

陈言杰说,从洗桥开始到现在的20多年间,包括修桥的郑氏后人在内的每批洗桥工,其实都在义务做善事,这其中有党员干部、有退伍军人等多人,都在桥上奉献过。

“村每年用在这座桥的经费,都要将近一二十万元,包括洗桥工钱、正常维护开支等”。陈言杰板着指头说,加上村委日常办公费用等,村集体经济每年都是负债,到目前,村财已经累计负债达50多万元。“但是,为了村民和游客安全,也为了保护这少有的珍贵文物,我们又不得不投入啊!”他显得很无奈。

记者:夏斌

来源:霞浦县融媒体中心

值班编辑:兰诺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