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l 话说三沙桃城影剧院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2-05-09 20:59:10.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夏日

关注

来自话题

#城市印象

再见了,老一代三沙人的文化记忆!

今天(5月8日),在三沙桃城影剧院内,现场一片繁忙,十多名工人正在拆除三沙影剧院建筑。在很多“老三沙人”心中,三沙影剧院曾是三沙的地标性建筑。今天,不少市民来到施工现场,用手机记录下影剧院被拆除的这一瞬间,并流露出不舍之情。家住在影剧院附近的居民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三沙影剧院是全镇最热闹的文化中心。据了解,三沙影剧院建于1986年,已经有36年历史,一直以来是我镇会议、节目演出、播放电影等活动场所,承载着几代三沙人文化娱乐生活的记忆和情怀。

摄于2012年的桃城影剧院

三沙桃城影剧院位于三沙镇中心街旁,其前身为“五帝庙”,该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又修一次,庙堂宏大,占地达一千多平方米,石阶多层伟而壮观、中殿祀有“观音佛像”,后堂为“天皇殿”,置有“玉皇上帝”的白石质神牌,殿前方为钟鼓房。庙内天井,养生龟鳖,前半座设戏台及走马楼、经常演戏,是当地民众道教文化活动和看戏娱乐场所。此庙由于宽敞是群众暑期乘凉休息的好地方。解放前常有驻兵,解放后被地方主管部门三沙镇人民政府接收,五十年代进行改建命名为“三沙镇人民会场”(由三沙文化学者陈学尼题字)。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三沙人民会场”(陈希笃供图)

一九八六年初又重建人民会场,年底建成后被命名为“三沙桃城影剧院”。从小广场上两段分别为十七级和十一级台阶进入大厅,大厅面积为200平方米,正对面为高3.5米宽5.7米的闽东三沙渔港风景图壁画,然后通过两个边门进入影剧院。观众席分上下两部分,共可容纳957名观众。剧场舞台宏大宽23深11米高12米总面积达253平方米。

“闽东三沙渔港风光图”壁画

影剧院门口这一块小型广场,从清朝年代至今,一直是镇内老人休闲谈心的去外,地方民众每逢政治要事,喜庆节日,商品贸易,社交等等活动都要选择这里举行。它是镇中心唯一一块小型广场,标志着地方性人文景观和文明文化的形象,是三沙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公共场所。

大厅墙上的安全疏散图与影剧院管理暂行规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物资还是极度匮乏的年代,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农村的面貌、生活品质逐渐改变。不要说现在的多媒体时代,不要说网络世界,就是彩色电视机都还是奢靡品的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网游、没有电脑。一个村庄甚至还没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电视台也不像现在的数字电视、有线电视这么丰富,一个屋顶天线收下来几个“雪花电视台”无非就是CCTV—1---那时还是中文呼号:“中央电视台—1”福建省内就一个频道,就是福建台,黑白电视机定格为4频道,后来还增加了有很大雪花的福建—2频道。信号还是那么差。再“地方”一点就是后来组建的宁德电视台。后来到了九十年代初期霞浦城关与三沙镇相继建立自己电视台和闭路电视,三沙电视台还有自己三沙新闻,每周播报三次,一度三沙人引以为自豪。电视节目也不是24小时的,就是晚上几个小时有节目,一般是下午6点左右到凌晨一点前有转播信号,好了话题扯远了,回归主题。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看电影成了人们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那时候,不管放映的是武打、爱情、生活、战斗等影片,每一场电影都爆满,座无虚席。如李连杰主演的武打片《少林寺》(1982年)和古装京剧片《白蛇传》(1981年)等热门影片播放了三、四天,每晚都要连场放映至快天亮,幕上看不见影子了,还有许多人舍不得离开。每逢春节前后,播放贺岁大片,来看电影的人特别多,他们成群结队,拥在票房外抢购电影票,不管是当天哪个场次的,买到了就兴高采烈地等待入场。如果没买到会不甘心,眼巴巴地望着电影院,久久不愿离去。

《少林寺》电影海报

影片《少林寺》来,这部电影不仅唤醒了一代人的回忆,而且创下了1亿多的票房(在当时票价仅二毛的价格),《少林寺》的上映,不仅引发了全民习武的热潮,也引发少林文化,让少林寺成为武学圣地,直接带动了少林寺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武术竞技走向世界。影片是经典的,也是无法超越的。

我们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看电影,那时候每看过一场电影足足可以让我们高兴一星期。每当到了看电影的时候,影剧院门口挤满了人,影剧院就有两位工作人员站在影剧院门口守门查票,一张票一张票地检查。当时,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有的人连一张电影票都买不起,就从影剧院四周不高的围墙,爬墙进入影剧院看电影,有的人买不起电影票,又不敢爬墙,也同大家一起排队进场,等到了门口查出没有电影票,就与守门人讲情,如果与守门人员关系好的,他就让你进去,一般情况没有票的都不能进去看电影。那时候,学校一个学期也组织学生看两、三场影片,看完每部影片之后,语文老师都要求大家写观后感作文。记得我读小学四年级时,学校安排同学们看《上甘岭》这部抗美援朝的战斗片,写的观后受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还将我写的这篇观后感当范文张贴在后面的宣传栏。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影剧院整体衰落。影院衰落的原因并不复杂,影院基础条件、设施设备和技术落后,放映效果差,拷贝放映导致影片在上映时已非常滞后,加上随着科学的发展,电视、网络进家入户,娱乐休闲方式的多样化,观众自然就与曾经带给他们美好回忆的老影院渐行渐远了。到电影院看电影成了人们一段美好的回忆,各地的电影院出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萧条。

来自话题

城市印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