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
--献给三渡高中全体老师和同学 孙 锦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19-11-30 11:05:26.0  推荐人:孙锦  推荐老区: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  来源:今日老区

前天,我到三渡村办事,顺便到母校——三渡高中去看一看,以释我多年的思念和情怀。

三渡,相传元末明初时期朱元璋在此地三次搭建浮桥渡河与陈友谅作战,明清时这里又是东面通往赤东、西面通往赤西、南面通往蕲州的重要水路渡口,故名。后来这里逐渐成为蕲州与漕河陆路交通线上的商品集散地和繁华小集镇,也是三渡区、三渡小公社、三渡管理区和三渡小乡的所在地。解放初这里就办起了公立学校高小,“文革”前改办初中,1969年改造扩建后办起了高中。

1978年9月1日,我和清水河公社的二十几位同学首次踏进三渡高中。早晨感受到初秋的凉意,中午却又感觉到末暑的闷热,最大的感受是能到更高学府学习深造的荣光和兴奋。

报名以后我在万国生老师宿舍吃的中饭,万老师很好客、也很盛情。晚上全校男生都住宿在学校的大礼堂里,从此,我就迈进了四年的高中生涯。

三渡高中两个年级共8个班,教室分别在前两排四栋红砖机瓦平房里,中间是一条大道,两边有过道,教学区好像中文的“串"字,将八个班的同学紧紧联系在一起。最后一排的土砖瓦房是教师宿舍。进校门是大操场,操玚东西两侧是生活区。校园面积不算大,但足够容纳全校五六百名师生的活动空间。

教室和宿舍前有整排高大的梧桐树,教室前后之间的空闲地里点缀着老师们种的各种蔬菜,给校园增添了绿色的气息。

学校的生活条件比较差,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学校建在平整后的黄土岗上,又无活水来源,一口不大的水塘及紧连着不深的水井成了师生们的吃水用水,男生几乎都洗冷水澡,女生自觉排队由橱房师傅分点热水,很多学生身上长了疥疮。夏天,骄阳晒在黄土岗上,非常炎热;冬天,湖风沿着坡岗吹向校园,格外湿冷。每逢括起大风,满天黄色灰尘。如遇连雨,满地黄泥。整个校园没有一米长的水泥或柏油硬化路面。

食堂负责将学生送来饭盒里洗好的生米蒸成熟饭,菜由学生自备。正常情况下,每周六下午两节课后放假回家,周日下午带菜带米返校上晚自习,特殊情况也有周一赶来上早自习的,那就要起早走五更路啰,路远的同学要步行三十多里。每到夏秋天气变热,从家里带来的腌制咸菜,三四天后就开始发霉变质,到周末多数同学无菜可吃,有的买辣椒酱或酱油下饭。生活虽然艰苦,但为了求学,没人言苦。这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更好地磨炼我们的意志,履练我们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毕竟生长在恶劣环境下的种苗要比在温室中培育出来的种苗更有抵抗力和生命力。

高中岁月的重头戏是学习, 进入母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胸怀大志,都想考上大学,都想出人投地,几乎人人都求上进,几乎个个都能吃苦,特别是到毕业班和复读班时,更是自加压力,各显本领,再苦再累也愿意,瘦几斤肉也心甘。除了正常上课和自习外,早晚还要点上煤油灯,加班加点,死擂苦磨,形成了我要学、自觉学的良好学风。一张张蜡黄的脸,一个个瘦弱的身,一双双惺忪的眼,一颗颗疲惫的心……

学校也想方设法,除设正常的文、理科高考班外,还要增设英语和体育特考班,因才施教,努力提高升学率。

母校教风很好,师品很高,教师“梯队型”结构也很特殊。有教英语的黄老师、袁老师,教语文的陈老师,都是年过七旬的老教师,他们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也有年青的万老师、司老师、游老师、三个陈老师(他、他、她),二十刚出头,比我们大不到几岁,他们工作热心、积极负责;大比例的是中轻年教师,他们年富力强、勇挑重担、扎实认真、敢于创新。老师们以校为家、团结协作、敬业有为。

我们的班主任张常雨老师,每天晚上十一二点送走教室最后一位同学去就寝,早上四点钟又轻轻到寝室叫醒学生起床,为了历届文科重点班学生的前途,他数年如一日,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把全部精力都献给教学和学生,在我们心中他既是位很负责的尊师,也是位最直得信赖的尊长。由于他工作成绩突出,后来他进了蕲春最高学府县一中任教,还先后担任县四中、县二中校长。

教我们语文课的高为舟老师,德高望重,视生如子,他总是笑容满面、和蔼可亲,他带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念他的好。后来他任县教委中教股长,退休后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母校还有很多好老师,也有很多好故事,说不尽,写不完。

母校的老师可谓个个德才兼备,后来绝多数老师得到提拔和重用。有的回县教委(教育局)工作,有的到其它高中、初中任校长、主任,有的到乡镇任教育组长,有的到行政当了科级干部,还有的做了大老板。

三渡高中有这些好领导、好老师,是母校之幸,是学生之福啊!

