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苏区抗战武装力量的组织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0-07-05 20:27:10.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早在日军入侵福建沿海前,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就大力呼吁当局“准许参战部队的补充”“普遍武装民众”, 以促进国民党当局重视民众武装的建立。

1937年10月,霞浦县成立县义勇壮丁总队警备联队(简称警备联队),总队长由县长廖友仁兼任,总队副由县保安中队长林鼎铉兼任。总队下辖3个中队、9个分队。1938年2月,县社训总队改为国民自卫总队,区设联保队,各区区长兼联保队长。下辖各保壮丁队,计甲级壮丁29077人、乙级壮丁12013人,基本覆盖抗日民众。1939年2月,县国民自卫总队改设国民抗敌自卫团,增设联保义勇警察。全县25个联保,计义勇警察454人。同年全面实施战时民训、民教,设国民抗敌自卫团司令部。县长张丹崖兼司令,军事教官邹国藩、省保安霞浦2团大队长袁亮、县常备大队副大队长林鼎铉兼副司令,县党部指导员张腾蛟为政训处主任,编制设政治指导员1人、秘书1人、服务员3人、副官1人、办事员1人、司书1人。下辖各区署区队、联保联队、保队。民训民教督导委员会纳入该团建制。9月,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复改称社训总队。8月17日,福鼎、寿宁、福安、霞浦(今蕉城)、宁德、屏南、罗源7县及周墩(今周宁)、柘洋(今柘荣)2个特种区民众代表5000余人,在宁德县(今蕉城区)郊外举行献旗、献刀典礼,“军民宣誓团结一致,保卫乡土” ,并于同月月底,联合组成了“闽东区民众抗敌自卫团”。沿海各地还纷纷成立人民抗日游击队以及防护团、壮丁队等群众抗日武装。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抗日民众武装,在反登陆、反袭扰斗争中与国民党守军紧密配合,增强了打击敌人的力量。

至1940年年底,日军出动飞机1852架次,对福建城乡轰炸604次。日寇攻陷厦门后,在厦门设立“兴业院”为福建前线侵略指挥机关,闽中的余宏清部经日台浪人引荐,与厦门日军“兴业院”暗中挂钩,摇身一变成为“和平救国军”,余被任命为伪“福建和平救国军总司令”,设总部于马祖岛,共约伪军一千多人,下分一、二、三集团军,并以马祖为据点,分兵霞浦等沿海,分踞白犬、嵛山和霞浦的东冲、北礵等岛屿。1939年7月24日,日军舰在东冲一带海域布放鱼雷,封锁海域。 自此,日伪舰船在霞浦海面巡弋成为常态。

至1940年6月,日军已全部占领霞浦县浮鹰、西洋、南礵、北礵、嵛山等所有的有人岛,由于日军在闽兵力有限,虽占领霞浦诸岛,但尚无力向内陆发动全线进攻,为达到对霞浦沿海的全面封锁和控制,于是采取“以华制华” 的策略,四处网罗汉奸土匪,组织伪军,充当其侵华鹰犬。当时在霞浦的伪军势力有两股,一股是在北礵岛设立的“福建省和平救国军第二集团军福宁总指挥部”,司令余长淦,统归据厦门的日酋大桥指挥;另一股是在嵛山岛的“闽浙边区和平救国军”,司令蔡功,归据浙江的日酋中藤指挥。年底,日伪内部角斗,“福建和平救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王训明被废,以张逸舟为总司令,郑德民、黄玉树为副总司令,改指挥部为司令部,并大举扩军,由原350多人增至千余人。当时常驻霞浦县各岛屿的日伪军有:嵛山岛蔡功部,陈寿维的第2路第4大队,共计数百人;西洋岛,柯成官、翁祥符的第1路第2大队300多人;浮鹰岛的翁孟光第3路第3大队计数百人,还有北礵岛邱兆榜的第1路第1大队。他们助纣为虐,横行霞浦沿海。

在此情况下,1940年1月,霞浦国民抗敌自卫团改称国民兵团,成立县国民兵团后,基层设国民兵队(又称后备队),至1940年底,国民兵队仍保持有甲级壮丁28552人、乙级壮丁14614人,国民兵队分设区队,设专职队副,区长兼队长,并增设民众义务运输队。1940年12月,县保安大队奉令改编为县国民兵团自卫队,直隶县国民兵团,下辖3个自卫中队、1个常备中队,计11个分队,官兵333人,其第1中队驻防三沙;第2中队1分队驻防七星,2分队驻防岱岐头,3分队分驻东坡、奎洋、杨梅岭等内陆;第3中队防守县城,第3中队1分队分防牙城凤城,2分队分防松山;常备中队负责甲级国民兵训练。1941年5月,三沙镇首先设立抗战自卫队。之后,三洲、沙江也相继成立人数不等的警备队。1942年,三沙抗战自卫队改为警备队,并设立武平、陇水、渔江等乡警备队。每队定员20人左右。同时,将余爱民、林进化(即大奇)两股土匪40多人改编为屏渔联防队。当年国民兵队随着撤区区队撤销;乡镇队(又称预备队),各设专职队副、助教、事务员、传令兵等4人,乡镇长兼队长,统领所属各保国民兵;保队则由各保抽甲级壮丁30人左右组成,保长兼队长;并开始以甲设班,甲长兼班长(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兵队奉令撤销。)是年停办甲级国民兵集训。1943年2月,县自卫中队和渔屏、三沙、武平、陇水、渔江等乡警备队及屏渔联防队警备队,统一改编为县保安警察大队(简称保警大队),隶军事科(5月改属县长指挥),下辖4个中队,12个分队;1、2、3中队由自卫中队改编;4中队由渔屏联防队、三沙、武平、陇水警备队等改编。编制为大队14人、中队96人,计官兵398人。10月,撤销保警大队,改编为自卫大队。1943年6月,以集训甲级国民兵编为国民兵后备队,址设县城东门城隍庙,分3个中队,各队设专职中队长、特务长、文书、号兵、炊事各1人,分队长2人、班长9人,计16人。1945年6月,日军北撤后减为1个中队;9月,全部裁撤。县国民兵团改设军事科归并县政府编制,后备队及军民合作站一律裁撤,裁撤官兵依照确定补助标准,发给3个月薪饷生活补助费及伙食费,全县共发放1316060元 。1938至1940年,全县壮丁从19至45岁被训者达18756人,分别编为11个镇队、保、甲自卫队、后备队。这些以广大民众为主体的武装组织的建立,是霞浦人民投身抗日、同仇敌忾的重要表现,是共产党关于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方针的具体体现,霞浦人民抗日的斗争实践也充分验证了这一方针的必要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