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元斌 ‖ 三本雷锋杂志的创刊词 (2022新年奉献)

字体:[] [] [] [打印] [关闭] 发表时间:2019-11-17 10:53:30.0  推荐人:翟元斌  推荐老区: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  来源:今日老区

三本雷锋杂志的创刊词

文:翟元斌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学雷锋活动要排除干扰,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做到常学常新,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时代的要求,通过理论升华,准确把握雷锋精神本质属性和内涵,找准时代与雷锋精神的契合点,这样才能使雷锋精神始终伴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与这一过程相伴,我在抚顺雷锋精神研究所担任所长期间创办了《雷锋精神研究》杂志,从所长职务退下来不久与企业家一道创建了“百姓雷锋展览馆”,创办了《百姓雷锋》杂志,后来听从内心的呼唤,赴京与早有心灵之交的友人,共同创办了全国第一本公开发行的杂志《雷锋》。

三本雷锋杂志的创刊词出自我的笔下,今天,将三篇创刊词结集在一起,与大家共勉。

第一本雷锋杂志,(2006年3月创刊)

第二本雷锋杂志(2013年3月创刊)

写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新纪元

——《百姓雷锋》创刊词

世界的目光注视中国,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传递一种什么意涵,常态的学雷锋活动将把中国引向哪里?

人们的视线向北,聚焦北纬41度上的一座城市--抚顺:半个世纪前,学雷锋活动从这里启程,半个世纪后,它还会再次以惊人的潇洒,引领这个人类史上最具光芒的信仰之旅吗?

时间是有重量的。物理学定理告诉我们:比重=质量/体积。借用这个定理,在相同的时间里,学雷锋创新案例、累积经验和文化积淀的不同,就构成学雷锋活动的比重。抚顺在半个世纪学雷锋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鲜活的经验,这犹如在学雷锋活动历史延展轴线上,刻下许多个标度。凭心掂量掂量,中国学雷锋历史的比重表上,抚顺名列榜首。

抚顺是一个最重的城市。

抚顺学雷锋比重的质量单元里,最有重量感的莫过于“百姓雷锋”。这不仅在于它的出现是厚重的学雷锋经验的积淀与超越,不仅在于它的推选涉及240万市民,不仅在于评选机制的科学合理拷问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良知。而在于“百姓雷锋”倘若真正感动了这个城市,感动了这个国度,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度便会跟着他们的步律成长。

有了这个重力的作用,《百姓雷锋》杂志的问世,乃至“百姓雷锋”展览馆的创建,必然就成了逻辑。

《百姓雷锋》杂志是百姓雷锋纪念馆的馆刊。百姓雷锋纪念馆是抚顺市建设雷锋城办公室直接指导下的,由民营企业家投资创办的自主经营管理的公益性文化机构。

《百姓雷锋》秉承主流声音、大众话题、体裁多样、时尚厚重的理念,讴歌共和国平民英雄,梳理“百姓雷锋”道德践行的感悟,探索“百姓雷锋”品牌传播与运营规律,展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万种风情。

在《百姓雷锋》发刊之时,我们要感谢百姓雷锋及各类平民英雄、好人,你们用生命写就绚烂诗篇,才使苍白的文字充满色彩,机械的键盘敲出旋律。我们同样要感谢肩负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资本的力量融入中国梦,才熔铸成“百姓雷锋”展览馆与期刊。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的一段话经常被引用,“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句话的真谛在于告诫人们要懂得敬畏,敬畏自然的与精神的力量。心中存有美丽道德律,才能看见和造就头顶上璀璨的星空。

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老人后面的一段话,“景仰和敬重显然能够刺激探索,但不能代替探索。”是的,对世界的观察,源于壮丽的景象,终于占星学。道德学发纫于道德本性的高贵性质,终结于狂热和迷信。对此两者一旦运用理性,对世界大厦的判断就会进入另外一个方面。对世界的结构方面可以获得清楚的洞见、使观察能够不断拓展自身,而不必害怕倒退回去。

因而,探索是敬仰的另一币面。自然,敬仰与探索成为《百姓雷锋》杂志的题眼。

“百姓雷锋”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百姓雷锋”带有地域特征,是雷锋第二故乡抚顺创新的学雷锋典型的统称。广义的“百姓雷锋”超出地域范围,是对学雷锋主体的一种认知。《百姓雷锋》宏观关注百姓雷锋文化现象,纵览高处的风景。《百姓雷锋》伴随“百姓雷锋”的成长,展现百姓雷锋的万种风情。

《百姓雷锋》杂志愿陪伴人们行进在信仰之旅,行进在智慧之旅。

倾情百姓雷锋的图文视窗

关注公民道德的新锐路伴

第三本雷锋杂志(2014年2月试刊,2015年7月正式发刊)

(雷锋杂志试刊发刊词,2014年2月)

《雷锋》杂志创刊词

用爱来表达一份感恩的温暖,好像是阳光暖暖的抚摸着我们的心,就这样,《雷锋》杂志走入我们的生活,走入我们充满梦想的青春季。

在中国拥有近一万种期刊的百花园里,《雷锋》杂志创刊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空白,更在于延续中国数千年优秀文化结晶的雷锋文化,在当下的记录和展示有了更为厚实的载体。

世界文化多彩的宝库中,熨烫深刻中国烙印的不只有孔子,也有雷锋。一个2500多年不老的孔子,让世界记住了中华,一个只有22岁的年轻士兵的故事,流传五十多载而不衰,成为中国人以及世界许多人的美好记忆。因为雷锋精神充分浸润了自孔子创建的儒学文化血脉,承继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红色基因,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已然凝练升华为当前做人的文化和道德操守。从一个人的修身养性到一个民族的道德追求;从一个人的意识品质到一种精神的升华;从一个世代的起点到绵延无尽的传承,表明了雷锋文化的震撼力与历史的穿透力。

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聚焦,学雷锋活动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人民群众自发开展,毛泽东等一代代伟人推动,至今已经延续半个多世纪之久。她犹如黄河母亲水,尽管九曲十八弯,依然势不可挡地奔向大海。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郑重地把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要求写进了工作报告。新一代领导核心习近平同志在不同的场合,密集地发布了多次关于学习雷锋的讲话,字字千钧:“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精辟的论断,语重心长的嘱托,顺应了人民的心愿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把雷锋的印章镂刻进凝聚价值共识的图腾。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雷锋文化也是筑梦中国的灵魂与不竭的动能。《雷锋》杂志,正是承载着这份责任与重托,走进人们的视域。

《雷锋》是一本有温度的杂志。用真心来讲述好人故事,用真情来打动读者,感染影响人们向善向上,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雷锋》是一本有厚度的杂志。不仅试图解读雷锋的人生密码,追溯中华传统文化之源,探究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汇,乃至红色文化的DNA,更要梳理总结文化观照现实的路径、规律,回答我们如何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雷锋》是一本有行动的杂志。该说的我们要说,该做的我们去做。身体力行,搭建互助友爱的平台,以点滴的善行谦卑地献上新媒体对人们的承诺与交代。

《雷锋》是一本老百姓的杂志。雷锋爱百姓,百姓爱雷锋。我们渴望,《雷锋》成为百姓的厚爱、手中的热读。我们期待,读友来电发帖,为办好这本属于自己的杂志想点子出好招儿。

《雷锋》开启了自己的纪年。她将一步一步地奋力前行,经受岁月的淘洗,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文字表征,进而也会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中国表达。

(雷锋杂志正式创刊创刊词,2015年7月)

(16)