为了做到劳逸结合,调节学习气氛,课余课外活动也很丰富。每个星期的班会,老师精心选个主题,师生亙动,进行思想交流,加强思品教育;有时班会时间教唱歌曲,我现在常哼的《我的祖国》、《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和《泉水叮咚》等歌曲就是在那时学会的;有时也搞一些文艺表演赛,老师策划后,创作、演出、评奖都是同学们自己完成;有时也参加学农实践,学农基地距学校有几里路远,我们也参加一些栽种油菜、施农家肥、收割农作物的活动。最有意思的是早操前的跑步,几百师生在校门外的柏油路上形成往返两条线,象奔跑的车水马龙,并发出整齐响亮的"嘀——哒”、“嘀——哒!“脚步声,成为母校难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复习备考,海量的试卷需要人刻印,我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就帮老师刻钢板、印试卷。说起刻钢板,也是个苦差事,特别是冬天,下晚自习以后,老师将我带去把试题样本和钢板、铁笔、蜡纸交给我,当夜就要刻出来,夜深天寒地冻,热手紧贴冰冷的钢板,越写越冷,到后来在麻木过后又感到刺骨的痛。三个冬天,我手都起了冻包,有的破皮有黄水流出,我咬咬牙坚持到底。

回想当年,我在母校刻过钢板,办过墙报,当过班长、团总支书记、学生会主席等学生干部,虽然在时间上耽误了一些学习,但我非常的乐意,能为老师分忧,为同学们服务,我无怨无悔。

母校的老师精心育人,为人师表;母校的同学刻苦学习,用功很深。但是,七分靠打拼,三分命注定,在百舸争流的时代,每年考取功名的学生超过不了毕业生的15%,由于这些极品精英撑起了母校的名气和荣誉,使三渡高中在当时全县普通高中的高考录取率每年名列前茅。本来三渡高中是面向三渡、清水河两个公社招生的,却有高新铺、赤东、八里、蕲州、漕河、彭思等地的学生也慕名而来就读或复读。一路走来,几多风雨,几多辛酸,几多成功,几多挫折。考上功名的,踏上新台阶,走进大学殿堂,继续学习深造;没有考上功名的,由于学业有成,功底扎实,在以后的择业考试和工作岗位上也显露才气,展现风釆。

一块普通的黑板,老师在上面倾心热血,就会成为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未来的人生;一支平凡的粉笔,老师在上面深情炽爱,就会变成一支魔棒,指点我们命运的征程。母校的园丁辛勤浇园,母校的桃李走遍天下,不管是考上大学的莘莘学子,还是后来通过不同途径走上工作岗位的幸运同学,都战斗在不同战线上履职尽责、建功立业,为母校争光添彩。这些同学中,驾机飞翔蓝天、成为飞行员的有;管理国家事务、成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有;服务基层群众、当国家公务员的有;下海做生意、成为经济巨人的有;接过老师的接力棒、成为当代教师的有;自己创新创业、成为私营业主的有;发挥个人专长、走出特色成功之路的有;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有。这一大群成功者,是我们母校的光荣,是母校全体老师的光荣,也是我们全体同学的光荣。我们很自豪,我们该自豪!

上一次到母校,是1986年,我以漕河区整党办公室副主任的身份到学校做整党阶段性验收工作,当时名为三渡中学(初中+高中),教室房子和整体布局与我们读书时几乎一样,没有多大变化。洪光宇老师任校长,张贤扬老师任党支部书记。学校的整党工作做得很好。说是检查验收,我在恩师面前只能说是来学习取经,我看了学习记录、宣传栏、笔记本和心得体会,只说了他们工作做得好的方面,没有提问题和要求,该支部顺利转段。

这次再来,母校已面目全非,找不到进校的门,只好就地找个种菜的农民朋友当向导。

母校原有的三面围墙仅存西面不到10米的残墙断壁。西边三间红砖瓦房宿舍还在,但屋顶上的瓦多处残破掉落,散漏严重。原一(1)班和一(2)班教室巳拆。二(1)班教室被一栋三层楼的私房替代。二(2)班和二(3)班教室虽存,但行条机瓦掉落满地,雨水沿四壁直流而下,留下一道道黄色的污痕。

