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店老区: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0-01-18 18:33:16.0  推荐人:朱德成  推荐老区: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  来源:今日老区

通讯员:朱德成 史根业

1月18日,寒风凛冽,革命老区——湖北省宜城市板桥店镇苗大棚里的圃花卉林立、道路绿树成荫、农家炊烟袅袅……

“我种的油15亩,今年全部丰收了,卖了个不错的价钱。”板桥店镇东湾村果农李发军笑着说。

板桥店镇是一个以丘陵为主的革命老区镇,农村人口分布较平原乡镇更加分散,所辖村庄绝大部分都有上百公顷的林地。对于这种丘陵乡镇要怎样走好走活乡村全面振兴这盘大棋?近年来,在襄阳市老促会和宜城老促会的扶持下,该镇党委、政府开拓创新,逐步探索出适合镇情发展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走特色之路, 让乡村经济“强”起来

5年前,在村种植大户杜长青的带领下,李发军种植了油桃、布朗李等果树。“今年15亩油桃全部丰收,每亩收获将近2500公斤,每公斤按1.6元的批发价计算,每亩地收入近4000元。”李发军说。

在东湾村,还有很多像李发军这样种桃致富的果农。据了解,目前,该村1759人513户,80%都种上了果树,多的种了十几亩,少的也有四五亩。

“种出的果子根本不愁销路,常常毛桃还没成熟,就被湖南、安徽等地的果商预订收购了。”桃子收购大户刘辉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板桥店镇不仅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新农村画卷,还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镇已发展西瓜种植面积近3万亩、大红桃近4.5万亩、油桃1万余亩、布朗李8000余亩、板栗3000余亩。目前,当地形成了以林果种植、食用菌类种植、畜禽养殖为支柱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扶贫,村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

板桥店镇果农逐渐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逐渐走上了致富路。该镇党委书记杜红波说,还将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把板桥店镇林果做成品牌,走出湖北,迈向全国。

“我们的田地里不仅能种出果子、庄稼,还能种出风景,种出财富。”据介绍,近年来,板桥店镇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联合发展。

目前,板桥店镇结合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纪念园、鄂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等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项目配套发展了乡村采摘游、农家乐等新兴业态15家;以华润风电、长北山省级森林公园、莺河一库为中心,打造绿色旅游观光带。大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开。

种好试验田, 让乡亲们日子“富”起来

在板桥店镇罗屋村,曾经荒芜的土地、废弃的工厂、破烂的宅院被一片片整齐的良田代替,村落显得整洁有致。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需要盘活土地资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伟大改革。

2015年,宜城市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湖北省唯一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2016年9月,宜城又新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土地征收两项试点改革内容。在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近5年时间里,宜城已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制度办法,实践了一批可复制的成功案例,而板桥店镇就是其中典型。

2015年以来,板桥店镇先后开展了土地制度三项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融合,相互支撑,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着力唤醒沉睡的土地,把“睡资产”变成“活资本”,种好试验田,交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板桥店答卷”。“从2015年起,政府对废弃土地统一进行了整改,废宅变成了良田,不仅村容村貌变得整洁美观了,村民们还能从中获得补贴。”板桥店镇罗屋村村民周忠元说。

4年多来,板桥店镇罗屋村先后进行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三项改革互融共通,为集体经济增收创造了新路子。“目前项目实施进度走在了宜城市前列。”板桥店镇党委书记杜红波说,“在宅基地改革过程中,通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退出农村宅基地78户120多亩;通过征收有偿使用费,8户居民主动退出超占宅基地面积1.8亩。截至目前,罗屋村宅基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为集体经济增收15.3万元。”

退出的宅基地如何利用,是改革的焦点。随后推进的土地制度改革,为退出宅基地的使用指明了方向。除保证户有所居用地外,部分新增用地通过指标交易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为集体经济增收。2018年,罗屋村通过调整入市以协议方式出让建设用地10亩,入市成交价款116.7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0.6万元。

在板桥店镇,像罗屋村这样借助“三改”互融铺就集体经济增收路的村落不在少数。“睡资产”变成“活资本”,乡村振兴号角吹响。

给村子“洗脸”,让村容村貌“亮”起来

在板桥店镇漫步,随处可见绿树成荫的乡镇小路,整洁干净的农家庭院,四通八达的硬化大道……处处展现着美丽乡村的新风貌。

谈起板桥店镇从脏、乱、差到美丽乡镇的转变,村民们无不感慨。几年前,这里还是个环境脏乱、交通闭塞的地方。如今,家家种起的小花园、条条通进家门的道路、随处可见的垃圾桶、干净卫生的乡村公厕,乡村面貌逐渐“美”了起来,村民们的“笑”也多了起来。

村容干净整洁、道路笔直开阔、村民生活富裕充实……大大小小村落的嬗变,正是板桥店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镇人居环境整治下,全域打造美丽乡镇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板桥店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坚持将“绿色”作为乡村振兴的底色,通过由点至面,示范引领,坚持“清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三乱”(污水乱泼、垃圾乱倒、柴草乱堆)、“清四线”(街道、公路、河道、村道)、“管四片”(村庄周片、房屋前后、十字路口、村庄出入口)齐推进的模式,对全镇1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六场实行了统筹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全镇将罗屋村作为示范村,王台村、胡咀村等5个村作为整治村,进行重点打造,发挥示范的带动引领作用,要求其余各村打造一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组,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垃圾治理、厕所改造、美丽庭院建设、污水处理全覆盖。在主次街道全部硬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美化、绿化和亮化。

2018年,板桥店镇以“厕所革命”为抓手,改厕2650户,新建、改造公厕23座,2019年拟再完成4180户及另外23座公厕的新建改造任务。该镇党委书记杜红波介绍,今年,板桥店镇以“五清一改”为方针,以主干道样板示范线路为重点,以“拆顺畅”为切入口,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对违规搭盖或不规整、临时性的畜圈禽舍和乱搭建房、危旧房立即拆除,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发动群众成为“拆顺畅”的主力军。全镇累计拆除97处乱搭建房、危旧房,组织群众清理农村陈年生活垃圾堆48处,同步组建了163人的保洁员队伍,配备垃圾转运车4辆,垃圾转运箱180个,垃圾桶3000多个,以保常态。

同时,板桥店镇把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结合起来,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新建板桥店镇全民健身中心和罗屋、新街体育小广场,完成曾桥、新街、王台、罗屋、牌坊5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全镇18个村全面完成了文化小康建设。

而今,板桥店镇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菜园变花园、产业园区变旅游景区等等正在由构想变为现实。

铸振兴之魂 ,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

走进板桥店镇东湾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两层别墅。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万元以上,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美,民风更要美。

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也是广大村民的内心向往和期盼。

“不要彩礼和嫁妆,自己家业自己创。”桥店镇移风易俗,对农村天价彩礼、红白事大操大办说“不”。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并将典型代表在村里张榜公布。

一座座崭新的居民楼,一条条平直的柏油路,幼儿园、卫生院、超市、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服务基础配套齐全……漫步高板桥店镇东湾村,犹如走进了一座精致的小城市。镇委、镇政府坚持规划先行、资源整合,突出产业融合发展,为全市“多村一社区”体制改革提供了范本。

村庄多、散、小、弱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为破解这一瓶颈,襄阳市老促会长张克启多次深入到该各老区村现场指导,出谋划策,协助该镇积极构建“多村一社区”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打破村庄壁垒,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一招变、全盘活”,以连片率先振兴带动乡村整体振兴。

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孝老爱亲宣传画随处可见;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文明风气日渐浓郁;村规民约上墙,村民议事公开,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农民,逐渐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