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英:疫情难阻冬至情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3-01-22 19:25:04.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原创 林慧英 爱尚霞浦 2023-01-21 08:40 发表于福建

哦,明天冬至,因疫情忘了,如随民俗,我什么都没准备,不快的心情油然而生。

我倚窗望去,今晚路上难见一个人,也没了远近东西家的鞭炮声。怎么啦,都解封了?人,人呢?

这清静,静得让人有点恐惧。

疫情,这疫情何时了?我仰头长叹 。

忽然想起,冬至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而设的,冬至搓汤圆,做草腹果。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告老还乡途中,见到不少百姓饱受严寒之苦,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仲景几日睡不着觉,于是想出一个方子:用羊肉和辣椒等驱寒物包在面片中,用热水煮熟成药,并把这种形状像“耳朵”的药,叫做“娇耳”。张仲景命弟子们搭起医棚,将煮熟的“娇耳”药,施舍给百姓。滚烫的“娇耳”一下肚,温暖全身,浑身通透,老百姓身上的冻伤也渐渐好了。

后来,每到冬至,人们都仿照张仲景制作“娇耳”,慢慢演化成现在的饺子,传遍各地。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在民间流传。

俗话说:“冬至养一天,健康一整年。”故各地冬至吃的花样多多。如:四式汤圆、番薯汤果、羊肉汤、台湾糯糕……江南人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在美丽江南水乡的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

此刻忽然想起,在这非常时期,如能再来个谁,送几个抗新冠病毒的“娇耳”,待明日冬至,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娇耳”下肚,将新冠病毒彻底的消杀,那该多好。

冬至,在我的家乡,吃与玩总是相宜,别有风味。

(图片来自百度)

记得小时候的冬至,我总有一份期盼,更有一份迫不及待。孩童儿的冬至,有吃,更有乐。

老家过冬至随闽南风俗。前一天,大人就精心准备了好多的糯米粉、橘子、糖果、花生、芝麻等。要知道,在上世纪60年代,这些吃的不是平常可以随意享受到的。最有趣的要算是祭灶公灶婆了。冬至前晚,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在灶公灶婆前摆上橘子、糖果……上香放鞭炮,搓汤圆。大人小孩边搓汤圆还边吟着:“汤圆圆又圆,爸爸能赚钱;汤圆圆又圆,全家大团圆;汤圆圆又圆,年年大团圆”,一派喜庆浓浓。

搓汤圆是一家人都参与的,待搓好汤圆后,大家又将糯米粉各自捏出一些小动物与各种花样的小艺品。每人都将极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出自己最得意的小作品。之后,开心地分吃橘子、糖果……而大人把这些小艺品蒸熟,待明早冬至,孩儿们即争先起床,先吃碗汤圆,然后捧着昨晚精心制作的小玩艺儿与邻居小孩互相亮相,让大家分享并比对谁制作最好看、最靓丽、品种最多、花样最精致,那东家乐李家欢的和谐欣喜,个个沉浸在快乐里,都能乐上好几天。而现时,这乐趣仿佛远去了……前人说,冬至大如年,这些习俗现时谁知多少呢?

往年,我也依风俗在灶前摆上橘子、花、红糖、汤圆,还有一副红色的筷子代表全家人,敬灶公灶婆。

哦,今又逢冬至,冬至带走了四季的最后一丝温暖。

想着想着,更感有点心寒,多了几分空落。望着星空,可今晚寻不到月亮,该不能因“新冠”吧!也许嫦娥、吴刚也如民间一样去过冬至了,她们是否也有炉灶,是否也在敬灶公灶婆?同时更盼望,此时的嫦娥也能知人间疾苦,去忙一场“月光消毒新冠”,让病毒无处藏。

哈,哈哈!笑自己还这般“童真”。

冬至夜最长,从明天开始,日渐长一丝,夜渐短一分。愿像快乐一天天地累积绽放,遗憾远远消去,直至九尽春归心花开,人间太平。

窗外冷风萧瑟,天地同寒。此时多盼,如能邂逅一场飘雪,将是多么的惬意。来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雪,将新冠彻底埋葬,给予世人一个清新,哪怕是一个彻骨的寒,又何妨。同时,多想也把一朵雪花拽在怀里,让她也能感知我的温暖与舒心,一同倚窗在冬的月光下,静静地数着心跳。在深冷的夜里,冻了枝头,醉了寂寞,暖了我的心。并一同反反复复地吟唱着“飘雪“的歌谣,一直到天亮。让飘雪,醉美所有有梦之人。可这是南方,失望渲染了我的梦,心依然凉凉的。

忽然,手机铃响,打断了我对雪如诗如梦的遐想。我伸手拿过手机,对方传来亲切的问候,那问候从耳暖到心田。电话那头是我知冷知热的闺蜜,她那笑声,是她特有的温甜,很有感染力。愿闺蜜甜甜的问候带我入梦乡,暖我伴过冬至长夜到天亮。

哦,窗外还是难见一个人,我闭着眼寻着,奇怪,今晚听不到鞭炮声,真的不同于往年,人们是否也如我一样,不会因为疫情忘了冬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