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石刻里所见的一代循吏李拔的故事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23-03-04 22:08:27.0  推荐人:张金霖  推荐老区: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来源:今日老区

名城霞浦 2023-03-04 20:44 发表于福建

2010年,霞浦老城区旧路改造现场挖出一块清代碑刻,一时成为小城老百姓关注的焦点。这块碑高80厘米,宽205厘米,上刻“宾阳门”,雄浑大气,落款“郡守李拔题”,为福宁府知府李拔题刻于乾隆二十四年,距今264年,现珍藏于霞浦博物馆。

李拔,四川犍为人。乾隆二十四年春,由湖北汉阳府同知擢升福宁知府。福宁府,就是今天的福建省宁德市,府治就在霞浦。

李拔从楚北一路风尘仆仆,来到福宁这个海边小城。下车伊始,就率下属登上城垛察看情况:只见城上女墙坍塌,到处长满杂草,一派荒凉景象。李拔纳闷地问身边陪同官员:“城墙破败如此,为何不早报修呢?”回答说:“本朝一百多年来,天下太平无事。城墙被风雨剥落,任由自然损坏,天长日久,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李拔说:“怎么可以任其这样呢?国家建有城墙保卫,就如房子建有藩篱。百姓的家,要加固房子周围的藩篱,管好家门的钥匙,这样一家老小住着才能安心。倘若不事先未雨绸缪,一旦发生盗贼等事,再想起修城墙,就太迟了。”

为修福宁府城,李拔带头捐了二百两银子,并通禀全府上下,倡捐银两。凡事再难,领导带头,也就难不到哪里。全府各属官员也慷慨解囊,共捐得银子六百多两。

历经百年的废坠城墙,经这一次修葺,福宁府城顿时山川生色,壮丽辉煌,俨然一方重镇。“宾阳门”石刻,就是在这次修缮时,李拔为福宁府东城门题刻的。

李拔在福宁期间,对闽东大地的山川、水源、土壤、民情等进行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兴教化莫先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的措施,造福闽东人民。

鉴于福宁人多粮少,李拔把自己家乡的玉米种子引种到福宁大地,人称“李公麦”。他还将四川的栽桑、养蚕、种植等技术传到闽地,使人民丰衣足食。当他回四川犍为老家的时候,也不忘带去福建的茉莉花种苗,以及花茶的制作工艺,也就有了四川犍为现在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犍为茉莉花茶。

一位知府,口袋里装着是种子,心里放着全是老百姓。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做了许多有益地方的事。因政绩卓著,乾隆二十五年擢升福州知府兼理海防,福宁百姓不让他走,扶轿挽留,而福州百姓又抢着要,一度流传“两地争一府”的佳话。

在福州知府任上,李拔继续呕心沥血编写《福宁府志》。1988年8月10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到霞浦县调研时,点名要看李拔编撰的这本《福宁府志》。

§§

来 源:霞浦县博物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