后排老师居房未见一砖一瓦,原基及前后场地生长着大面积的意杨和杂树,茂密旺盛,连地面上的杂草也长得青绿粗壮。

一(4)班和二(4)班之间有块空地,被新做的红砖围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小院,一把锈琐和一根锈链绑着两扇快要烂的钢筋角铁焊接的栅门,挡住了向导和我的去路,只能从栅门望到里面堆满了建筑用的旧木料和模板。

东边的矩形人工塘,原是供老师洗衣、洗菜、用水等,现四周长满了水草,塘中心才露出水面来,时不时有小魚游动、跳跃。橱房不见,只有一座圆柱型水塔在站立着。

母校整排高大的梧桐树不见踪影,幸好原橱房前的一棵小樟树苗现已长成了大碗口粗的大樟树,树干还有几根粗藤缠着,这棵细叶樟枝繁叶茂,经历了母校四十多年的风雨,也见证了母校四十多年的沧桑。轻风一吹,无数的枝丫不停地点头,小鸟在树枝上不停地跳动,并发出叽喳的叫声,仿佛是欢迎母校的学子回来光临。

礼堂成为平地,长了一片意杨树,高大健壮碧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母校的操场,除临街面建了几栋民宅楼占用一些地基和围起后圈外,当地人种上果树、棉花和多种蔬菜,把若大的操玚分割成了若干小块,连进出的路也很难找到。

我久久地站立于操场,环视四周,心里很难平静,想起当年胡金生校长在这个操玚上一次又一次向全体师生传达上级会议精神、给师生上政治课和政策课时那抑扬顿挫精彩演讲的情景。也回忆起我当年作为学生会主席每周一要在这里公布上周各班卫生检查情况和综合得分占位情况,并每天早晨领做早操的情景。眼前人是物非,不免有些怜惜,不免有些惆怅……

时间的无情,留不住当年的岁月。老师在三尺讲台上的谆谆教导,句句千金,字字珠玑。他们既传授我们知识,又教会我们做人,多年后才领会深深、感悟切切。三渡高中读书的四年,是我个子长高的黄金期,是我学习进步的关键期,也是我人生意识开始成熟期和青春萌动期,更是我终生难忘的定型期。在老师的教诲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养成了不怕吃苦、生活朴素、勤于思考、做事认真、为人正直的性格和品质,受益非浅,沿用至今,享用一生。母校,既是我人生航向的坐标,也是我人生旅途的驿站,更是我人生征程的起点。我会时刻记住我的恩师,时刻回忆起我的同学,经常回想起那梦幻而充实的高中生活。

学海无边,路无止境,常学常新,常新常学。作为60后的我们,年近六旬,夕阳高照,承前启后,与时俱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学习新思想,不断掌握新本领,拥护中央大政方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严于律己,自觉修身,行善积德,保持晚节,在各条战线各自岗位上继续闪光发热,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余力,用实际行动实现年青时在母校立下的宏伟抱负和人生夙愿。

俗话说“世事如棋局局新",世界在变,母校也在变。从最初的高小到初中、高中,再到初中+高中,最后到撤校办油潻厂、建粮食加工厂,直至荒废。与我们在校读书时也正是母校最辉煌时期相比,现今玚地变小了,房子变破了,校园变荒凉了,昔日朗朗的读书声变为虫鸟的叫鸣声,昔日同学由朝气蓬勃的青年现已变为暮气潇瑟的更年。40年的星移斗转,40年的地覆天翻。母校,像一支不流泪的红蜡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自1989年送走最后一届高中学生后就被撤销了,完成了她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母校,是一个无名英雄,没有名人题词,也没有格言校训,更没有纪念场地,但她在无数人的心目中立起了敬仰而不灭的丰碑;母校,您是我们前进方向的灯塔,您是我们茁壮成长的热土,您是我们施展才华的跳板,您是师生情深的纽带,您是同学友谊的桥梁。

母校啊,不管您是变还是不变,您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母校!老师啊,不管您是年轻还是苍老,您永远是我们的尊师!同学啊,不管你身在何处,你永远是我的学友!

离开母校,我沿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三渡老街缓缓而行,仍有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是深切的怀念!仍有一种心灵深处的悸动,这是真诚的感恩!仍有一种跨越时空的企盼,这是美丽的祝福!

母校,我爱您!我们爱您!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贡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三渡高中的全体同学,向母校致敬!向老师致敬!

2019年8月11日至13日写于蕲春漕河

(15)

1楼

刘鑫

发表在2019-11-30 11:43:34.0

《母校》感情细腻真切,如同一瓶陈酿的茅台香飘万里,拜读后自己也仿佛回到儿时梦想出发的地方,思乡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